資源簡介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4課 蠶變了新模樣》教案一、教學分析:本課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的第4課,主要介紹蠶蛹這一蠶的生命形態,通過觀察和比較蠶蛹與幼蟲的相同與不同,讓學生了解蠶蛹是蠶的另一種生命形態,并能用畫圖的方法記錄蠶蛹的外部形態特征。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將培養科學觀察、比較和記錄的能力,同時了解蠶絲與人類的關系,理解人類生活依賴自然的重要性。二、教學目標:1. 科學概念目標:a. 理解蠶蛹是蠶生長發育的一個重要階段,是蠶的另一種生命形態。b. 理解蠶蛹是由蠶的幼蟲發育來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但身體外部特征與幼蟲區別很大。2. 科學探究目標:a. 能夠通過觀察獲得的信息推測蠶繭中有蛹,及蠶蛹身體可能發生的變化。b. 能用比較的方法研究蠶蛹與幼蟲的相同與不同,進一步認識兩者的關系。3. 科學態度目標:a. 能夠堅持觀察并記錄蠶吐絲結繭的過程。b. 能夠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蠶的生長變化保持著探究興趣。4.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a. 能通過蠶絲與人類的關系,理解人類的生活依賴自然,并可以通過技術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改善自己的生活。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能用畫圖的方法記錄蠶蛹的外部形態特征。教學難點:比較研究蠶蛹與幼蟲的相同與不同。四、學情分析:學生已經學過蠶的生長發育過程,對蠶的基本知識有一定了解。他們具備一定的觀察和記錄能力,但在比較研究方面可能還存在一定的困難。五、教學方法:本課采用情景教學法和探究式學習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情境創設和問題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比較研究。六、教學準備:教師準備:1. 準備課件和教具,包括蠶蛹和幼蟲的圖片、蠶繭、畫紙、彩色筆等。2. 準備相關的教學素材和實驗材料。學生準備:1. 帶來紙和筆,用于記錄觀察結果。2. 具備基本的觀察和記錄能力。七、教學過程:1. 導入教師展示蠶蛹和幼蟲的圖片,激發學生對蠶蛹的興趣和好奇心。提問:你們知道蠶蛹是蠶的哪一個階段嗎?它與幼蟲有什么不同之處?2. 探究活動a. 觀察蠶蛹和幼蟲的外部形態特征,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師提供蠶蛹和幼蟲供學生觀察,并告訴學生他們可以仔細觀察蠶蛹和幼蟲的身體部分、顏色、形狀等特征。學生拿起畫紙和彩色筆,在觀察的基礎上畫出蠶蛹和幼蟲的形態圖,并標注重要的特征。b. 學生自由討論和比較蠶蛹與幼蟲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并記錄下來。學生互相展示自己的畫圖,并描述蠶蛹和幼蟲的特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鼓勵他們分享自己觀察到的蠶蛹和幼蟲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學生可以逐一提出相同之處(例如,都屬于蠶這一物種)和不同之處(例如,體形、顏色、外部特征等)。教師鼓勵學生記錄下這些不同之處,可以使用圖表、列表或文字形式進行記錄。通過探究活動,學生將通過觀察蠶蛹和幼蟲的外部形態特征,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學生之后會自由討論和比較蠶蛹與幼蟲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并記錄下來。這樣的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觀察力和描述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合作和討論能力。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將更深入地理解蠶蛹和幼蟲的不同之處,并為后續的概念講解提供了基礎。3. 概念講解a. 教師向學生介紹蠶蛹是蠶的另一種生命形態,它是由蠶的幼蟲發育而來的。教師解釋蠶蛹是蠶的變態過程中的一部分,是蠶從幼蟲到成蟲的過渡階段。教師可以使用示意圖或幻燈片展示蠶的生命周期,強調蠶蛹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教師說明蠶蛹是幼蟲經歷蛻皮后形成的,它代表了蠶的發育和成長過程。b. 引導學生回顧觀察和比較的結果,總結出蠶蛹與幼蟲的不同之處。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之前的觀察和比較活動,幫助學生回憶起他們記錄的蠶蛹和幼蟲的特征。教師鼓勵學生主動分享他們的觀察結果,并引導他們進行總結和討論。學生可以提出蠶蛹與幼蟲在外部形態、顏色、身體結構等方面的差異。教師可以逐一引導學生總結這些差異,確保學生對蠶蛹與幼蟲的不同之處有清晰的認識。通過概念講解環節,教師向學生詳細介紹了蠶蛹是由蠶的幼蟲發育而來的,它代表了蠶的變態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教師強調蠶蛹是幼蟲發育后的新形態,外部特征與幼蟲有顯著差異。引導學生回顧觀察和比較的結果,幫助他們總結出蠶蛹與幼蟲的不同之處。這樣的講解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蠶蛹的概念和認識,并對蠶蛹與幼蟲的關系有更深入的理解。4. 實驗活動a. 準備一些蠶繭,讓學生仔細觀察蠶繭的外部特征,推測其中可能有蠶蛹。教師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只蠶繭,讓學生仔細觀察其外部形態,尤其是是否有蠶蛹存在的跡象。學生利用放大鏡觀察蠶繭的細節,尋找蠶蛹存在的線索。b. 學生觀察蠶繭的變化,記錄下蠶蛹可能發生的變化。學生記錄下蠶繭的形態、顏色等變化,推測蠶蛹可能發生的變化,如體積的增大、外觀的變異等。5. 結果討論a. 學生分享自己觀察到的蠶繭中蠶蛹可能發生的變化,并進行比較和討論。學生依次分享自己觀察到的蠶繭變化情況,包括蠶蛹的形態、顏色等特征。學生進行比較和討論,找出共同點和差異,并與之前觀察和比較的結果進行對比。b. 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蠶蛹與幼蟲的關系,為什么蠶蛹的外部特征與幼蟲差別很大。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蠶蛹與幼蟲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蠶蛹是幼蟲發育后的新形態,外部特征發生了顯著變化。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解釋,并進行討論,以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深入理解。以上是一節關于蠶蛹和幼蟲的教學過程。通過導入引發學生興趣,探究活動讓學生觀察和比較蠶蛹與幼蟲的特征,概念講解幫助學生理解蠶蛹是幼蟲發育后的新形態,實驗活動讓學生觀察蠶繭的變化,結果討論引導學生分享和比較觀察結果,并思考蠶蛹與幼蟲的關系。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思考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蠶蛹和幼蟲的不同之處。八、板書設計:蠶蛹是蠶的另一種生命形態蠶蛹與幼蟲的相同與不同九、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情景創設、觀察和比較研究的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蠶蛹是蠶的另一種生命形態,并能用畫圖的方法記錄蠶蛹的外部形態特征。學生通過實驗活動和結果討論,進一步認識蠶蛹和幼蟲的關系,培養了科學觀察和記錄的能力。同時,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蠶絲與人類的關系,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意識。整體上,教學過程設計合理,學生參與度高,達到了教學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