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教學目標1.物理觀念了解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2.科學思維學會觀察和分析生活中有關物理知識的實例與實驗現象,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學探究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傳播的,通過教學活動初步了解物理實驗的過程和方法,鍛煉初步的觀察能力并提高邏輯能力。4.科學態度與責任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勇于發現樂于探究的學習習慣,以及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聲音的產生條件教學難點:探究聲音在液體中傳播三、教學過程(一)新課講解環節一:新課導入回顧上節課所學習聲音產生的條件并提出問題:在太中執行任務的宇航員他們近在咫尺,為什么不直接對話卻靠無線電進行交流呢 (因為聽不見對方的聲音)教師引導:聲音是怎么樣從發聲體傳播到遠處的人耳呢,需要什么媒介呢 那么,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中的第二課聲音的傳播。環節二:新課教學1.聲音的傳播實驗1:氣體傳聲實驗(演示)教師演示:①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引導學生注意聲音的變化。②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注意其聲音的變化。學生聽聲音的變化并記錄:①抽出部分空氣后,聽到鬧鐘的聲音明顯變小。②當空氣全部抽出后,聽不到鬧鐘的聲音。③當空氣逐漸進入罩內,聽到的鬧鐘聲逐漸變大。實驗結論:聲音在空氣中可以傳播,在真空中不能傳播。提出問題: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的呢 多媒體出示動畫:音箱設備上面放的小顆粒物質隨著音樂舞蹈。教師講解:音箱面的振動帶動小顆粒物質的振動同時帶動我們看不見的空氣振動,形成疏密相間的波動,向遠處進行傳播,與水波類似,所以聲是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的,把它叫做聲波。實驗2:固體傳聲實驗教師引導:用一張桌子做實驗,教師引導同桌為一組:一人輕敲桌子(不能使附近的學生聽到敲擊聲),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桌面上,是否能聽見敲擊的聲音。學生總結:固體可以傳聲。生活實例:為什么將要上鉤的魚,會被岸上說話聲和腳步聲嚇跑 為什么在花樣游泳比賽中,運動員在水中可以聽到音樂 (液體可以傳聲)教師總結: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傳聲的介質可以是氣體、固體、液體。真空中不能傳聲。2.聲速提出問題:為什么先看到閃電,過一會才能聽見雷聲呢 (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教師講解:聲音傳播的快慢用聲速來描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聲速與介質的溫度有關,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讀書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資料卡片,得出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其次是液體,最后是氣體。環節三:鞏固提高學生思考并回答導入時的問題,得出結論:宇航員在太空上近在咫尺,靠無線電進行交流,是因為太空中沒有空氣,聲音不能進行傳播,所以宇航員使用無線電進行交流。環節四:小結作業小結:師生共同總結聲音的傳播知識點。作業:古代士兵為了及時發現敵人的騎兵,常把耳朵貼在地面上聽,為什么這樣呢 并制作簡易傳聲筒。(二)板書設計聲音的產生與傳播1、聲音的產生: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2、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