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鄂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學設計+課時練習(含答案)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動力小車單元目標 1. 初步了解動力小車的工作原理。學生應能夠理解動力小車是如何工作的,包括其動力來源和傳動機制等。2. 學會根據小車的外型和結構,有針對性地選擇材料和工具制作動力裝置。學生需要了解不同的動力裝置類型和特點,以便在選擇材料和工具時能夠做出合理的決策。3. 掌握設計和制作動力小車的基本流程。學生應了解從設計到制作的整個過程,包括設計方案的制定、材料的選擇、制作過程的實施以及最終產品的測試和優化等。4. 初步意識到仔細觀察、科學思考、合作交流在設計與制作中的重要性。學生應學會通過觀察和分析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科學思考來優化設計方案,通過合作交流來共享知識和經驗,從而提高設計與制作的效果。5.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動力小車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技巧,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他們在科技領域的發展打下基礎。第18課《設計與制作》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 理解機械原理:使學生能夠清晰理解并準確描述輪軸、杠桿等簡單機械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構造,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和探究精神。2. 動手實踐能力: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設計和制作出一個功能性的簡單機械模型或裝置,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3. 問題解決能力:通過設計和制作的過程,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4. 安全意識和科學素養:引導學生嚴格遵守科技制作的安全規則,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良好的科學素養。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1.導入新課通過播放一段有關玩具車的動畫或視頻,激發學生對玩具車的興趣。然后,教師展示幾款不同類型的玩具車,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它們的構造和部件功能。(二)探究活動 2. 新知學習教師詳細講解玩具車的基本構造和部件功能,同時展示一些制作玩具車的示范圖片或視頻,讓學生了解如何利用身邊的材料來制作玩具車。在這個階段,教師還可以邀請一些學生上前嘗試,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3. 制作小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象,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玩具車制作。教師提供指導和幫助,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鼓勵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和交流,分享制作經驗和技巧。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進度和表現,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肯定。4. 作品展示學生完成制作后,將作品進行展示。教師引導學生評價作品,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制作過程和心得。同時,鼓勵其他學生提出改進意見,促進共同進步。在這個階段,教師還可以邀請一些家長或其他班級的同學前來參觀和點評,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5. 課堂總結教師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強調制作玩具車的過程和注意事項。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培養科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階段,教師還可以分享一些與玩具車相關的有趣知識或故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6、作業布置布置相關練習題,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同時,鼓勵學生回家后繼續探索制作玩具車的方法,并將自己的作品帶到學校與同學們分享。此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制作玩具車的心得體會或日記,以幫助學生回顧和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四)知識總結 強調制作玩具車的過程和注意事項。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培養科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時練習 觀察下面這些具有動力裝置的玩具小車,它們分別采用的是 什么動力裝置 連一連。 選擇題。(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相應的括號里) 1.用橡皮筋做動力裝置驅動小車,要讓小車運動的距離更遠,可以( ) ①增加小車質量 ②增加車輪數量 ③減少橡皮筋纏繞圈數 ④增加橡皮筋纏繞圈數 2.設計動力小車的動力裝置時不需要考慮( )。 ①小車的顏色 ②小車的形狀 ③小車的結構 ④小車的大小參考答案2.④ ①第19課《測試與改進》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 1. 通過全面、系統的測試,精準評估學生對本學期所學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植物的生長周期、動物的生活習性、物質的性質變化等基礎內容。2. 深入分析測試結果,準確識別學生在知識理解、應用以及科學思維等方面的薄弱環節,為后續教學提供明確、具體的改進方向。3.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通過實踐操作和問題解決,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二、教學內容1. 系統復習本學期所學的科學知識,重點復習植物的生長過程、動物的生活習性、物質的性質變化等核心知識點。2. 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課堂講解、小組討論、實踐操作等,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理解,提高知識應用能力。三、教學準備1.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詳細的測試題目和評分標準,確保測試的科學性和公正性。2. 準備充足的測試所需材料,包括試卷、答題卡、實驗器材等,確保測試的順利進行。3. 合理安排測試時間,確保學生有充足的答題時間,同時避免測試時間過長導致學生疲勞。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1. 導入新課:通過回顧本學期所學內容,強調測試的重要性和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二)探究活動 2. 測試實施:分發試卷,要求學生按照要求認真答題。教師在測試過程中巡視指導,確保學生理解題目要求,正確答題。3. 測試分析:收集試卷后,及時進行批改和評分,統計學生的得分情況,分析學生在知識理解、應用以及科學思維等方面的薄弱環節。4. 改進教學:根據測試結果,調整教學計劃,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重點講解和練習。同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支持。5. 反饋與總結:將測試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肯定他們的進步和成績,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引導學生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方法,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四)知識總結 將測試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肯定他們的進步和成績,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引導學生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方法,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四、課時練習 1、選擇題。(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相應的括號里) (1)如果要讓氣球動力小車行駛得更遠,我們可以把氣球( ) ①吹得大一些 ②吹得小一些 ③換個顏色 ④保持原狀 (2).如果要讓風帆小車行駛得更遠,我們可以( ) ①增加小車的質量 ②增加風帆的質量 ③將風帆的面積改大一些④減小風力 (3).小車能否運動起來,關鍵在于( ) ①動力裝置 ②小車外觀 ③小車重量 ④車輪數量 (4).反沖小車3秒行駛1.2米,想讓小車3秒行駛2米,下面措施可行的是( ) ①增加車身質量 ②減小反沖力 ③增大摩擦力 ④增大反沖力 (5).下面關于動力小車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①動力小車的行駛距離與它的質量沒有關系 ②橡皮筋產生的力是反沖力③在測量動力小車的行駛距離時,應保證測量規范和數據的準確 ④在制作動力小車時,我們可以無節制地使用電池來增加小車的動力 2、下面哪些動物說得對 對的畫“√",錯的畫“X”。 ①氣球作為動力裝置產生的力和橡皮筋作為動力裝置產生的力是相同的。( ) ②要使小車運動得更快,可以對小車用更大的力。( ) ③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小車越重運動得越慢。( ) ④測量動力小車行駛的時間時,數據差不多就行,不需要那么精淮。( ) 3、某小組研究橡皮筋纏繞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的關系,得到了下面的實驗數據。 橡皮筋纏繞的圈數 實驗次數 小車行駛的距離(厘米) 2 1 39 2 2 35 2 3 38 5 1 120 5 2 122 5 3 118 10 1 26010 2 355 10 3 257 ①:在做實驗時,為什么每個相同圈數的實驗要做三次 ②.記錄數據的同學不小心將一個數據寫錯了,你知道是哪個嗎 請你找出來。 ③.實驗中,使小車行駛的力是橡皮筋產生的( ),在一定限度內,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越多,它產生的動力就越( ),小車行駛的距離就越( ) ④.根據實驗記錄的數據,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4.下面是不同用途的車,請你說說針對它們不同的用途,設計師們做了哪些特別的設計。 太陽能車的特別設計: 卡丁車的特別設計:月球車的特別設計: 清掃車的特別設計:參考答案1.(1).① (2).③ (3).① (4).④ (5).③2、× √ √ ×3、(1).為了保證實驗數據更加準確。 (2).355厘米 (3).彈力大遠 (4).一定限度內,橡皮筋緗繞的圈數越多,動力小車行駛得越遠。 4、(1).車項面積大,載荷量小,星流線型,使小車行駛更遠。 (2).車身重心低,車體質量輕,使小車更快、更穩。 (3).沒有項棚,載荷量小,有無線電接收裝置,適應月球環境。 (4).有專門的灑水及清掃裝置,便于馬路清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