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3-3“不簡單的杠桿”學段 小學 年級 六年級上冊 教材版本 新教科版單元名 《工具與技術》新課標對應 核心概念 12.技術、工程與社會 13.工程設計與物化學習內容 12.1.①知道發明會用到一定的科學原理,很多發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12.2.③知道技術對提高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的影響,舉例說明應用適當技術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應用所學科學原理設計并制作出可以提高效率的作品。學業要求 5~6年級能嘗試應用所學科學原理設計并制作簡單的裝置,能進行模擬演示并簡要解釋如何提高效率。能以事實為依據做出判斷。一、教材分析單元結構分析 本課是六年級上冊《工具與技術》單元的第3課。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隸屬于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技術與工程領域,指向“杠桿也是一種簡單機械”這一科學概念。本單元共7課,第1課點明主題,幫助我們了解學生的前概念,梳理學生在生活中對工具和技術關系的經驗積累;第2、3、4課引領學生針對具體的某單一簡單機械——斜面、杠桿、輪軸進行探究和學習;第5課通過對剪刀這一組合工具的探究和應用來強化前幾課的學習;第6課通過了解印刷術的發展歷程讓學生感受技術和發明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和變化;第7課是對本單元學習的一個總結和提升。課時教材內容分析作為單元中的基礎知識課,本課是建立在學生實踐、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理解和建構“杠桿也是一種簡單機械”的科學概念。人類對杠桿的認識和了解也有著悠久的歷史。阿基米德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并依據此原理研究出了許多發明,影響深遠。今天杠桿工具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普遍。選用杠桿作為研究內容,貼近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研究工具的興趣。本課以生活中的情境——汽車行駛遇到大石塊阻擋,讓學生想辦法將大石塊移開,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通過設置一個用小石塊撬動大石塊的探究活動,讓學生了解杠桿的基本結構,認識到利用杠桿可以幫助我們撬起一些重物;改變支點的位置、支點的高度會影響杠桿的作用效果。最后的拓展部分通過介紹不同類型的杠桿,讓學生認識到在不同情況下使用的杠桿,它們的作用是不同的。二、學情分析學生前概念水平前一課內容是《斜面》,學生已經做過關于簡單機械的研究,本課是在學過簡單機械的基礎上進行學習,也是運用了模擬測試的方法,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安排難度并不是很大。本課需要學生邊實驗操作邊觀察記錄,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在之前的科學學習過程中,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觀察、記錄的能力,所以這些技能儲備也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二)學生思維水平和心理特點六年級學生對“杠桿”這一簡單機械在生活中的使用已經有相當的經驗積累了,但大多數學生沒有具體研究和探索過杠桿在不同情況、不同組合工具中的作用。學生在《斜面》一課中已經做過了關于簡單機械的研究,《不簡單的杠桿》一課安排了一個最原始也最貼近“杠桿”發明和產生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學生大多看到過,但是不一定親自動手操作過。這樣的安排既減小了難度,也增加了學生在研究杠桿過程中的趣味性。四、教學目標(一)科學觀念:1. 利用杠桿可以幫助我們撬起一些重物。2. 改變支點的位置、支點的高度會影響杠桿的作用效果。(二)科學思維:認識到杠桿也是一種簡單機械,在生活中應用廣泛,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三)探究實踐:1. 能利用杠桿完成撬動大石塊的任務。2. 能用畫圖的方式記錄杠桿裝置的使用情況。(四)態度責任:1. 能對杠桿產生探究的興趣,樂于和同學合作完成模擬測試。2. 尊重事實,如實記錄大石塊的移動距離,準確地畫出杠桿裝置。3. 愿意傾聽其他同學的表達,樂于分享自己的觀點。教學重點能夠利用杠桿完成撬動大石塊的任務,并用圖式記錄撬動大石塊時杠桿的裝置。教學難點能夠尊重事實,如實記錄大石塊的移動距離,準確地畫出杠桿裝置。教學準備教師:木塊、大小不同的石塊、教學課件小組:木板、大小不同的石塊、有格子且標明起點A終點B的寬紙帶、作為杠桿支點的橡皮、記錄單五、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情境創設及問題提出 一、情景導入,聚焦問題1、出示圖片:在去景區游玩的路上,一個非常大的石頭阻攔了大巴車的行駛,在路邊只發現一根被推倒的樹棍,如果要繼續直行,就需要將這個大石頭挪到路邊,你能想想辦法嗎?2、學生思考:用什么工具能將大石頭撬起并移到路邊?3、教師介紹: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們把這樣的棍子就做撬棍,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揭示課題:不簡單的杠桿(板書)。 創設真實情景,激發學生興趣,以木棍撬動路邊大石頭為切入點,可以簡單告訴學生杠桿的出現原因,初步了解學生對杠桿的概念和基本作用的認知情況。探究過程 二、探索任務一:利用小石塊撬動大石塊過渡:如何將路上的情景搬到課堂上?明確任務:①用什么材料模擬杠桿?②用什么材料模擬較小的力和較大的物體?任務說明:材料:大石塊、小石塊、木板、橡皮擦要求:①觀察小石塊撬起大石塊的杠桿裝置圖;②畫出撬動時的杠桿示意圖;③石塊較重,注意安全,不要砸到手。3、分小組嘗試實驗。4、學生分享5、講解杠桿裝置示意圖任務二:利用小石塊移動大石塊過渡:我們已經能夠撬動大石塊了,接下來,我們模擬將大石塊從A點撬到B點,但是老師想增加一點難度,用最少的次數將大石塊從A點撬到B點。明確任務:用最少的次數將大石頭從A點撬到B點任務說明:材料:大石塊、小石塊、木板、橡皮擦、紙帶、粉筆要求:①用粉筆標記支點的位置;②同一次實驗只能改變支點的一個變化,完成后,再改變其他條件進行實驗;③在實驗記錄單中畫出杠桿示意圖,并記錄撬動次數。3、播放實驗操作視頻4、小組操作測試。三、研討1.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單,并進行交流:(1)模擬測試中,我們是否能成功地將大石塊撬動到B點?杠桿在撬動中有什么作用?(2)測試過程中,做過哪些嘗試,有什么發現?A.木塊越靠近大石塊,越容易撬動大石塊。 省力杠桿B.木塊離小石塊近,不能撬動大石塊。 費力杠桿C.木塊立起來,大石塊撬得更遠。2.小結:利用杠桿可以幫助我們撬起一些重物;改變支點的位置、支點的高度會影響杠桿的作用效果。 學生通過自己畫示意圖的方式可以將思維過程可視化,更加清晰地展示他們對杠桿基本結構的認識情況。小組內分工合作完成探究活動,在完成活動的同時,記錄活動過程中的實際情況。真實操作,探究杠桿這一簡單機械在不同情況下的作用和裝置情況。借助杠桿裝置圖,交流匯報所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逐漸摸索總結出杠桿的作用。總結反思及應用遷移 四、拓展1.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杠桿?2.說一說這些杠桿的作用是什么?撬棍增大了力的作用效果,打撈網擴展了力的作用范圍,鋤頭那樣改變了力的作用。3.小結: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在生活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根據不同的需要,發明了不同的杠桿。在許多現代復雜機器上,依然能夠發現杠桿的應用。課后,我們再去找找這樣的杠桿,相信大家會有新的收獲。 將簡單的課堂活動延伸到生活實際,從多個角度加深對杠桿原理的理解,課后留下問題,激發學生繼續觀察和探索的興趣。六、板書設計不簡單的杠桿七、課后反思學生在《斜面》一課中已經做過了關于簡單機械的研究,《不簡單的杠桿》-課安排了一個最原始也最貼近”杠桿"發曠和產生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學生大多看至過,但是不一定親自動手操作過。這樣的安排既減小了難度,也增加了學生在研字杠桿過程中的趣味性。聯系生活實際的環節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原來杠桿裝置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十分緊密,審加清晰地掌握杠桿裝置的基本結構,能自戶找到杠桿裝置的特點,成功畫出杠桿裝置的示意圖,為接下來探索活動的記錄環節做好充分準各。學生學習科學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獲得定量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以自主探究為主的學習過程,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在本課教學中,設計了用木尺作杠桿撬動大石塊的模擬測試活動并用小石塊代替用手撬以確保活動的客觀性。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對比每次畫下的杠桿裝置圖和對應的撬動結果,學生就能發現杠桿的支點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從而更全面、更客觀地了解杠桿的原理,為初中階段的深入學習莫定了基礎。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運用適當的語言組織教學,讓學生借助實驗幫助卡和匯報幫助卡自由發言,相互交流,最后總結得出結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