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海洋與陸地的變遷學習目標1.能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2.能說出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運動兩大學說的主要內容。3.在“世界火山和地震帶分布圖”上指出兩大火山地震帶,并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初步加以解釋。4.◎重點:認識和熟記世界各大板塊與火山地震帶的分布。【預習導學】知識點一 話說滄海桑田1.地球表面的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 變化之中。 2.現代科學研究表明, 和 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3.在世界地圖上,大西洋兩岸,特別是 東岸與 西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拼在一起,正好吻合。 4.德國科學家 提出了 說,他認為在 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周圍是一片汪洋。 5.根據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大約6500萬年前, 大陸和 大陸、亞歐大陸漂移分離,形成了 洋,目前這種運動仍在進行,大西洋還在不斷 中。 6.能佐證大陸漂移學說的有南美洲和非洲大陸相連部位 的相似性及古生物 、 的相似性。 7.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運動引起的。 8.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由多個板塊組成,它們分別是 、 、 、 、 、 、 。 9.喜馬拉雅山系位于 板塊與 板塊交界的地方。 知識點二 認識火山、地震1.一般來說,板塊的 比較穩定,而板塊 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2.板塊運動主要表現為 、 、 等,容易形成 和 。 3.全球有兩大火山地震帶,分別是 火山地震帶和 火山地震帶,地球上 %的大地震都發生在這兩帶內。 4.地震預報的難度很 ,目前還難以進行 和 預報。 5.中國國土主要位于 板塊,中國的地震主要分布在 板塊與 板塊、 板塊交界的地方。 【答案】知識點一1.運動2.地殼的運動 海平面的升降3.南美洲 非洲4.魏格納 大陸漂移學 兩5.美洲 非洲 大西 擴張6.幾種古老地層 海牛 鴕鳥7.板塊8.歐亞板塊 非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 南美板塊 北美板塊 南極洲板塊9.歐亞 印度洋知識點二1.內部 邊緣2.張裂拉伸 俯沖碰撞 斷裂錯動 火山活動 地震3.環太平洋 地中海—喜馬拉雅 954.大 短期 臨震5.歐亞 歐亞 印度洋 太平洋【合作探究】1.游戲。目的:體驗青年科學家魏格納的靈感與創新思維。準備:兩人一組,每人在紙上畫一幅自己最喜愛的動物圖形。過程:將畫好的動物圖形從中間任意撕成兩半,然后兩位同學互換,并盡量把對方已撕成兩半的動物圖形拼合在一起,看看會是什么結果。2.讀世界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仔細觀察圖中的箭頭,說說各大板塊的運動方向。(2)找出各大板塊中唯一的大洋板塊,再看看亞歐大陸中的印度半島、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位于哪個板塊。(3)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為什么 3.學以致用。當地震來臨時,你如果在家、在學校、在公共場所,你應該怎么辦 4.展示交流。(1)向同學講述你了解的近期發生的大地震信息。(2)向同學們講述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3)向全班同學展示世界各大板塊與七大洲、四大洋范圍的異同。(4)聽了大家的展示交流,你還有哪些收獲要與大家分享,請寫出來。備選問題近年來,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地震頻發,這是為什么 【答案】2.(1)歐亞板塊向南向東運動;太平洋板塊向西北運動;非洲板塊向北運動;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北美板塊與南美板塊向西運動;南極洲板塊向東運動。(2)各大板塊中唯一的大洋板塊是太平洋板塊。印度半島、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雖然位于亞歐大陸,但卻屬于印度洋板塊。(3)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因為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3.教師點撥:重點就地震的預防和應對措施與學生進行交流。在室內,要躲在桌子等堅固家具的下面;在戶外,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在發生地震時,不能使用電梯;上課時發生了地震,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內亂跑或爭搶外出。備選問題日本、印度尼西亞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運動活躍,所以地震頻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