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上冊第18課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排比,樂觀自大;“只希望著國聯”——寄希望于國際組織,崇洋心理作祟;“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心虛氣短,迷茫無助,胡亂投醫。“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反復強調與肯定,說明“公開”的文字確是事實。為兩年……不久……現在:這三個詞語寫出了“國人”態度發展的三個階段:“地大物博”——盲目下文有人提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論點提供確鑿證據。】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亮出對方觀點,這是民族精神幻滅的論調,樹立靶子。】【段落解析】提出對方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為下文批駁鋪墊。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就”是假設關系的復句。順著對方論據,推導出“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的結論。言下之意是中國人原先就沒有自信力,從而揭露對方“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錯誤論點站不住腳。"】先前信“地”,信“物”,后來信“國聯”,【具體解析對方論據,信“地”、信“物”、信“國聯”,信的都不是自己,而是“信他”。】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假使……也”也是假設關系的復句。連用兩個假設關系的復句,用敵人的論據為論據來反駁敵人的論點,邏輯嚴密,擲地有聲。失掉的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本句中,作者運用仿擬的修辭手法,從“自信力”一詞翻造出“他信力”一詞,既指出對方的論據體現的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過一字之差的兩個詞的對比,使本文妙趣橫生,富有辛辣的諷刺意味】失掉了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國聯”,共同點就是沒有“相信過自己”,都是“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新生路”,即相信自己的道路,指中國老百姓、“中國的脊梁”所走的戰斗的路。“但”字一轉,指出反動統治者走向了求神拜佛、麻醉精神的道路。】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信“地”和“物”,終究還是切實的,信“國聯”還能令人醒悟到它的不可靠,但求神拜佛,就玄虛之至了,就成了“自欺力”了。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國民黨一些官僚和“社會名流”大搞求神拜佛活動蒙蔽群眾,轉移視線,以掩蓋其向日本侵略者妥協、自我麻醉的反動本質。】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仿擬 此處的“中國人”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自欺力”和“自信力”只有一字之差,表達了對對方求神拜佛的辛辣諷刺。】【段落解析】一語道破對方的實質--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的是“自欺力”。“自欺”也并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點明作者的觀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里的“中國人”和敵論點中的中國人顯然不是同一種人,此處的“中國人”指富有反抗精神的廣大人民。】【段落解析】承接上文,對“自欺”作了歷史說明,指出“自欺”從古就有,于今更甚,繼而提出已方觀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統領下文。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排比 以排比句式列舉了四種人,有力地證明了“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的觀點。“埋頭苦干的人”指廣大勞動人民,包括為人類做出貢獻的知識分子;“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對國內剝削階級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等;“為民請命的人”指為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吁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指為追求真理不惜獻身的人。】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反問 從歷史回到現實,運用反問,強調現在中國擁有自信力的人也并不少。】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這一部分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是敵論點中提到的“中國人”,作者反駁敵人的論點,反駁敵人的論證,層層剝筍,嚴謹周密,極具邏輯性。】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最后一個自然段,作者提出怎樣看中國人——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比喻古今統治階級的欺騙宣傳,尤其是當時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欺騙宣傳。】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魯迅在《野草·題辭》中寫道:“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當年中國政治舞臺的“地底下”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風起云涌、蓬勃發展,他們才是中國的“筋骨和脊梁”,是中國未來的希望所在。】【段落解析】得出結論--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不足為據,要看地底下。九月二十五日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