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張岱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釋詞:余,我。譯文: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句解:交代看雪的時間和地點,不著痕跡的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之事。沿用明朝年號,寄托故國的哀思。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釋詞:雪,下雪;絕,消失。譯文:大雪接連下了好幾天,湖中行人,飛鳥的各種聲音都消失了。句解:側面描寫,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為下文湖心亭看雪鋪墊。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釋詞: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點左右,更:古代夜間計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定,開始;挐,撐(船);擁毳〔cuì〕衣爐火: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鳥獸的細毛。譯文: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葉扁舟,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觀賞雪景。句解:“更定”交代看雪的具體時間,“湖心亭”交代看雪的具體地點,點題。“擁毳衣爐火”側面襯托天氣之寒冷。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釋詞:霧凇沆碭(hàng dàng):冰花一片彌漫;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曾鞏《冬夜即事》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沆,形容大水。 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皚皚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譯文:湖上冰花一片彌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句解:總寫西湖之景,“霧凇沆碭”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氣,一片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迭用三個“與”字,生動地寫出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釋詞: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 譯文:湖上能(清晰)見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米粒般的兩三個人罷了。句解:白描,勾勒出一幅朦朧的西湖月夜圖。“一痕”“一點”“一芥”之“一”字,則是狀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覺其小,與上文“一白”對比,突出天地之蒼茫和萬物之渺小。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譯文:我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句解:緊承上節“舟中人”,寫湖心亭上的三人,由賞景轉寫賞雪的人。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釋詞: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譯文:那兩個人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句解:轉換角度,寫客人見我大喜,間接表達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悅和驚喜。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釋詞:強(qiǎng)飲:盡情地喝。強:盡情。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譯文:(他們)邀請我一同喝酒。我盡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辭。句解:“拉”表現了客人見到我的喜悅和熱情,強表現我的不勝酒力,但是不愿意辜負良辰美景和客人的盛情相邀,表達自己遇到知己的喜悅之情。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釋詞: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譯文:(我)問他們的姓氏,原來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句解:借舟中人之口,補敘身份,暗示所遇知己是他鄉游子,暗藏故國之思。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釋詞:及:到......時舟子:船夫。 喃:象聲詞。 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后轉為對年輕人的敬稱。 更:還。 癡似:癡于,癡過。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癡迷的意思。譯文: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情(于山水),還有像您一樣(甚至比您更)癡情(于山水)的人呢!”句解:“喃喃”一詞,寫出舟子自言自語時大惑不解時的狀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引用舟子的話,表達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淡淡的哀愁。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