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沁園春·雪毛澤東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注釋: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后段十二句,五平韻。譯文: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凍,萬里雪花飄。分析:“北國風光”總領全文,“千里、萬里”范圍之廣,這句一讀,胸懷開闊,氣勢豪壯。呈現眼底的是一個冰天雪地的銀白世界,“封”和“飄”一動一靜,靜謐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感。這句總寫北國壯麗的雪景。“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注釋:惟余:只剩下;莽莽:即茫茫,白茫茫一片,形容空曠無際;頓失:立刻失去,頓:頓時,立刻;滔滔:滾滾的波濤;原馳蠟象:作者原注“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譯文: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與老天爺比比高。分析:這幾句都是作者所“望”到的內容,詩人望到了什么呢?長城內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黃河的上上下下,頓時失去了往昔波濤滾滾的氣勢。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群山與天相接,好像要與天比高一樣。作者選取的長城、黃河這兩個意象極有代表性,它們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山之舞,原之馳,有活潑奔放之勢,且“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更顯示出山與原的氣魄。“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注釋:須:待、等到;“看紅裝”二句:紅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裝飾艷麗的美女裹著白色的外衣,格外嬌媚;紅裝:身著艷麗服飾的美女;妖嬈(ráo):嬌艷嫵媚。譯文: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艷艷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分析:從“北國風光”到“欲與天公試高”是實寫,到這三小句就轉入虛寫,是想像中的情景,“分外”二字透出了作者對祖國美麗風光的贊美與熱愛。以上是詞的上片,用很激昂的文字點染出祖國北方山河的壯麗,滲透著詞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注釋:競折腰:爭著為江山奔走效勞,折腰:傾倒,躬著腰侍候;譯文:江山如此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分析:過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嬌”總括上片所描的雪景,“引無數競折腰”引出詞人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識大雕。”注釋:“秦皇漢武”二句:是說秦皇漢武,功業甚盛,相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秦皇:秦始皇嬴政,秦朝的創業皇帝,漢武: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略輸:稍差;文采:本指辭藻、才華,這里引申為文治;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宋祖:宋太祖趙匡胤,宋朝的創業皇帝;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遜:差,風騷:本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后來泛指文章辭藻;天驕:漢時匈奴自稱為“天之驕子”,以后泛稱強盛的邊地民族;成吉思汗:元太祖鐵木真統一蒙古后的尊稱,意思是“強者之汗” ;“只識”句:是說只以武功見長。識:知道,懂得。雕:一種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強的射手。譯文: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分析:像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等這樣一些在歷史上顯赫一時的英杰,都是才雄武威,完成了統一的大業或憑著武力使遠近懾服,但可惜他們都是文采不足,稍欠風雅。而成吉思汗,更是文治不足,武功有余。同學們看,以上所列的五人,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詞人對他們不乏景仰之情,但通過一個“惜”字也含蓄地批評了他們的不足。只有毛澤東才敢這么寫,才有這種氣度,才有這種膽略去指點江山的千古英杰。他為什么敢這樣寫?與他當時的身份有關。這首詞寫于1936年2月,是遵義會議之后,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之后,領導全黨展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后寫下了這首詞。這個時候的毛澤東是躊躇滿志、信心滿滿地要帶領中國人民建設一個新中國的,所以他不僅要學習前面的英杰來統一中國,而且還要后來居上超越他們,是一種強烈的自信和壯志使他敢這樣去評價。“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譯文: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分析:“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新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那今朝的風流人物是誰呢?是詩人自己,還是為了新中國成立和全中國人民的解放而英勇斗爭的無產階級?恐怕都是。以上是詞的下片,評價了歷代的英雄人物,并抒寫了自己的抱負。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