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第10章 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10.1.2 抽樣調查第六單元1.了解抽樣調查的概念并能區分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重點)2.了解樣本、樣本容量的概念及簡單的抽樣調查的方法.品嘗一勺湯,就可以知道一碗湯的味道,你知道其中蘊涵的道理嗎?一天,爸爸叫兒子去買一盒火柴.臨出門前,爸爸囑咐兒子要買能劃燃的火柴.兒子拿著錢出門了,過了好一會兒,兒子才回到家.“火柴能劃燃嗎?”爸爸問.“都能劃燃.”“你這么肯定?”兒子遞過一盒劃過的火柴,興奮地說:“我每根都試過啦.”在這則笑話中,兒子采用的是什么調查方式?這種調查方式好不好?還可采用什么方法調查?問題2:某校有2000名學生,要想了解全校學生對新聞、體育、動畫、娛樂、戲曲五類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怎樣進行調查?(1)這道題與上一節問題1有什么區別?(2)采用全面調查的方法對全校學生逐個進行調查可行嗎?你認為是否有這個必要?能否找到一種更簡便的調查方法?抽樣調查:采用調查部分對象的方式來收集數據,根據部分來估計整體的情況,叫做抽樣調查.總體:所要考察對象的全體叫做總體.個體:組成總體的每一個考察對象稱為個體.樣本:總體中被抽取的一部分個體構成總體的一個樣本.總體:所要考察對象的全體叫做總體.全校學生喜歡的電視節目個體:組成總體的每一個考察對象稱為個體.每一個學生喜歡的電視節目樣本:總體中被抽取的一部分個體構成總體的一個樣本.被抽取調查的學生喜歡的電視節目問題2:某校有2000名學生,要想了解全校學生對新聞、體育、動畫、娛樂、戲曲五類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怎樣進行調查?抽樣總體估計樣本全校學生喜愛的電視節目作為總體每一個學生喜愛的電視節目作為個體所有被抽取調查的學生喜愛的電視節目構成一個樣本抽樣調查是實際中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調查方式,它是從總體中抽取樣本進行調查,根據樣本來估計總體的一種調查.問題2:某校有2000名學生,要想了解全校學生對新聞、體育、動畫、娛樂、戲曲五類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怎樣進行調查?(1)抽取多少名學生進行調查比較合適?(2)被調查的學生如何抽取呢?說一說你的抽取方案.這個問題中可以抽取100名學生作為樣本進行調查.一個樣本中包含的個體的數目稱為樣本容量.上述抽取的樣本容量為100.上學時在學校門口隨意調查100名學生;在全校學生的注冊學號中,隨意抽取100個學號,調查這些學號對應的學生;等等.從上表可以看出,樣本中喜愛娛樂節目的學生最多,為38%.據此可以估計出,這個學校的學生中,喜愛娛樂節目的最多,約為38%左右.類似地,由上表可以估計這個學校喜愛其他節目的學生的百分比.表格中的數據信息也可以用條形圖和扇形圖來描述.直觀,一目了然.不僅可以很快判斷出哪個最多,哪個最少,還可比較出差別是否懸殊很大.可以看出喜歡各類節目人數與總人數的百分比.簡單隨機抽樣:抽取樣本的過程中,總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有相等的機會被抽到,像這樣的抽樣方法是一種簡單隨機抽樣.抽樣調查是實際中經常采用的收集數據的方式.除了具有花費少、省時省力的特點外,還適用一些不宜用全面調查的情況,例如,檢測某批次燈泡的使用壽命、火柴的質量等具有破壞性的調查.需要注意的是,在抽樣調查中,如果抽取樣本的方法得當,一般樣本能客觀地反映總體的情況,抽樣調查的結果會比較接近總體的情況,否則抽樣調查的結果往往會偏離總體的情況.注意:在抽樣調查中抽取的樣本要具有代表性.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是收集數據的兩種方式.全面調查收集到的數據全面、準確,但一般花費多、耗時長,而且某些調查不宜用全面調查.抽樣調查具有花費少、省時的特點,但抽取的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關系到對總體估計的準確程度.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全面調查?什么情況下使用抽樣調查?1.當調查的對象個數較少,調查容易進行時;2.當調查的結果有特別要求,或調查的結果有特殊意義時,如國家的人口普查.全面調查1.調查對象個數較多,不易調查,調查結果不需要準確值時;2.調查對象個數眾多甚至無限,不可能一一考察時;3.當對調查對象具有破壞性,或會產生一定的危害性時.抽樣調查抽樣調查重點例1.下列采用的調查方式中,不合適的是( )A.為了解澧水河的水質,采用抽樣調查B.為了解一批燈泡的使用壽命,采用全面調查C.為了解我市中學生每天睡眠時間,采用抽樣調查D.為了解某班同學的某次數學測試成績,采用全面調查B1.以下調查中,最適合采用抽樣調查的是( )A.了解全國中學生的視力和用眼衛生情況B.了解全班50名同學每天體育鍛煉的時間C.學校招聘教師,對應聘人員進行面試D.為保證某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對其零部件進行檢查A2.以下調查中,哪些適宜全面一調查,哪些適宜抽樣調查 (1)了解本班學生每周的課外閱讀時間;(2)調查某城市居民一個月人均網上購物的次數;(3)一批飲料的質量檢查;(4)審核書稿中的錯別字;(5)奧運會上,為了解參賽運動員是否服用違禁藥物,對運動員進行尿樣檢查.解:(1)(4)(5)適宜全面調查,(2)(3)適宜抽樣調查.總體、個體.樣本與樣本容量重點例2.今年某校有3 000名學生參加線上學習,為了解這些學生的數學成績,從中抽取200名學生的數學成績進行統計分析,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3000名學生是總體B.每名學生的數學成績是個體C.200名學生是樣本D.200名學生是樣本容量B1.為了解九年級1500名學生的心理健康評估報告,從中抽取了300名學生的心理健康評估報告進行統計分析,以下說法:①1500名學生是總體;②每名學生的心理健康評估報告是個體;③被抽取的300名學生是總體的一個樣本;④300是樣本容量.其中正確的是_________(填序號)②④簡單隨機抽樣重點例3.為了解游客對恭王府、北京大觀園、北京動物園和景山公園四個旅游景區的滿意率情況,某班實踐活動小組的同學給出了以下幾種調查方案:方案一:在多家旅游公司隨機調查400名導游;方案二:在恭王府景區隨機調查400名游客;方案三:在北京動物園景區隨機調查400名游客;方案四:在上述四個景區各隨機調查100名游客.在這四種調查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方案一 B.方案二 C.方案三 D.方案四D1.為調查某大型企業員工對企業的滿意程度,要使樣本最具代表性,調查對象應該是( )A.男員工 B.年滿50周歲及以上的員工C.用企業人員名冊,隨機抽取三分之一的員工 D.新進員工2.某工廠一共有1200人,為選拔人才,提出了一些選拔的條件,并進行了抽樣調查.從中抽出400人,發現有300人是符合條件的,那么該工廠1200人中符合選拔條件的人數為________.C900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應用重點例4.數學活動課上,某興趣小組用抽樣調查的方法估計“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具體操作如下:第一步,從瓶子中取出一些豆子,記錄這些豆子的粒數為80;第二步,給這80粒豆子做上記號;第三步,把這些豆子放回瓶子里,充分搖勻;第四步,從瓶子中再取出一些豆子,記錄這些豆子的粒數為100,其中帶有記號的豆子的粒數為20,則估計瓶子中豆子的粒數為( )A.100 B.180 C.200 D.400D解析:利用樣本中有標記豆子的百分比估計總體中有標記豆子的百分比,可估計瓶子中豆子的粒數為80÷=400.1.我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中有“米谷粒分”題,大意如下:糧倉開倉收糧,有人送來米1534石,驗得其中夾有谷粒,現從中抽取米一把,共數得254粒,其中夾有谷粒28粒,則這批米內夾有谷粒約( )A.134石 B.169石 C.338石 D.1365石2.為了比較甲、乙兩魚池中的魚苗數目,小明從兩魚池中各撈出100條魚苗,每條做好記號,然后放回原魚池.一段時間后,在同樣的地方,小明再從甲、乙兩魚池中各撈出100條魚苗,發現其中有記號的魚苗分別是5條、10條,可以初步估計魚苗數目較多的是______魚池.(填“甲”或“乙”)B甲從統計圖中獲取抽樣調查的信息難點例5.小李同學想了解本校畢業班的900名學生對各學科感興趣的情況,隨機抽取了部分畢業班學生進行調查,并將獲得的數據整理繪制成如下兩幅不完整的統計圖.根據圖中的信息,解答下列問題:(1)本次調查一共抽取了______名畢業班學生,m=_____;(2)補全條形統計圖;(3)扇形統計圖中,“英語”對應扇形的圓心角度數為_______;(4)估計畢業班中有多少名學生對“數學”感興趣.501836°從統計圖中獲取抽樣調查的信息難點例5.小李同學想了解本校畢業班的900名學生對各學科感興趣的情況,隨機抽取了部分畢業班學生進行調查,并將獲得的數據整理繪制成如下兩幅不完整的統計圖.根據圖中的信息,解答下列問題:(4)估計畢業班中有多少名學生對“數學”感興趣.解:(4)估計畢業班中對“數學”感興趣的學生人數為900×=270.1.為迎接校慶,某校開展四項活動:A項參觀學習,B項校史宣講,C項經典誦讀,D項文學創作,要求每名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必須且只能參加其中一項活動.該校從全體學生中隨機抽取部分學生,調查他們參加活動的意向,將收集的數據整理后,繪制成如下兩幅不完整的統計圖.(1)本次調查的樣本容量是_____,B項活動所在扇形的圓心角的度數是_____,條形統計圖中C項活動對應的學生人數是______;8054°201.為迎接校慶,某校開展四項活動:A項參觀學習,B項校史宣講,C項經典誦讀,D項文學創作,要求每名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必須且只能參加其中一項活動.該校從全體學生中隨機抽取部分學生,調查他們參加活動的意向,將收集的數據整理后,繪制成如下兩幅不完整的統計圖.(2)若該校約有2000名學生,請估計其中意向參加A項活動的學生人數.解:2000×=800,故估計其中意向參加A項活動的學生人數為80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0.1.2 抽樣調查(課件).pptx 火柴(動畫視頻).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