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課程標準:1.結合列寧主義形成過程,分析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背景;2.通過二月革命和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等事件,識記十月革命的過程;3.結合史料認識并分析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對俄國和世界的歷史意義;4.分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和斯大林時期的體制內容和影響,探究蘇聯建立社會主義實踐的探索。【知識梳理】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背景:⑴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沙皇專制統治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⑵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2.過程:⑴1900年,流亡國外的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為建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作了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⑵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3.內容:⑴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⑵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⑶“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⑷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4.評價:⑴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⑵在20世紀俄國和世界革命進程中發揮了巨大而深遠的指導作用。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二月革命”:⑴爆發:一戰的失利使俄國經濟全面崩潰,國內矛盾空前激化,1917年3月(俄歷2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市民示威游行,旋即轉變為武裝起義,史稱“二月革命”。⑵結果:①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推翻了統治俄國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②資產階級建立起臨時政府,工人和士兵建立起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俄國出現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⑶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十月革命的背景:⑴二月革命勝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的領導人將政權交給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但它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一直沒有滿足人民群眾對“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鎮壓人民的反抗;⑵1917年4月,列寧回國,發表了題《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即《四月提綱》提出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3.革命過程:⑴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⑵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這次大會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4.革命意義:⑴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⑵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代;⑶十月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4)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⑴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蘇俄內憂外患。外部:俄國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對蘇俄進行武裝干涉,支持俄國境內的叛軍,妄圖把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里;國內: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著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⑵目的: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⑶時間:1918年夏--1920⑷內容:①農業方面:實行余糧征集制②工業方面: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將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③流通方面:取消商品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國家集中分配;④分配方面: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余糧收集制,規定農民按照國家規定的數量交售糧食和其它農產品。⑸特點: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貨幣關系,用軍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會運轉,進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⑹評價:①積極方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軍事斗爭的勝利。②消極方面: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嚴重損害農民利益,引起新的經濟政治危機;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根本問題:生產關系的調整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評價余糧收集制: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但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了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新經濟政策⑴背景:直接原因: ①國內戰爭結束后,蘇維埃政府急需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②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頻繁發生暴動;③國家暫時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深層原因: 列寧對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重新思考根本原因: 生產關系為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調整⑵目的: ①直接目的: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②根本目的: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⑶時間:1921年3月---1928年⑷內容:①農業方面: 用固定的糧食稅取代余糧征集制,余糧由農民自己支配。②工業方面: 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礦山、森林、油田等),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以租讓的方式);恢復私人小企業。③流通方面: 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允許自由貿易④分配方面: 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同時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⑸特點:①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②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⑹歷史意義:①俄共找到了一條使落后的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正確途徑;②受到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3.蘇聯成立: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組成)。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概念闡釋:20世紀20~50年代斯大林執政時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被稱為“斯大林模式”。它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及文化科學事業等決策權集中在黨中央的最高層。它的特征是經濟高度計劃性,政治高度集權化。⑴背景:①外部原因:帝國主義國家的包圍和威脅②內部原因:A.相對落后的經濟文化(小生產者占優勢)和歷史傳統的制約;B.1924年1月列寧逝世,斯大林的領導地位逐步確立;C.國家經濟政策發生變化,新經濟政策逐步被取消。⑵方式(途徑):①工業: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②農業:實行“農業集體化”,建立集體大農莊③實施國民經濟發展五年經濟計劃⑶成就: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蘇聯發展為世界工業強國。⑷形成標志:1936年,通過《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宣布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基本建成,這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確立。⑸表現:①經濟上: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實行排斥市場的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②政治上: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⑹影響:積極: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消極:①蘇聯模式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②由于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③國家為了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拿走的東西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④長期僵化的執行計劃指令,壓抑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阻礙了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課中探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9年1月,蘇維埃政府頒布法令,要求農民按國家規定的數量交售糧食和其他農產品。政府組織征糧隊下鄉,以確保征糧任務的完成,并實行糧食和日用工業品的配給制。1921年3月,俄共(布)召開了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列寧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所有農戶在繳納糧食稅以后可以自由處理剩余的糧食,政府允許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把自己的勞動產品拿到市場自由買賣。糧食稅政策受到農民的歡迎。——摘編自吳于、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上卷)》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20年代蘇俄糧食政策的變化,并說明其原因。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21年列寧說:“目前已經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方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方法上去。”——摘編自《列寧全集》(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蘇俄“沖擊”“圍攻”所對應的政策,分別指出這兩種經濟政策在農業方面的舉措并對此作簡要評價。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現代化途徑是,在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大國,以蘇維埃政權為杠桿,采用非常手段從本國農業積累工業化資金,用行政辦法對資源、勞動力進行重新配置,采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式快速地推進現代化。——米艷《試論斯大林模式:落后國家現代化的一種途徑》(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影響。【課后鞏固】1.1921年,蘇俄人民委員會會議決定,采取必要措施發展私營企業形式和合作社形式的手工業和小工業,并盡力發展農業合作社,鼓勵小生產者的合作化要求,鼓勵一切形式的農業合作社,實行自愿入社的原則。據此推斷,這一決定( )A.有利于民眾生活的改善 B.促進了農業機械化在全國的推廣C.表明私有制度全面恢復 D.動搖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2.有學者在評價蘇俄(聯)的一項經濟政策時說:“無產階級專政被理解成不受法律限制的直接強制,依靠行政強制手段和普遍的軍事管理與集中化來發展錯綜復雜的經濟。從大工廠到只有一個理發匠的理發鋪,都要實行國有化,導致國家不堪重負。”這一政策的歷史意義在于( )A.集中力量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B.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C.促進了經濟恢復和政權鞏固 D.奠定了戰勝法西斯的經濟基礎3.1907~1913年俄國在世界糧食出口中所占份額為45%,1963年以后蘇聯卻成了糧食的凈進口國,到70年代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80年代中期,每3噸糧食食品中就有1噸是用進口的糧食加工出來的。從美國進口的糧食要比蘇聯自己生產的糧食便宜一半。由此可知( )A.完成工業化的蘇聯生產領先世界 B.斯大林模式弊端明顯C.兩極格局美蘇爭霸逐漸走向緩和 D.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4.1922年熱那亞會議,是一戰后第一次大規模討論歐洲經濟問題的國際會議。會議期間,蘇俄代表團聲明:準備在經濟上實行對外開放,把部分森林、礦產資源甚至肥沃耕地租讓給外國經營,但拒絕任何不平等交易。這表明當時蘇俄( )A.與西方國家的矛盾已消除 B.工業化建設急需大量資金C.對西方國家作出重大妥協 D.致力于恢復發展國內經濟5.俄國十月革命與二月革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布爾什維克黨起了領導作用 B.參加起義的力量不同C.性質不同 D.以暴力革命為主6.下面不屬于在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代表大會上通過的文件是( )A.《共產黨宣言》 B.《土地法令》C.《和平法令》 D.《四月提綱》7.如圖反映的是蘇俄(聯)新經濟政策實行初期農業公社的主要分配方式。這反映出當時蘇俄(聯)( )A.農業經濟發展相對落后 B.集體經濟存在平均主義傾向C.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D.農業集體化遭遇到較大挫折8.1928—1934年蘇聯谷物生產總量和谷物征購量(單位:百萬公擔)時間 谷物生產總量 谷物征購量1928年 733.2 107.91929年 717.4 160.81931年 694.8 228.31934年 676 269.6對表中信息解讀合理的是( )A.新經濟政策成效顯著 B.余糧收集制引起農民的不滿C.大危機影響農業生產 D.工業化與農民利益存在矛盾【參考答案】課中探究1、變化:余糧收集制到糧食稅;從糧食配給制到自由貿易。原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余糧收集制嚴重束縛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國內戰爭結束,恢復發展經濟的需要;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布爾代維克黨的領導,列寧的正確探索。2.(1)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舉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新經濟政策實行固定的糧食稅評價:余糧收集制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但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新經濟政策固定糧食稅的實施,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鞏固了工農聯盟,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2)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政府主導(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強調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兩點即可)影響:優先發展重工業,蘇聯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犧牲農民利益,農業長期落后;造成經濟發展比例失調;僵化實行計劃指令,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進一步發展。(兩點即可)課后鞏固1.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1年(蘇聯)。據本題材料“發展私營企業形式和合作社形式的手工業和小工業”,“鼓勵小生產者的合作化要求,鼓勵一切形式的農業合作社”可得出,這一決定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有利于民眾生活的改善,A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是在集體農莊時期,排除B項;私有制得到部分恢復,而不是全面恢復,排除C項;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斯大林模式,排除D項。故選A項。2.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現代的蘇俄。根據材料“無產階級專政被理解成不受法律限制的直接強制,依靠行政強制手段和普遍的軍事管理與集中化來發展錯綜復雜的經濟。”及所學可知,蘇俄(聯)這一經濟政策的特點是具有強制性、軍事性、集中性,另外大中小企業都收歸國有,這符合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特征,A項正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屬于斯大林模式的特點,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促進了經濟恢復和政權鞏固”屬于新經濟政策的影響,排除C項;“奠定了戰勝法西斯的經濟基礎”屬于斯大林模式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3.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俄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07~1913年俄國在世界糧食出口中所占份額為45%說明俄國具有較為出色的糧食生產能力,而1963年以后蘇聯卻成為糧食的凈進口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是因為蘇聯實行斯大林模式,農工業結構畸形,農業生產不受重視,說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明顯,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蘇聯生產領先世界,排除A項;材料內容不涉及美蘇爭霸的內容,無法說明美蘇爭霸是否走向緩和,排除C項;材料內容和經濟全球化內容無關,無法體現進程是否加速,排除D項。故選B項。4.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2年(蘇俄)。從熱那亞會議時間1922年和蘇俄代表團聲明的內容“把部分森林、礦產資源甚至肥沃耕地租讓給外國經營”,可以知道,題干材料與蘇俄新經濟政策有關,而新經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要促進蘇俄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D項正確。一戰結束后,蘇俄與西方國家的矛盾并沒有消除,排除A項;蘇聯的工業化建設開始于1925年,與會議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蘇俄“拒絕任何不平等交易”說明蘇俄并沒有對西方國家作出重大妥協,C項表述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主要的不同點是革命性質不同,前者是社會主義革命;后者是資產階級革命,革命性質不同,C項正確;不管是二月革命還是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黨都起到了領導的作用,排除A項;二月革命還是十月革命參加起義的力量,都是工人階級,排除B項;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是以暴力革命為主要形式,排除D項。故選C項。6.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共產黨宣言》發表于1848年, 是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與材料題意不符,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月革命勝利后,在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代表大會上通過了關于土地問題的《土地法令》,排除B項;《和平法令》是蘇維埃俄國政府于1917年11月8日(俄歷10月26日)由全俄工農兵蘇維埃第2次代表大會通過并同時頒布的法令,排除C項,《四月提綱》是列寧在1917年4月17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會議的布爾什維克代表的會議上作的報告,排除D項。故選A項。7.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21年(蘇俄)。據材料“蘇俄(聯)新經濟政策實行初期農業公社的主要分配方式”,結合圖示信息可知,新經濟政策實行初期,農業公社按人口平均分配占比較高,說明集體經濟存在平均主義傾向,B項正確;僅從分配方式,無法判定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分配方式,并未提及對農民的損害,排除C項;農業集體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內容,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8.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8—1934年(蘇聯)。據材料信息可知,1928年至1934年谷物的生產總量呈現下降趨勢,但谷物的征購量卻呈現上升趨勢,這反映了蘇聯在工業化過程中犧牲了農民的利益,從農民身上拿走的太多,體現了工業化與農民利益存在矛盾,D項正確;1924年列寧去世后,蘇聯逐漸取消了新經濟政策,排除A項;蘇俄建立初期實行余糧征集制,1921年就廢除了余糧征集制,排除B項;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危機幾乎波及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但對蘇聯基本沒有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