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以有溫度的文字探索光明——《包身工》導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領會文章中心思想;2.梳理事件敘述脈絡和背景內容,理解報告文學新聞性的特點;3.賞析對典型人物的描寫及富含深意的語句,體會報告文學文學性的特點;4.認識包身工制度的罪惡,關注現實,思考中國革命的偉大意義。【學習重難點】1.梳理事件敘述脈絡和背景內容,理解報告文學新聞性的特點。2.賞析對典型人物的描寫及富含深意的語句,體會報告文學文學性的特點。【學習過程】任務一:預習展示,感知時代脈搏1.時代背景2.寫作背景3.報告文學報告文學兼有文學性、新聞性和政論性三種特點。報告文學特點:①及時性。②紀實性。③文學性。4.作者夏衍《包身工》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報告文學作品。報告文學:《包身工》。話劇本:《賽金花》《考驗》《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電影劇本:《祝福》《林家鋪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任務二:梳理歸納,體會新聞真實為了解真實歷史,請你詳細記錄下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并結合調查內容整理相關的背景資料,完成以下兩個表格:活動1:請你繪制一張《包身工一天作息時間表》(文章主線)除此之外,文章有沒有其他線索?雙線交織:活動2:請你結合調查內容,整理與包身工相關的背景資料。包身工的來歷招攬包身工的手段包身工制度產生的原因東洋紗廠大量使用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的命運結局任務三:研討探究,品味文學手法活動: 請結合以往學習內容,深入閱讀課文,從典型形象塑造、細節描寫和場景描繪、行文手法、語言特色等角度品味文學手法。小組合作,展示交流。1.典型形象的塑造。2.點面結合的寫作手法。3.運用多種表現方法,創造主客觀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A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和議論的綜合運用。B比喻、擬人、反語。 C類比方法。D對比手法。E排比的修辭方法。任務四:觀照現實,思考中國革命意義《包身工》自發表距今已80多年了,包身工制度在中國被廢除也已經70多年了。對于學習這篇文章的意義,有人說是為了讓年輕人記住一段歷史,一段國家貧弱、國民苦難的歷史明確青年一代的時代責任。有人說可以發揮警鐘的作用,警醒人們,防止包身工制度死灰復燃,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你贊成哪一種觀點 請簡要說明理由。任務五:學以致用,課后全面延伸1.新聞性和文學性是報告文學的特征,夏衍的報告文學縮短了和小說的距離,又在報告文學與小說之間劃出了嚴格的界限。請嘗試把《包身工》改寫成一篇新聞報道或者一篇小說。2.1999年,聯合國大會將11月25日定為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國際日,并將一直延續到12月10日共16天。俗稱“16天運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閱讀“蘆柴棒”的種種悲慘遭遇,你將作何感想?請同學們以“蘆柴棒”,我要對你說……為開頭寫一段札記。不少于300字。3.推薦電影《盲井》《盲山》附:體會作者強烈的感情任務導引:可從兩個角度展開思考:一是思考作者感情的指向,也就是說對人、事、物的感情;二是從文本中找到一些包含感情的句子,或者一些詞語,或者一些能體現感情的細節描寫等,加以分析。1.讀文章35段,概括包身工的遭遇,體會作者的情感?“兩粥一飯”:惡劣飲食;“十二小時工作”:長時間勞動;“勞動強化”:沉重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義務服役”:經濟剝削;“豬一般的生活”:生活條件惡劣;“泥土一般地被踐踏”:受壓迫慘重 。作者先從六個方面總結了包身工的悲慘遭遇,通過反復、排比等修辭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況,形象地說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勞動,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罪惡制度的憤慨和對包身工寄予的關切與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間。2.讀“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謀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時候看到過的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了。”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①運用了比擬手法, “飼養”它的本義是喂養動物,說明資本家根本不把工人當人看待,而是像喂養動物一樣飼養小姑娘,并從中謀利。所以作者就聯想到“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來,這樣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蠻殘酷。②運用聯想對比,通過聯想把包身工和墨鴨比較,指出墨鴨養活船戶,包身工養活帶工老板,但船戶對墨鴨沒有怎么虐待,帶工老板卻殘酷壓迫包身工,連一點施與的溫情也沒有,強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壓迫的慘重,人不如禽的命運。 3.倒數第二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運用排比句“六個沒有”強調黑暗深重,表達作者對包身工制度的極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紀的爛熟了的技術、機械、體制”代表了人類技術文明的進步,這同“16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形成巨大反差,兩種事物結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壓迫之深。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殘酷,野蠻,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憤怒。 4.“黑夜,靜寂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著什么 黎明象征著什么 用“畢竟”一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黑夜”象征舊社會,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畢竟”一詞表現了作者對新社會出現的堅強信念。詛咒中外反動派對勞動人民肆行壓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將到來,表現了作者要摧毀包身工這一罪惡制度強烈的愿望。同時,向肆無忌憚地壓榨中國勞動人民的帝國主義者和一切反動統治者發出了警告: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5.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報告文學,文章滲透著作者哪幾方面的感情 ①對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滲透著作者的這種感情,從描寫她們的住、食、工作,到她們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能停息的悲慘命運,無不表現出作者對她們深深的同情。②對帝國主義資本家、帶工老板及其幫兇的憎恨。在文中,作者除了通過正面的言行描寫來刻畫他們的貪婪、冷酷、毫無人性的嘴臉外,還用了很多反語來對他們進行抨擊和鞭笞。③一種復雜的悲哀之情。既有對包身工及其家庭的不幸的悲哀,也有對包身工與外頭人、包身工之間關系冷漠的悲哀,還有對整個民族的悲哀。6.《包身工》是報告文學,本文是如何體現了報告文學的真實性?選擇典型人物。選擇了“蘆柴棒”重點刻畫,并貫穿全文。讀者從“蘆柴棒”瘦小的軀體上看到的是每一個包身工的可憐形象。選擇典型細節。刻畫出了包身工們起床時的場面、早晨吃粥的情景,把包身工悲慘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選擇典型場面。如文章開始,作者簡明地指出了時間、地點之后,就描寫一個穿著和時節不相稱的拷綢衫褲的男子在大聲地呼喊,接下去就寫了在“七尺闊、十二尺深的工房樓下”這個環境中,包身工們的各種活動,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當地的情景。選擇典型數據。在說明包身工居住條件的惡劣,在中國的日本紗廠飛速擴大的情況,工人中包身工驚人的比例等時,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數據,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惡,具有雄辯的力量。7.“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幾個“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場去收集一些萵苣的菜葉,用鹽浸,這就是她們難得的佳肴。”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有何表達效果 運用了反語的修辭手法。“慈祥”褒詞貶用,老板提供“粥菜”,看起來好像是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實質上是為了從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潤。“佳肴”本是褒義詞,指精美的菜肴。從小菜場上收集來的菜葉當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稱其為“佳肴”,變褒為貶,反襯出包身工的粥菜之難得及質量之差,暗含諷刺的意味。8.“如何理解東洋婆和拿莫溫對小福子“合理的懲戒”“文明的懲罰”及其表達效果 “合理”與“文明”褒詞貶用,是反語。包身工原本沒有什么大的過錯,無論什么樣的“懲戒”都是不“合理”的。所謂的“合理的懲戒”,只不過是從“格外著力”的毆打變成頭頂皮帶盤心子靠墻站著,使懲戒手段變得沒有那么暴力和血腥而已;至于“文明”,東洋婆“揪”“扯”的動作,讓一個幼弱的女孩頂著重重的皮帶盤心子靠墻一站就是兩個多小時,最終還不免于帶工老板的毆打,哪里有一點點“文明”可言!效果:表現了工廠所有者和拿莫溫對包身工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地折磨和摧殘,揭露出他們極端兇殘、毫無人性的本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