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程標準] 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青藏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說明自然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進行野外考察或運用相關資料,說明自然環境與地方文化景觀之間的關系。 3.結合實例,描述不同區域的差異,說明區域聯系和協同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體系架構]課時28 青藏地區 中國在世界中考點1 自然特征與農業1.世界屋脊 位置 位于我國西南部,A橫斷山脈以西,B昆侖山脈—C祁連山脈以南,南至國界地形 青藏地區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地勢高聳,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顯著的特征是“遠看是山,近看是川”氣候 具有獨特的高寒氣候。其特點是冬寒夏涼,年溫差小,日溫差大。由于海拔高,空氣稀薄,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烈河湖 青藏高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湖泊2.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區(1)高寒牧區:青海牧區和西藏牧區。植被以耐寒的高山草甸為主,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綿羊、藏山羊。(2)河谷農業區:南部的雅魯藏布江谷地、東部的湟水谷地。原因是這些地區海拔較低,氣溫較高,土質較肥沃,適宜喜溫涼的青稞、小麥等作物的生長。(3)飲食和民居。①飲食:青藏地區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糌粑;為了抵御嚴寒,人們都愛喝酥油茶。②民居:牧民一般居住在用厚重的牛毛氈搭成的帳篷中,在農區和城鎮多見平頂碉房。易錯警示 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的農業特征(1)青藏地區的種植業是河谷農業,西北地區的種植業是綠洲農業。(2)制約青藏地區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熱量不足。制約西北地區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資源不足。(3)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農業都以畜牧業為主。考點2 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1.江河的源地(1)位置:三江源地區位于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的腹地,是長江源區、黃河源區、瀾滄江源區的總稱,被譽為“中華水塔”。(2)補給水源: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湖泊和沼澤是三江源地區重要的調蓄器。2.三江源地區的保護(1)重要性: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保護好“中華水塔”,不僅對當地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而且直接關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2)生態環境惡化。①自然原因: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冰川逐年萎縮,這直接影響湖泊和濕地的水源補給,湖泊、濕地面積不斷縮小甚至干涸。②人為原因:過度放牧、亂采濫挖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加速了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③主要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加劇、草地沙化嚴重、蟲鼠猖獗、野生動物銳減等。(3)保護措施:國家設立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采取退耕還草(林),全面禁獵、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實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場保護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考點3 中國在世界中(5年2考)1.經濟地位: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第一大貨物出口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2.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1)1957年,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成績斐然。(2)1978年,我國實施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再次加速,逐漸形成全方位的開放格局。(3)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4)目前,我國已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3.發展中面臨的挑戰(1)協調人地關系。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突出,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大。(2)促進各區域的協調發展。我國區域發展很不平衡,主要表現為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沿海與內地以及城鄉之間經濟發展差距較大。(3)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我國在海域劃界和若干島嶼歸屬上與有關國家存在爭議,我國的海洋權益面臨嚴峻挑戰。4.做負責任的大國(1)我國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2)我國堅定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信念,積極參與國際事務。(3)2013年,我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要點 青藏地區高寒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1.青藏地區的人地關系2.青藏地區作物穗大粒飽的原因(1)海拔高,空氣稀薄,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2)海拔高,氣溫低,作物的生長周期長。(3)高寒氣候,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養分的積累。3.青藏地區太陽輻射強烈(1)原因:海拔高,空氣稀薄,云層少,陽光的透射能力強;晴天多,日照時間長。(2)影響:太陽能豐富;農作物單產高;人們去旅游需要防紫外線照射。4.青藏鐵路沿線采用全封閉車廂的原因:海拔高,氧氣不足,全封閉可以供暖、供氧;避免了陽光中強紫外線的照射;保護環境。典例 (2022·山東德州)茶馬古道是歷史上漢、藏之間茶馬互換而形成的交通要道。暑期時幾位地理愛好者進行茶馬古道游。讀“茶馬古道局部示意圖”,完成(1)~(2)題。(1)從拉薩到成都,沿著茶馬古道依次可以看到( )A.河谷農業、林業、水田農業 B.旱作農業、漁業、水田農業C.河谷農業、林業、旱作農業 D.高寒牧業、灌溉農業、旱作農業(2)途中他們對青藏地區的利用、保護提出了一些建議。下列建議中,你認為最合理的是( )A.大力發展旅游業,開發新的旅游景點,增加收入B.多種植冬蟲夏草等名貴中藥材,不用保護其他生物C.制定法律法規,加強生態建設,保護生物的多樣性D.加大森林砍伐量,發展木材加工工業,增加財政收入答案 (1)A (2)C解析 第(1)題,拉薩到成都經過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和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的農業以河谷農業和高寒牧業為主;橫斷山脈山高谷深,以林業為主;四川盆地地勢平坦,水源充足,以水田農業為主。第(2)題,青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大力發展旅游業,大面積砍伐森林以及忽視對各種動植物的保護都會破壞生態環境。考點1 自然特征與農業(2019·廣東廣州)2018年12月28日,川藏鐵路成雅段(成都—雅安)開通運營。讀“川藏鐵路示意圖”(圖甲)、“拉薩氣候資料圖”(圖乙)和“成都氣候資料圖”(圖丙),完成1~3題。 1.川藏鐵路依次經過的地形區是( )A.四川盆地—橫斷山脈—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云貴高原—東南丘陵C.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青藏高原 D.四川盆地—黃土高原—東北平原2.據圖乙和圖丙,關于拉薩和成都氣候的說法,正確的是( )A.拉薩氣溫年較差比成都大 B.成都冬季溫暖干燥,適合避寒C.拉薩海拔高,四季降水少 D.影響兩地氣候差異的因素是緯度位置3.在川藏鐵路沿途看到的景象真實的是( )A.山高谷深,山重水復,橋梁隧道眾多 B.穿著藏袍騎著駱駝的人C.滑坡、崩塌、臺風現象常常可見 D.拉薩黃沙漫天,晚上不見繁星答案 1.A 2.C 3.A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川藏鐵路從成都到拉薩,依次經過四川盆地、橫斷山脈、青藏高原。 第2題,讀圖可知,拉薩氣溫年較差比成都小;成都冬季溫暖少雨;拉薩海拔高,四季降水少;拉薩和成都緯度相差不大,影響兩地氣候差異的因素是地勢高低不同。第3題,由圖中成都到拉薩的鐵路可以看出,該鐵路線經過了四川盆地、橫斷山脈和青藏高原,這里可以看到山高谷深,山重水復,橋梁隧道眾多的景象;黃沙漫天是西北地區的景象;駱駝是沙漠中的特有動物,在青藏地區基本沒有沙漠分布;川藏鐵路地處內陸,沒有臺風。(2023·江蘇連云港)如圖為“柴達木盆地簡圖”。讀圖,完成4~5題。4.柴達木盆地被稱為“聚寶盆”的原因是( )A.礦產資源豐富B.稀土資源豐富C.生物資源豐富D.森林資源豐富5.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該地應治理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 )A.耕地退化 B.濕地退化 C.林地退化 D.草地退化答案 4.A 5.D解析 第4題,讀圖可知,柴達木盆地有豐富的石油、煤、鉀鹽等礦產資源,所以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的美稱;讀圖例可知,柴達木盆地稀土資源并不豐富;柴達木盆地自然環境惡劣,生物資源和森林資源匱乏,故選A。第5題,結合所學知識,柴達木盆地位于青藏地區,是我國海拔最高的盆地,土地利用類型以草地為主,農業生產部門以畜牧業為主。近年來,該地區由于過度放牧,導致草地退化,所以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該地應治理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草地退化。故選D。(2023·四川廣安)為了更好地復習和鞏固青藏地區的相關知識,樂樂構建了“青藏地區地理知識樹”。讀圖,完成6~7題。6.下列對“知識樹”中信息的解讀能真實反映青藏地區特征的是( )A.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緯度高B.高寒農牧業—畜牧業—牦牛C.資源豐富—地熱能—拉薩“日光城”D.少數民族—藏族—火把節7.青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為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以下措施可行的有( )A.開墾高原濕地,擴大農作物種植面積 B.開發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C.發展獨特的民族風情文化旅游業 D.興建草場,擴大放牧規模答案 6.B 7.C解析 第6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由于海拔高,被稱為“世界屋脊”;青藏地區畜牧業屬于高寒農牧業,牦牛是其代表畜種;青藏地區資源豐富,由于地勢高,空氣稀薄,對太陽輻射削弱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太陽能充足,因此拉薩被稱為“日光城”,與地熱能無關;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故選B。第7題,開墾高原濕地,擴大農作物種植面積,會破壞生態環境,不利于生態可持續發展;開發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會污染環境,不利于生態可持續發展;加強對外聯系,發展獨特的民族風情文化旅游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最小,有利于生態可持續發展;興建草場,擴大放牧規模,過度放牧,會破壞生態環境,不利于生態可持續發展。故選C。考點2 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2018·廣東廣州)2017年7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1處世界遺產,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讀“可可西里核心保護區示意圖”,完成8~10題。 8.下列關于可可西里自然環境的描述,正確的是( )A.地高天寒,湖泊星羅 B.樹木常綠,山清水秀C.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D.黃沙漫漫,荒漠廣布9.下列剪紙作品反映藏族民族風情的是( )10.到可可西里進行科考、旅游,考慮到高原環境,要準備的物品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8.A 9.D 10.D解析 第8題,可可西里位于青海省,屬于青藏地區,海拔高,自然環境惡劣。其自然環境最顯著的特點是地高天寒,湖泊星羅。第9題,根據選項中服飾特點可判斷,A為維吾爾族,B為滿族,C為傣族,D為藏族。第10題,讀圖可知,可可西里位于青藏地區,海拔高,空氣稀薄,氣候高寒,進行科考、旅游要準備的物品是御寒衣物、氧氣袋;光照強,要準備防曬霜、太陽鏡等物品;不需要準備的物品是游泳衣和沙灘鞋。(2023·云南)讀“我國已設立的國家公園分布示意圖”,完成11~13題。11.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目前沒有設立國家公園的是( )A.北方地區 B.南方地區C.青藏地區 D.西北地區12.下列國家公園中,游覽時需克服高寒、缺氧困難的是( )A.三江源國家公園B.武夷山國家公園C.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D.東北虎豹國家公園13.大熊貓國家公園地跨川、陜、甘三個省級行政區域,游覽該公園常看到( )A.山高水急 B.冰川連綿 C.沙漠戈壁 D.雨林茂密答案 11.D 12.A 13.A解析 第11題,讀圖可知,北方地區有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南方地區有武夷山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青藏地區有三江源國家公園;目前沒有設立國家公園的是西北地區。故選D。第12題,三江源國家公園位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空氣稀薄,氣候高寒,游覽時需克服高寒、缺氧困難。故選A。第13題,讀圖分析,大熊貓國家公園地跨川、陜、甘三個省級行政區域,跨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游覽該公園常看到山高水急;冰川連綿景觀分布在青藏地區;沙漠戈壁分布在西北地區;雨林景觀在我國南部熱帶季風氣候區有分布。故選A。考點3 中國在世界中(2021·廣東)“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于二氧化碳吸收量。2020年9月,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引發國際社會關注。據此完成14~15題。14.我國重視二氧化碳排放,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實現碳中和,主要是為了( )A.減少全球貧困人口 B.應對全球氣候變化C.提高全球煤炭產量 D.推動全球防疫合作15.為二氧化碳減排作出貢獻的生活方式是( )A.多用空調,少開電扇 B.多用一次性餐具,少用公筷C.豪吃海喝,講究排場 D.多乘公共交通出行,少開車答案 14.B 15.D解析 第14題,工業發展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我國重視二氧化碳排放,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實現碳中和,主要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故選B。第15題,節能減排、低碳出行是我們倡導的生活方式,“減排”指的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分析選項可知,A、B、C屬于浪費資源的表現,也會造成環境污染,不屬于為二氧化碳減排作出貢獻的生活方式;D屬于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節能減排。故選D。16.(2023·湖南衡陽)建設美麗中國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是( )A.低碳出行 B.光盤行動 C.節約用水 D.使用一次性碗筷答案 D解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一種健康、環保的生活理念,低碳出行、光盤行動、節約用水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使用一次性碗筷會造成浪費,不符合該理念。故選D。17.(2023·新疆)下列事實能說明我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體現中國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是( )A.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B.參加世博會C.派中國救援隊飛赴尼泊爾搶險救火D.國家領導人出訪俄羅斯答案 C解析 四個事實中,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參加世博會和國家領導人出訪俄羅斯能看出我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只有派中國救援隊飛赴尼泊爾搶險救火可以看出我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故C正確。18.(2020·廣東佛山)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青藏鐵路穿越戈壁荒漠、沼澤濕地和雪山草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數萬名青藏鐵路建設者挑戰生命極限,破解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和生態脆弱等難題,將中國奇跡定格在雪域高原。材料二 三江源素有“中華水塔”的美譽,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青藏鐵路從設計、施工建設到運營維護,始終秉持環保先行理念。為保障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建立了33個野生動物專用通道;為保護濕地,建成了世界上首個人造濕地;為保護沿線景觀,實現了地面和列車的“污染物零排放”;為改善沿線生態環境,通過恢復植被,打造出一條千里“綠色長廊”。材料三 如圖為“三江源位置示意圖”。(1)青藏鐵路連接了__________省和__________自治區,位于我國__________高原,被稱為天路。(2)三江源孕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條世界著名河流。(3)分析說明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建設者所面臨的主要挑戰。(4)說明青藏鐵路建設中為保護環境所采取的措施。答案 (1)青海 西藏 青藏 (2)長江 黃河 瀾滄江 (3)空氣稀薄,高寒缺氧。 (4)建立了野生動物專用通道,建設人造濕地,實現了地面和列車的“污染物零排放”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