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程標準] 1.進行野外考察并利用圖文資料,描述家鄉典型的自然與人文地理事物和現象,歸納家鄉地理環境的特點,舉例說明其形成過程及原因。 2.與他人交流各自對家鄉的看法并說明理由,感悟人們在不同體驗和感知背景下對家鄉形成的不同看法。 3.舉例說明家鄉環境及生產發展給當地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并嘗試用綠色發展理念,對家鄉的發展規劃提出合理建議,增強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意識。[體系架構]課時29 廣東鄉土地理考點1 廣東省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5年1考)1.地理位置(1)緯度位置:地處北半球低緯度地區;北回歸線貫穿廣東省中南部。(2)海陸位置:南臨南海,海域面積廣大,是我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級行政區域。(3)相對位置:地處我國大陸最南部,陸域東鄰福建省,西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接湖南省、江西省,東南毗鄰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西南端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2.行政區劃(1)廣東省,簡稱粵,省級行政中心是廣州市。(2)三大經濟特區是深圳、珠海、汕頭。(3)四大地理區域及所包括的地級市。①珠江三角洲: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②粵北:韶關、河源、梅州、清遠、云浮。③粵東:汕頭、汕尾、潮州、揭陽。④粵西:湛江、茂名、陽江。考點2 廣東省的自然環境(5年2考)1.地形、地勢:廣東省北依南嶺,南臨南海,地勢大體是北高南低;地貌復雜,北部多為山地、丘陵,南部多為平原和臺地。大致分為珠江三角洲平原,粵東山地、丘陵,粵北山地和粵西山地、臺地四個地形區。其中珠江三角洲平原是廣東省最大的平原。東西走向的南嶺是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也起到抵御寒潮南下的作用。2.氣候(1)類型:屬于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2)主要特征:雨量充沛,雨熱同期,雨季長;4—6月為前汛期,7—9月為后汛期,4—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夏秋沿海多臺風、暴雨,冬春易受寒潮影響。(3)常見氣象災害:寒潮、冰雹、低溫霜凍、暴雨洪澇、熱帶氣旋、干旱等。3.河流(1)廣東省河流眾多,主要有珠江(珠江是廣東最大的水系,最終匯入南海)、鑒江、漠陽江、潭江、韓江、榕江等,都具有徑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長、無結冰期和水能資源豐富的特點。(2)水能資源豐富:北江的飛來峽水利樞紐是目前廣東省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3)咸潮:多發于河流的枯水期(10月至次年3月)。(4)珠江:是我國的第四長河,年徑流量約占全國徑流量的13%,僅次于長江,位居全國第二位;主要由西江、北江和東江組成,其中西江為最主要的支流;汛期為4—10月,河流水量大,流域內易發生洪澇災害。4.珠江流域的開發與治理(1)流域內進行梯級開發,修建水庫,綜合利用水資源(防洪、發電、航運、供水、灌溉等)。(2)中上游地區植樹造林,利用山地發展立體農業,提高居民經濟收入。(3)利用水電,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工業。(4)大力治理水污染,建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后再排放;調整產業結構;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5.自然資源(1)水資源:地勢平坦、河流眾多、水系密集、水資源豐富。(2)生物資源: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華南虎、云豹、中華白海豚等。(3)海洋資源:珠江口外海域油氣資源豐富,沿海灘涂眾多,紅樹林廣布。(4)礦產資源:有“稀有金屬和有色金屬之鄉”之稱,但煤、磷、銅等資源比較短缺。考點3 廣東省的人口、城市與環境問題(5年2考)1.人口與民族(1)人口分布特征:全省人口稠密的區域主要是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及西南沿海地區,人口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全省人口密度由東南向西北遞減。(2)少數民族:主要有壯族、瑤族、畬族、回族、滿族等。(3)華僑:廣東是著名的僑鄉,海外僑胞約占全國總數的2/3。2.城市(1)分布特征:臨海瀕河,城市密度由東南沿海向西北遞減。(2)城市群:廣東已初步形成珠江三角洲、粵東沿海、粵西沿海三大城鎮密集區,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三大城市群之一。3.環境問題(1)水污染:廣東省工業發達,人口眾多,大量工業、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及海洋。(2)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大量植被遭到破壞,雨水沖刷侵蝕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3)赤潮:海洋養殖和陸源污染物對入海口及近海海域的污染愈來愈嚴重,導致赤潮多發。4.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1)工業、生活污水處理達標后再排放。(2)植樹造林,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3)加強對紅樹林等植被的保護,合理、適度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促進海洋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考點4 廣東省的經濟發展(5年2考)1.概況:廣東省經濟綜合實力穩居全國前列,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2.農業(1)主要農作物:廣東省是水稻和甘蔗的主要產地;荔枝、香蕉、木瓜、菠蘿等熱帶、亞熱帶水果;水產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海洋水產大省。(2)農業發展條件: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3)特色農業。①獨特的立體農業(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等)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特色農業模式。②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方向。③觀光農業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農業。3.工業(1)特點:工業高速發展,工業產值居全國第一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迅速上升,成為廣東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支撐。(2)工業類型。①輕工業占主導,但近年來工業內部結構趨向信息產業。②新型工業發展模式,即高新技術產業、循環經濟、節約型經濟。4.交通(1)交通發達:以廣州為中心的海、陸、空運輸網四通八達。(2)跨海大橋。①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內,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②南沙大橋:是廣東省境內一座連接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沙田鎮的跨海大橋,位于珠江獅子洋上。③深中通道:是連接廣東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的大橋,是世界級超大的“橋、島、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3)修建意義。①各大橋分流車輛,緩解交通擁堵問題。②提高了交通通達度,加強了海洋兩岸城市的聯系,推動了海洋兩岸城市的經濟交流與發展。考點5 廣東省的區域合作與發展(5年1考)1.泛珠三角區域: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從2004年6月正式開始啟動,范圍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9個省級行政區域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模式。廣東是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主核心區,廣東要將資金、技術、市場優勢與泛珠三角內陸省級行政區域的資源、勞動力、能源優勢相結合,通過區域合作促進泛珠三角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2.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2014年12月,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下稱“廣東自貿區”),廣東自貿區涵蓋三個片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廣州南沙自貿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深圳前海自貿區和深圳蛇口自貿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珠海橫琴自貿區),總面積116.2平方千米,廣東自貿區立足面向港澳深度融合。3.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祖國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粵港澳大灣區指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城市群,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灣區,更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考點6 廣東省的文化與旅游1.語言文化:主要方言有粵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2.建筑文化:騎樓、圍龍屋等傳統民居特色鮮明;開平碉樓是廣東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3.嶺南飲食文化:粵菜是中國四大名菜之一,享譽海內外;廣東點心是中國三大特色面點之一;潮汕工夫茶令人回味無窮。4.旅游資源:廣東青山綠水,氣候宜人,名勝古跡眾多。比較著名的有廣州的白云山和西漢南越王墓,肇慶的鼎湖山和七星巖,惠州的西湖,佛山的西樵山,博羅的羅浮山,仁化的丹霞山,清遠的飛霞山,韶關的南華寺,河源的萬綠湖等。要點 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和意義1.戰略定位:一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四是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五是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2.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義(1)利于推動內地與港澳的深化合作。(2)利于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分工與合作。(3)利于發揮港澳的獨特優勢,提升該地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4)利于發揮其對全國的輻射、引領和示范作用。典例 (2022·廣東)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機器人制造業基地之一,全球多家著名機器人企業在此投資研發和生產。下圖為“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企業數量地市比例圖”。據此完成(1)~(3)題。(1)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企業數量最多的城市是( )A.廣州 B.珠海C.深圳 D.東莞(2)全球多家著名機器人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研發中心是因為大灣區( )A.科技力量雄厚 B.土地資源豐富C.消費市場廣闊 D.礦產資源豐富(3)多家著名機器人企業進駐,對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影響是( )A.促進海洋資源開發B.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C.增加勞動力成本D.減少原材料供應答案 (1)C (2)A (3)B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圖中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企業數量最多的城市是深圳。第(2)題,機器人的研發和制造屬于電子信息類,屬于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最主要條件是要有雄厚的科技力量或眾多的高科技人才,其次是交通、市場等;粵港澳大灣區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等數量有限,且與設立研發中心關系不大;機器人企業的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乃至全球,當地消費市場不是主要影響因素。第(3)題,機器人企業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多家著名機器人企業的進駐能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海洋資源開發、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供應影響不明顯。考點 廣東鄉土地理(2021·廣東)研究發現,近四十年來珠江入海口地區岸灘面積擴大,海岸線向海推進顯著。如圖示意1980—2018年珠江入海口部分地區岸灘面積變化情況。據此完成1~3題。1.廣州市岸灘面積增加最多的時期是( )A.1980—1990年B.1990—2000年C.2000—2010年D.2010—2018年2.1980—2018年,岸灘面積增加最多的是( )A.廣州 B.深圳 C.珠海 D.香港3.該地區海岸線向海推進的原因是( )A.近海養殖 B.海平面上升 C.圍海造陸 D.徑流量減少答案 1.B 2.C 3.C解析 第1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廣州市岸灘面積增加最多的時期是1990—2000年,僅次于珠海市。第2題,讀圖可知,1980—2018年,岸灘面積增加最多的是珠海,尤其以 1980—1990年和1990—2000年增加最多。第3題,讀圖可知,該地區海岸線向海推進的原因是圍海造陸。由于珠江入海口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該地區不斷地圍海造陸,導致岸灘面積擴大,海岸線向海推進顯著。(2020·廣東)東江是珠江水系的主要支流,發源于江西省尋烏縣,全長562千米。讀“東江水系示意圖”(圖甲)和“東江流域月均降水量柱狀圖”(圖乙),完成4~6題。 4.歷史上東江流域洪澇與干旱災害頻繁,其中( )A.旱災多發生在4—6月 B.旱災多發生在7—9月C.洪澇多發生在4—9月 D.洪澇多發生在10—12月5.東江流域修建水庫的主要目的是( )①防洪 ②發電 ③供水 ④灌溉 ⑤美化環境 ⑥調節氣候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⑤6.20世紀60年代建成的東深供水工程,主要向香港供水,工程沿線有6座攔河閘壩和8級抽水站。修建閘壩和抽水站的作用是( )A.利用地勢,由北向南自流 B.逐級提升水位,越過丘陵地形C.提高東江水能梯級開發效率 D.防御東江流域洪澇與干旱災害答案 4.C 5.A 6.B解析 第4題,據圖可知,東江流域4—9月降水較多,故洪澇多發生在4—9月。第5題,水庫可以在東江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調節東江水量的變化,給沿岸地區提供灌溉水源。水庫利用水能發電,保證沿岸生產和生活用能。水庫可改善局地小氣候,但對該流域整體氣候影響不大。美化環境不是修建水庫的目的。第6題,東深供水工程沿線修建閘壩和抽水站的作用是逐級提升水位,越過丘陵地形,向香港供水。(2019·廣東)2019年4月2日,南沙大橋正式通車,這將進一步促進廣州南沙自貿區的發展。南沙大橋是跨徑世界第一的鋼箱梁懸索橋,高出水面60米。讀“珠江三角洲公路路線示意圖”,完成7~9題。7.南沙大橋連接的兩個城市是( )A.佛山與東莞B.廣州與東莞C.珠海與東莞C.廣州與深圳8.大橋主跨距水面高度達60米,主要目的是( )A.便于大型船只通過 B.減少大風對橋身的影響C.降低海浪對橋身的影響 D.司機過橋視野廣闊9.修建南沙大橋的意義是( )①緩解虎門大橋堵車的問題 ②縮短深圳到中山的距離 ③帶動南沙自貿區的經濟發展 ④促進港澳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 7.B 8.A 9.B解析 第7題,由圖可知,南沙大橋連接了廣州市的南沙區和東莞市的沙田鎮。故選B。第8題,南沙大橋距水面高度達到60米,其主要目的是方便大型船只通過,該地區屬于經濟發達區,運輸量大,航運發達。故選A。第9題,修建南沙大橋的意義在于緩解虎門大橋堵車的問題,帶動南沙自貿區的經濟發展,不能縮短深圳與中山的距離,與促進港澳地區文化交流與合作關系不大。故選B。(2018·廣東)深茂鐵路是連接珠三角核心城市與粵西地區的第一條快速鐵路。近日,一座長2千米、投資1.8億元的拱形全封閉屏障在深茂鐵路新會“小鳥天堂”段順利完工。讀圖,完成10~11題。 10.深茂鐵路新會“小鳥天堂”段,全封閉屏障的主要作用是( )A.防沙塵暴 B.防曬防雨 C.防噪聲 D.防臺風11.深茂鐵路建成后,將會( )A.推動廣東省各地經濟均衡發展B.促進珠三角人口向粵西地區遷移C.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礦產資源開發D.帶動廣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答案 10.C 11.D解析 第10題,在深茂鐵路新會“小鳥天堂”段的拱形全封閉屏障主要是為了減少高速列車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噪音,保護著名景區“小鳥天堂”。故選C。第11題,深茂鐵路建成后,將會帶動廣東省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故選D。(2017·廣東)我國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讀如圖,完成12~14題。12.關于粵港澳大灣區位置和范圍的敘述,正確的是( )A.范圍包括廣東省中南部和香港、澳門B.大部分位于北回歸線以北C.南臨東海D.北接湖南和江西13.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具備的優勢有( )①全免費、全覆蓋的無線網 ②海陸空交通便捷 ③創新能力、制造能力強大 ④有香港、澳門發展經驗可借鑒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能體現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特色的是( )A.語調豐富的粵語 B.酸辣可口的粵菜C.典雅的中山裝 D.高聳林立的摩天大樓答案 12.A 13.D 14.A解析 第12題,由圖可知,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省中南部和香港、澳門。第13題,全免費全覆蓋的無線網不符合實際;該地海陸空交通便捷,富有創新力、創造力,制造能力強,有香港、澳門豐富的發展經驗可以借鑒。第14題,該地區鮮明的文化特色是粵語;粵菜以清淡為主,不是酸辣的口味;典雅的中山裝和高聳林立的摩天大樓不能體現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特色。(2023·湖南張家界)2023年4月11日下午,習近平到“荔枝之鄉”——廣東省茂名市視察工作。讀如圖,完成15~16題。15.下列關于茂名市的敘述,正確的是( )A.瀕臨東海B.與江門市相鄰C.受臺風風暴潮影響嚴重D.發展荔枝產業,有助于當地鄉村振興16.茂名市的新鮮荔枝銷售到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創匯,主要得益于( )①農業高科技手段廣泛應用 ②儲存、保鮮技術的運用 ③荔枝加工產業的發展 ④現代交通的高速發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15.D 16.C解析 第15題,茂名市瀕臨南海;茂名市與江門市之間隔著陽江市;由圖例可知,茂名市受臺風風暴潮影響相對較小;茂名市緯度低,氣溫高,氣候適宜發展荔枝產業,有助于當地鄉村振興。故選D。第16題,茂名市的新鮮荔枝銷售到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創匯,主要得益于科技以及交通對農業的影響,農業高科技手段廣泛應用和儲存、保鮮技術的運用以及現代交通的高速發展有利于新鮮荔枝銷售到全國各地,①②④正確;荔枝加工產業生產銷售的是以荔枝為原料進行加工后的工業產品,與新鮮荔枝銷售無關,③錯誤。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