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次月考試卷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小橋通巷水依依,落日閑行到市西。柔櫓一聲舟自遠,家家載得醉人歸。”詩句中所描述的地方最有可能出現在( )A.黃土高原 B.四川盆地 C.太湖流域 D.青藏地區讀某水果批發商收集的《我國部分省區西瓜自然條件下集中成熟時間示意圖》,完成第2-3題。2.下列表述與圖中信息相符的是( )①四川盆地的西瓜成熟時間早于塔里木盆地 ②珠江三角洲的西瓜成熟時間晚于山東半島 ③江西省的西瓜成熟時間比河南省晚 ④浙江是我國西瓜成熟時間最晚的省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海南瓜農選擇讓西瓜在春節前后集中成熟的主要原因是( )A.海南冬半年氣溫比夏半年高B.海南冬季降水比夏季多C.有利于外省西瓜在海南銷售D.希望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4.珠江三角洲發揮區域優勢,和港澳地區充分合作,形成了獨特的“前店后廠”模式。在該合作中,港澳地區的主要角色是( )A.提供土地、勞動力和產品,扮演“店”的角色 B.進行產品加工、制造,扮演“廠”的角色海拔(米) 2-2501月平均氣溫(℃) -24— -9年降水量(毫米) 350-700C.對產品進行市場推廣和外銷,扮演“店”的角色 D.從事樣品制造和開發,扮演“廠”的角色5.下列區域中,其特征與右表描述相符的是A.東北平原 B.青藏高原C.珠江三角洲 D.塔里木盆地讀我國某地土地資源構成圖和土地利用結構圖,完成下題。6.該區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環境問題是 ( )A.土地荒漠化 B.土壤污染C.土壤鹽漬化 D.水土流失環境問題可分為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兩類。下列屬于環境污染 的有( )①荒漠化與水土流失 ②固體廢棄物排放 ③工業二氧化硫排放 ④工業廢水排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舟山漁場千帆競發,洞庭湖畔稻花飄香,四川盆地天府之國,青藏高原牦牛成群。這些各具特色的生產生活場景說明( )①區域環境沒有優劣之分,各地條件都一樣②發展區域經濟要積極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③發展區域經濟要堅持遵循因地制宜、優勢互補的原則④合理利用自然條件,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近年來,農家樂已成為農民增收和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新亮點。據此回答第9-10題。9.下列認識中,錯誤的是( )A.農家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景區資源與環境B.只要開發、利用好景區資源,保護好環境,就能促進人口的發展C.景區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依賴人口素質的提高D.農家樂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是經濟的發展10.發展農家樂首先應( )A.考慮本地區的特點,采取適應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B.走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C.充分發揮本地優勢,加強區域合作,實現互利共贏D.發展經濟,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11.藏族的傳統服飾是不對稱的“掉袖藏袍”,形成這一服飾文化的自然條件是當地( )A.降水稀少 B.晝夜溫差大 C.氣壓低 D.地形崎嶇12.“中學聯誼會”上,四名同學介紹了自己的家鄉,來自西藏自治區的是 ( )A.我的家鄉群山環繞,是“天府之國” B.我的家鄉地勢平坦,草原遼闊,是牧人的天堂C.我們用青稞酒和糌粑招待遠方的客人 D.我們這里風景如畫,梯田遍布13. 下列關于烏魯木齊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是新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②是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③烏魯木齊深居內陸,交通不便,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④烏魯木齊是我國西部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城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觀察《我國不同年齡段人口比例變化圖》,回答以下各題。14.我國最大的人口紅利期出現在( )A.1980年 B.2010年 C.2030年 D.2050年15.分析人口紅利期結束后,我國面臨的人口問題主要表現為( )①青壯年比例降低,勞動力減少②人口老齡化嚴重,社會保障體系壓力較大③人口出生率降低,出現負增長④人口總數量急劇減少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16.1949年某日《人民日報》刊載的文章寫道:“中國人民從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陣營的祖國,有了真正能保護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該文章評述的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C.西藏和平解放 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17.朝鮮戰爭結束之后,西方一個經典的評價是:在涉及國家安全問題上,新中國再也不會退讓。最關鍵的一個,打出了中國在這個世界上的發言權。該評價認為朝鮮戰爭( )A.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 B.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C.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D.推動了世界多極化趨勢18.下圖所示內容(單位:萬噸)反映了( )A.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村生產力 B.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步顯成效C.社會主義工業化已基本實現 D.新農村建設激發生產積極性19.如圖是1952年中國人民郵政發行的《土地改革》郵票,方寸票幅中,老農手指一臺由年輕農民駕駛的大收割機,而小小的牛、犁位于收割機履帶之下。該作品體現了( )A.“耕者有其田”的夢想B.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建立C.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形成D.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的夙愿20.新中國成立初期,剛剛執掌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在嚴峻的形勢下,先后開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運動。這些運動的共同作用是( )A.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 B.實現了祖國大陸統一 C.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 D.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二、非選擇題(本題有5小題,共6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諸位代表先生們,全國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協商會議現在開幕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恢復了政治協商會議。——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949年9月21日)(1)材料一中會議通過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是什么文件 這次會議的成功召開有什么歷史意義 (3分) 材料二 到了中午,廣場上人山人海,形成了歡樂的海洋……下午3時,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廣場上頓時安靜下來。在鴉雀無聲中,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谷宗藩(2)材料二回憶的是什么歷史事件 有人指出材料二中關于毛主席講的那句話記述有誤,如需進一步驗證這一材料的可靠程度,應當尋找哪些類型的材料 (4分) 材料三 正當中國人民為爭取財政經濟狀況的全面好轉而斗爭的時候,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軍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面對嚴重威脅,毛澤東、中共中央以巨大的膽識和氣魄,作出重大決策——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的七個多月里,志愿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實行戰略反攻,以運動戰連續進行了五次戰役,殲敵23萬余人。志愿軍根據毛澤東提出的“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以大規模的陣地戰頑強堅守,粉碎了美軍和南朝鮮軍的進攻。并于1953年發動強大的夏季反擊戰役,殲滅了美軍和南朝鮮軍12萬余人。——摘編自李穎《細節的力量——新中國的偉大實踐》(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抗美援朝戰爭的背景。(4分)(4)請結合上述四則材料,寫出它們共同的主題。(2分)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資料,全國土地改革前在農村占農戶總數不到7%的地主、富農,占有總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國農戶57%以上的貧農、雇農,僅占有耕地總數的14%,處于無地少地狀態。地主人均占有耕地為貧雇農的二三十倍,農村存在著大量無地和少地的農民。這種狀況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概括土地改革前我國農村的土地占有情況,并說說當時我國農民的愿望是什么。(4分)材料二第一條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第六條 保護富農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種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富農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動,但在某些特殊地區,經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準,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第七條 保護中農(包括富裕中農在內)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2)根據材料二,概括這一時期的土地政策與以往的土地政策相比有何變化,并指出土地改革后的土地所有制。(4分)材料三 1950年冬湖南省就動工建水塘9.8萬多個,修堤壩2.2萬多座,修溝渠4 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萬畝。遼寧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 000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26.9%。——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材料中現象出現的原因。(2分)(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土地改革的認識。(4分)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上海至昆明高速鐵路(滬昆高速)橫貫湖南,對該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重大作用。湖南自古種植業發達,有著“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其中洞庭湖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1)讀圖1,滬昆高鐵自東向西經過省份的簡稱分別是滬、浙、贛、 、貴、 。其起始點與終點分別位于 、 。(填地形區)(4分)(2)讀圖2,分析該鐵路在修建湖南省段難度較大的自然原因。(2分)(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洞庭湖平原能成為“商品糧基地”的有利條件。(6分)24.種沙棘,綠荒漠,富百姓。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鄂爾多斯市地處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西部,沙漠約占全市總面積的48%,年蒸發量2000-3000毫米。現有人工種植沙棘面積約700萬畝。近十幾年來,當地大力發展沙棘產業,形成“種植沙棘-修復生態-產業發展-農牧民增收”發展產業鏈。材料二:沙棘屬于落葉灌木,具有耐旱、耐寒、抗風沙等特性,根系發達并具有較強固氮能力,沙棘果實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物,沙棘枝葉飼料價值很高。(1)指出圖中所示區域年降水量的空間變化特點,以及與北方農牧交錯帶總體走向大致相當的年等降水量線。(4分)(2)簡析鄂爾多斯市大面積種植沙棘后,給黃河下游帶來的影響。(2分)(3)結合材料,從區域發展的角度,分析鄂爾多斯市大力發展沙棘產業的原因。(6分)(要求層次清晰,邏輯嚴密)25.紹興與阿克蘇,遠隔千里,共謀發展。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9分)材料一 如圖。材料二 近年來,阿克蘇啟動“兩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在推進阿克蘇河、渭干河生態工程建設中,把發展特色林果經濟作為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重點內容,公益林和經濟林協同布局、科學配置。為發揮對口支援地特色林果業優勢,紹興市在政府推動、企業主體作用下,推進“疆果東送”的“十城百店”市場網絡建設,促成一批直營店和加盟店,既滿足紹興對優質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又緩解了阿克蘇農產品物流成本高、流通效率低、農民增收難等問題。(1)請根據材料一中的圖,分析阿克蘇被稱為“塞外江南”的自然原因。(4分)(2)紹興素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它位于我國四大地理區中哪一地區?請指出其突出的自然資源優勢。(2分)(3)結合材料二,說明紹興與阿克蘇是怎樣共謀區域發展的。(3分)答案CBDCA ADDBA BCBBA AABDA21.(1)文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2)開國大典。應當尋找當時的視頻或音頻材料,可以真實還原開國大典時的盛況。(3)國內背景: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國際背景: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安全。(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22.(1)土地占有情況: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中,農村存在著大量無地和少地的農民。愿望: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2)變化:保存富農經濟,保護中農經濟。土地所有制: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3)土地改革完成后,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4)中國共產黨基于國情制定土地政策,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土地改革實現了農民的愿望,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等等。23.(1)湘;云(或滇);云貴高原;長江中下游平原(2)地形復雜多樣,要穿越大量的山地丘陵與河流;(3)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地形:地處洞庭湖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河流眾多,水源充足,灌溉便利;交通:位于長江下游且鐵路經過,便于商品糧的運輸。24.(1)自東南向西北遞減(或由東向西遞減)。(2分)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2分)(2)種植沙棘有利于保持水土,減少流入黃河的泥沙,減輕黃河下游因泥沙沉積而造成的河床抬升。(2分)(3)本題可采用分層評價。(6分)水平一:從經濟與生態、社會相互關系中任一維度進行簡單分析。水平二:說出鄂爾多斯的生態問題,并從經濟與生態、社會相互關系維度進行區域性分析,條理清晰。水平三:對鄂爾多斯沙棘產業發展,用地理要素綜合、區域綜合的分析方法,進行系統性、區域性分析,且層次清晰,邏輯嚴密。水平四:在水平三的基礎上概括鄂爾多斯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示例:鄂爾多斯市年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氣候干旱,沙漠廣布,生態環境脆弱。沙棘具有耐旱、耐寒、耐貧瘠、抗風沙等特性,可在這里生長,能防風固沙;沙棘具有較強固氮能力,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態環境。沙棘的果、葉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發展沙棘產業能提高收入。大力發展沙棘產業,形成良性發展產業鏈,能夠產生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促進鄂爾多斯的可持續發展。25.(1)阿克蘇雖然降水稀少,但地勢平坦、冰雪融水豐富,光照充足、氣候相對溫暖,適宜各類農作物生長。(4分)(2)東部地區。(1分)優勢:水資源豐富;位于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1分)(3)紹興與阿克蘇因地制宜地(1分)考慮各自特點,采取適應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和方式,促進區域持續健康發展。(1分)紹興與阿克蘇還積極開展區域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促進兩地共同發展。(1分)或者:紹興未新疆提供資金和技術,阿克蘇為紹興提供優質農產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次月考答案.docx 第一次月考試卷試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