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名著導讀 《朝花夕拾》消除與經典的隔膜素養目標品讀富有生活情趣的文學精品,感受現代散文中真摯的感情和深長的韻味。【學習任務】1.了解《朝花夕拾》誕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把握主要內容,熟悉精彩片段,并能夠深入理解其中的重要內容。2.學會用精讀和略讀相結合的方法閱讀名著,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3.在一系列實踐活動中發展多向思維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重點:把握各篇散文的主要故事情節,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知識鏈接《朝花夕拾》是由魯迅在19.26年先后撰寫的十篇散文集結而成的回憶性散文集。這十篇散文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對其重新加以編訂,并添寫“小引”和“后記”,改名《朝花夕拾》。“朝”,早晨,指早年時候;“夕”,傍晚,指晚年時期。“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盛開的花,傍晚時摘取或撿起,指魯迅晚年時回憶少年、青年時期的人和事。這組散文是魯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展現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歷程。情境預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句名言是誰說的嗎 今天,我們一起翻開魯迅先生懷想往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走進魯迅的世界,摘葉觀花,細細品味吧!【預習導學】【走近作者】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他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作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等等。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以筆代戈,戰斗一生,被稱為“民族魂”。1.把握名著的故事梗概。2.消除與經典的隔膜。如何消除與經典的隔膜呢 根據所學知識,請用簡潔的語言談一談。【答案】1.《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在追懷舊事,緬懷父親、師友、保姆的同時,側面生動地描繪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與風氣,諷刺了社會上的丑惡現象。書中既以簡潔舒緩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時夾雜著有趣的議論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溫情與童趣,也有對人情世故的洞察,是一部蘊含著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2.讀經典作品,會豐富我們的人生感受和經驗。比如魯迅的《朝花夕拾》,雖然它所反映的生活場景與我們的時代不同,但它對童年經歷的精彩呈現,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我們每個人都有難忘的童年,童年夢幻般的色彩是人生亮麗的底色。魯迅以一個文學家特有的敏銳,捕捉到種種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場景,其中有快樂,有迷惘,有溫暖的回憶,也有理性的批判,這會豐富我們每個人對童年的體驗。帶著個人的生活體驗去讀,你可能會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經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閱讀經典可以涵養情性,啟迪人生。經典常讀常新,是我們汲取人生智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讀經典作品,或許會有隔膜,這可能是時代變遷或語言形式上的生疏造成的。要想跨越這種隔膜,可以接觸人類智慧的精華,就要耐心讀下去,深入堂奧,你會大有獲益。為消除隔膜,可以查閱作者傳記資料或相關評論,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況,或者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注意課內外學習的溝通。【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梳理情節,感知人物。1.粗讀作品,了解十篇散文的主要內容。導學建議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十篇散文的主要情節,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目錄 主要內容小引 簡單說明《朝花夕拾》的由來《狗·貓·鼠》 《阿長與<山海經>》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無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續表)目錄 主要內容《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 《范愛農》 后記 主要講的是與《<二十四孝圖>》相關的內容和“無常”畫像的有關問題 2.父親、阿長、藤野先生、范愛農是《朝花夕拾》中幾個性格鮮明的人物,請參照示例,從阿長、藤野先生、范愛農中選取一個,分析其人物形象。[示例]父親:出自《五猖會》《父親的病》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這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的。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個性備課1.給《朝花夕拾》10篇文章進行分類,并說說理由。2.粗讀概覽,進行梳理,交流展示,完成分類圖表。任務驅動二結合內容,體會主題。·學習小助手·《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以記事為主,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描寫和議論融為一體,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因此把握其隱喻才能理解文章的主旨。目錄 表現的主題小引 《狗·貓·鼠》 《阿長與<山海經>》 《<二十四 孝圖>》 《五猖會》 《無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 《范愛農》 后記 個性備課1.《朝花夕拾》每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都有所了解,它們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態度。2.小組內閱讀交流后,選出小組代表在全班匯報,其余同學做好筆記。任務驅動三分析藝術特色。《朝花夕拾》中的文章都是回憶性散文,但它們不是對往事的單調的記錄,而是用嫻熟的文學手法寫成的優美的散文珍品。作者擷取那些難以忘懷的生活片段進行生動的描述,選擇富有個性的情節和細節刻畫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請以小組為單位,任選角度,探究《朝花夕拾》的藝術特色。示例:在對往事進行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常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作者魯迅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養過的一只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的生動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所謂“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答案】任務驅動一1.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所謂的“正人君子”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嗥叫,時而“一副媚態”等貓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只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卻又善良樸實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繪圖本《山海經》的尊敬和感激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記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甚至“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急切、興奮的心情,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時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描述兒時在鄉間迎神會和戲劇舞臺上看到的“無常”形象,說明“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中嚴格但不乏樂趣的讀書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之間的尖銳矛盾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庸醫的諷刺之意記敘了魯迅為了尋找“另一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路學堂的種種弊端,表現出求知的艱難和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記錄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臺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文章重點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治學嚴謹、正直熱忱、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追敘作者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后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社會黑暗、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2.阿長:出自《阿長與<山海經>》《狗·貓·鼠》《<二十四孝圖>》《五猖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歡切切察察,還踩死了魯迅喜愛的隱鼠,這些都使魯迅對她感到厭煩,但是當她真誠善良的一面表現出來時,如送魯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經》,魯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長是封建社會底層的農村勞動婦女形象,她雖粗俗好事、愚昧迷信,但熱心助人、真誠善良。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魯迅留學日本期間極為尊敬的一位良師。他雖不修邊幅,但治學嚴謹。他正直熱忱,關心魯迅的學習,對學生循循善誘、嚴格要求,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與當時日本學生對中國留學生的鄙視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高尚的品質一直激勵著魯迅勇往直前。范愛農:出自《范愛農》范愛農是當時社會充滿愛國情懷的一群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代表,他們的命運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經歷了對黑暗的不滿、對革命的期待以及對革命的失望的心路歷程,社會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將他們逼入絕境。任務驅動二作者借回憶舊時的美好往事,來排解心中的苦悶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表達了對阿長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指斥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污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抨擊指出封建家長制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對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所謂“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諷表達了應該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揭示了所謂“名醫”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切的懷念表現了對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補充批判中國文化中那股消極封建的觀念是如何在童年時期就扼殺人的天性的。“后記”既是對“插圖”的解釋說明,也是對前文的補充交代任務驅動三①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蘊涵豐厚。如描寫百草園的景致,繪聲繪色,令人神往。②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實際上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的病》中對“名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③多種手法綜合使用。注意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運用白描手法,采用了人物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創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嚴格方正的塾師壽鏡吾,《阿長與<山海經>》中純樸的農村婦女阿長,《藤野先生》中教學嚴謹的藤野嚴九郎。④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作者通過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既寫出了無常富于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個性備課1.《朝花夕拾》記敘的雖是瑣事,但有著清晰的線索,請整理出來(時間線索、空間線索)。2.小組內閱讀交流,分組展示。備選問題1.請指出《狗·貓·鼠》《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五猖會》中對比手法的運用。2.《<二十四孝圖>》中,“我”為什么反感“老萊娛親”的故事 【答案】1.《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無常》:通過將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進行對比,深刻地揭示出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惡面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兒童在私塾讀的那些枯燥的書和他們開小差時玩的那些有趣游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五猖會》:通過“我”盼望觀看迎神賽會和被迫背誦《鑒略》時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和批判。2.招致“我”反感的是老萊子“詐跌仆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作者認為“小孩子多不愿意‘詐’作”,即不愿裝假,這違背了兒童的心理。個性備課1.掌握閱讀方法。2.拓展訓練:為自己最喜歡的篇目寫一則推薦詞。(200字左右)3.課堂總結:《朝花夕拾》一書記錄了魯迅先生的童年歡樂時光、少年奔波之旅,還寫到青年的求學經歷。此書不僅是作者成長歷程的回憶錄,還有作者由成長期間的種種社會現象引發的一些現實思考。思維導圖閱讀名著,梳理內容。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