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植樹的牧羊人素養目標1.默讀課文,抓住標志事件發展的詞語,梳理故事情節。2.分析重點語句,體會文章敘述、描寫、議論相結合的寫法。3.深入文本,理解人物的光輝人格和蘊含的精神力量。第1課時◎重點:快速默讀課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理清文章思路。知識鏈接牧羊人的橡樹林《天空》是英國發行量最大的雜志,能夠登上《天空》雜志封面的,不是社會名流,就是風云人物。然而,登上2010年第7期封面的卻是一位滿臉皺紋、皮膚黝黑的鄉下老人——賈斯汀。賈斯汀是倫敦西南部德文郡巴德里小鎮的農民。18歲那年,從父親手中接過牧羊鞭的賈斯汀成為一名職業牧羊人。巴德里小鎮的南面,是一片光禿禿的荒山。每當賈斯汀趕著羊群路過這里時就想:“如果能把這片荒山全部種上橡樹該有多好啊!”他的想法很快遭到了家人的反對,畢竟那片荒山有6000多畝,這可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很多同鄉也非常不解,覺得賈斯汀的想法太荒謬了,可賈斯汀還是覺得要實現這個夢想。從26歲開始,賈斯汀一邊牧羊,一邊實施自己的偉大構想。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在每天出門前,數好100粒橡樹種子放在隨身攜帶的袋子里,到了山上,他先把羊群安頓好,然后再把這些橡樹種子一粒一粒地種下去,澆水,用羊糞施肥……他一干就是30年,每天他都堅持種下100粒橡樹種子。2010年,英國國家森林學會的科學家來到巴德里小鎮,當他們看到這片6000多畝的橡樹林時,無不為之驚嘆。科學家們決定采訪這位老人,但是他已經去世。感動不已的科學家們找到了他的一張相片,連同他的事跡一同送到了《天空》雜志社。情境預設曾經,那里是一片無邊無際的荒野,狂風肆虐,村落廢棄,只有一個老人孤獨地在那里,把一粒又一粒的樹種種在毫無生機的土地上。許多年后,這里變了,變成了流淌著奶和蜜的田園。這個普通的老人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奇跡!他用自己的雙手和堅毅將荒蕪的大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讓我們走進這個老人的世界,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撐著他!導學建議截取動畫片《植樹的牧羊人》的相關片段,配合播放,增強感染力。一課一法勾畫關鍵語句所謂關鍵語句,主要是指文中那些能揭示題意、點明主旨、歸納要點、承轉前后的語句。①開頭、結尾常常會出現直接點明文章主題的句子;②文中反復出現的關鍵句子;③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如蘊含深意、句式特別、引用的句子;④抒情、議論、描寫的句子;⑤總領、總結、過渡的句子。把握了關鍵語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文章的內容和結構。【預習導學】【走近作者】 讓·喬諾(189.5—19.70),法國作家、電影編劇。曾應征入伍,經歷了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此堅定和平信念。其作品獲過很多獎項,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為是法國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重點字音。干涸( ) 坍塌( ) 呼嘯( )流淌( ) 微薄( ) 刨根問底( ) 拓展:“薄”字另一個字音讀“báo”,可組詞為“薄餅”,還有一種字音讀“bò”,僅用于“薄荷”;“刨”字另一個字音讀“bào”,可以組詞為“刨平”。2.給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組詞。 3.重要詞語。(1)慷慨: (2)琢磨: (3)坍塌: (4)呼嘯: (5)沉默寡言: (6)不毛之地: (7)刨根問底: 拓展:“琢磨”當讀作“ ”時,指雕刻和磨制玉、石;在文中讀作“ ”,指思考問題。4.《植樹的牧羊人》講述了一戰至二戰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孤獨的牧羊人,將余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荒原的 工作中,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 變成了 的故事。導學建議在處理形近字注音組詞題時,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將字義和字形聯系起來進行識記的方法,以感知漢字表意的特點。【答案】1.hé tān xiào tǎng bó páo2.dòng 棟梁 jiǎn 挑揀 chuō 戳一下 lù 殺戮kǎi 慷慨 gài 概率 péng 帳篷 péng 蓬勃3.(1)大方,不吝惜。(2)思索,考慮。(3)建筑物或堆積物倒下來。(4)發出高而長的聲音。(5)形容性情沉靜,不聲不響,很少說話。(6)不長莊稼的地方。泛指荒涼、貧瘠的土地。(7)比喻追究底細。拓展:zhuó mó zuó mo4.植樹 荒蕪之地(不毛之地) 人們安居樂業的田園【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初讀,理清文章思路。1.把握大意,了解結構。·學習小助手·本文是一篇以敘事為主的文章,先總起議論,奠定“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的敘述基調,然后展開敘事,最后又以議論升華主題。導學建議先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做些圈點勾畫。可以圈出關鍵詞語,畫出重點語句,標出段落層次。然后,劃分段落,概括大意,了解結構,理清文章思路。由學生自主完成后,交流討論,最后總結。2.課文首尾兩段分別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有何作用 ·學習小助手·議論部分,是作者對牧羊人的評價。第1段用“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難得的好人”對下文出現的“牧羊人”這一人物形象進行高度概括,起到了開宗明義、提挈全篇的作用。尾段用“毅力”“偉大”“無私”高度評價,照應首段,用“從心底里……感到無限的敬佩”抒情,高度贊美。個性備課1.默讀課文,勾畫關鍵句,并說說你勾畫的理由。(點明題旨的句子、描寫的句子、議論的句子、抒情的句子、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段首的總起句、互相照應的句子、承上啟下的過渡句、總結全文的句子、反復出現的句子等)2.學生分享自己的心得。教師依據同學們的判斷,小結關鍵句要具備的條件。任務驅動二再讀,了解人物故事。1.課文重點敘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況及高原上的變化。默讀課文,勾畫出標志故事情節發展的語句,填寫下表。·學習小助手·先圈點標志故事情節發展的語句,“我”與牧羊人見面的時間、描寫環境的句子和描寫牧羊人的句子;然后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時間 相見 牧羊人的情況 高原的情況19.13年 初遇牧 羊人 ① ② 19.20年 再見牧 羊人 ③ ④ 19.45年 6月 最后一 次相見 ⑤ ⑥ 導學建議學生提取要點時容易遺漏,教師應提醒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概括。2.本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導學建議指定學生復述故事,其他學生補充。個性備課1.“我”與牧羊人的三次相遇中,牧羊人和高原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2.分組展示梳理成果,突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題。【素養檢測】作者是如何描寫高原變化的 【答案】任務驅動一1.第一部分(第1段):開門見山,寫作者對牧羊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精神的評價。第二部分(第2~20段):以時間為順序,寫作者和牧羊人的三次見面及高原上的變化。第三部分(第21段):贊美植樹老人堅強的毅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表達對牧羊人的崇敬和贊美之情。2.本文結構上首尾照應。首段運用議論,起到總領全文,并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的作用;結尾段運用議論、抒情,抒發了作者對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贊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無私奉獻的品質,在內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結構上照應開頭段。任務驅動二1.①獨自生活;不太愛說話;顯得自信,平和;放羊,種樹 ②到處荒蕪,村莊廢棄,毫無生氣;泉水干涸;狂風呼嘯 ③身體還很硬朗;還是那么沉默寡言;不再放羊,改養蜜蜂;一直種樹 ④橡樹成林,生長茂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看到了溪水 ⑤已經87歲;舒適地生活在熱鬧的鄉村 ⑥一切都變了:飄著香氣的微風;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廢棄的村子一點點重建起來;人們搬了回來,生活得幸福、舒適2.示例一:本文以時間為順序,采用第一人稱,重點講述了“我”與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及高原上的變化,贊美了牧羊人無私奉獻的精神。示例二:本文主要講述了一個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無聞、堅持不懈、慷慨無私地種樹創造綠蔭的故事,贊美了牧羊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抒發了作者對牧羊人的無限敬佩之情。【素養檢測】①寫地:無邊無際的荒野;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機勃勃,成為一片沃土。②寫水:在曾經干旱無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楓樹林里,流淌著源源不斷的泉水。③寫風:干燥的呼嘯的狂風變成了飄著香氣的微風。④寫人:一直住在這里的老一輩人,已經被舒適的新生活改變了,還吸引了城里人來這安家。⑤寫村子:廢棄的村子重建起來,有了青春和活力。示例:臨別的那天,我又去了那個長滿了香樟樹的校園。“再去看一眼吧。”我對自己說。舞臺搭在操場中央,黑色的天幕像一張大網罩著整個操場,隱約的星星在夜空中閃亮,紅色的地毯被燈光照射得熠熠生輝,舞臺背景上那一只只潔白的小鴿子正準備振翅飛翔。演出馬上就要開始了。臺下坐滿了小伙伴。導學建議讓學生找出作者三次去高原,描寫高原變化的句子,感悟體會,相互補充。【答案】①寫地:無邊無際的荒野;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機勃勃,成為一片沃土。②寫水:在曾經干旱無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楓樹林里,流淌著源源不斷的泉水。③寫風:干燥的呼嘯的狂風變成了飄著香氣的微風。④寫人:一直住在這里的老一輩人,已經被舒適的新生活改變了,還吸引了城里人來這安家。⑤寫村子:廢棄的村子重建起來,有了青春和活力。核心寫作 文中抓住景物特點描寫環境,或推動情節發展,或揭示人物性格,或突出深刻的主題。請你運用此法寫一段話。【答案】示例:臨別的那天,我又去了那個長滿了香樟樹的校園。“再去看一眼吧。”我對自己說。舞臺搭在操場中央,黑色的天幕像一張大網罩著整個操場,隱約的星星在夜空中閃亮,紅色的地毯被燈光照射得熠熠生輝,舞臺背景上那一只只潔白的小鴿子正準備振翅飛翔。演出馬上就要開始了。臺下坐滿了小伙伴。備選問題文中用第一人稱敘事,有什么好處 【答案】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為植樹的牧羊人的見證人,使故事顯得真實可信,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牧羊人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個性備課1.捕捉關鍵句,學會閱讀方法。(通觀關鍵句,準確判斷凸顯中心思想的句子,緊扣關鍵詞,準確深入解讀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2.拓展訓練:運用“圈點勾畫關鍵語句+簡單批注”的默讀方式閱讀文章,把握文意,梳理清楚文章思路。3.課堂總結:從關鍵句的勾畫,核心句的明確,到關鍵詞的品析,明白了解閱讀敘事性文體的方法。思維導圖再讀課文,梳理結構。植樹的牧羊人【答案】議論 總結全文、揭示主旨13.植樹的牧羊人第2課時◎重點:品味語言,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知識鏈接樹木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食物、木材、住房和工作,更重要的是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具有重大的生態效益。這是任何其他事物都做不到的,是任何其他事物都不能代替的。人類如果毀壞樹木,那就是在毀壞自己的家園。一棵樹的實際身價究竟有多大 印度加爾各答大學的一位教授曾做過科學的計算。一棵中等大小的樹,按生長50年計算,其創造的直接與間接價值:生產的氧氣價值31250美元;防止空氣污染,價值62500美元;保持水土,價值37500美元;防止水土流失增加肥力,價值31250美元;為牲畜擋雨遮風提供鳥巢,價值31250美元;制造的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總計19.6250美元。情境預設上節課,我們了解了牧羊人將荒地廢墟變成人們安居樂業的田園的故事。他幾十年如一日,在毫無生機的土地上默默種樹,將那里變成了流淌著奶和蜜的田園。那他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文中是如何塑造這一形象的呢 下面,讓我們繼續去文中尋找答案吧!【預習導學】1.根據下列意思寫出相關的詞語。(1)建筑物或堆積物倒下來。( )(2)不聲不響,很少說話。比喻人性格內向。( )(3)形容追究底細。( )(4)不長莊稼的地方。泛指荒涼、貧瘠的土地。(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錯別字,并改正。(1)如果他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2)他沒有帶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長、大姆指粗的鐵棍。( )(3)他靠一個人的體力與毅力,把這片荒漠變成了綠州。( )3.體會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表達作用。(1)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后,他輕輕地往坑里放一棵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2)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顆發了芽。而這兩萬棵樹苗中,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是因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萬棵樹苗,會在這光禿禿的土地上扎根,長成大樹。4.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下面句子。(1)向遠處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霧,像地毯一樣,鋪在高原上。(2)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5.下列關于文章內容,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植樹的牧羊人”為題,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點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激發其閱讀興趣。B.第2段中,作者細致描繪“在無邊無際的荒野中”等環境,為后面寫牧羊人植樹做鋪墊,突出了牧羊人植樹所創造出的奇跡。C.第3段“原來是一個牧羊人,他周圍有三十來只羊,懶懶地臥在滾燙的山地上”中“臥”字生動地寫出了羊群懶散、毫無生氣的樣子,側面突出了環境的惡劣。D.第4段作者主要運用了外貌描寫和細節描寫的方法來刻畫人物。【答案】1.(1)坍塌(2)沉默寡言(3)刨根問底(4)不毛之地2.(1)“康”應為“慷”(2)“姆”應為“拇”(3)“州”應為“洲”3.(1)“輕輕地”寫出牧羊人對橡子的愛惜,“仔細”寫出牧羊人蓋泥土的認真勁兒,寫出他一心一意種下種子的情態,表現他做事認真的特點。(2)通過數字的對比,說明樹苗成活的不易,側面表現牧羊人種樹工作的艱辛,也表現出他堅忍執著的特點。4.(1)示例: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那個曾經廢棄的荒涼的地方現在已經是滿目綠色,像地毯一樣覆蓋在地面的景象。(2)示例: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白樺樹比喻為“筆直站立的少年”,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牧羊人在谷底種的白樺樹充滿生機的壯觀的景象。5.D【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人物形象分析。找出課文中直接描寫牧羊人的語句,并參照示例,以“他是一個 的人,從‘ ’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個性備課1.為了宣傳報道價值,要拍一期“傳奇人物短片”,如果你來拍攝,最想拍攝制作的是故事中的哪個鏡頭 并說說拍攝理由。2.揣摩細節描寫,說出理由,充分交流。【素養檢測】文中除了直接描寫牧羊人,還通過間接描寫來表現牧羊人,請分析文章是如何通過間接描寫表現牧羊人的。導學建議引導學生先對圈點出的表現人物的句子進行歸納整理,再從如何通過間接描寫來表現人物的角度來思考。任務驅動二身邊的“種樹人”。牧羊人在荒涼的高原上種下了樹種,也種下了希望,他靠一個人的雙手與毅力改變了荒原的面貌。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種樹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種植著希望和幸福。你認識或聽說過這樣的人嗎 試寫一段文字,記錄他(她)的事跡,并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學習小助手·這里的“種樹人”指的是像牧羊人一樣播撒希望,通過個人努力改變環境或生活的人。“樹”也可以有多種含義。導學建議這一環節活動可以分為四步:(1)教師展示,播放課件;(2)學生從表達方式的運用角度進行分析;(3)學生寫事跡、評價和感受;(4)組內、班內互相交流。【答案】任務驅動一示例:他是一個對勞作和生活都極為認真的人。從他挑選橡子的細節中可以看出,他工作起來心無旁騖,認認真真;從“房間里收拾得很整齊,餐具洗得干干凈凈,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獵槍也上過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等細節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絲不茍,不愿馬馬虎虎過日子。【素養檢測】(1)借助環境描寫來表現牧羊人。①房間里收拾得很整齊……還煮著一鍋熱騰騰的湯。突出室內環境整潔,從側面表現牧羊人的勤勞能干,做事認真仔細、干凈利落的特點。②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陽快要把人烤焦了……像一只饑餓的野獸發出吼叫。運用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阿爾卑斯山地惡劣的環境,為“我”繼續向前走,尋找水源做鋪墊,同時從側面說明牧羊人植樹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襯托了牧羊人慷慨無私、堅忍執著等特點。③“那一大片橡樹也長得很茂盛”“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以前那種猛烈而干燥的風,變成了飄著香氣的微風;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那是風穿過樹林的響聲”“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澆灌著長在周圍的鮮嫩薄荷”。寫阿爾卑斯山地環境越來越美麗的變化,突出牧羊人慷慨無私、堅忍執著的特點,也表現出牧羊人工作的偉大,表達了作者對他的敬重、贊美之情。(2)借“我”的評價和感受來表現。①他顯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②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讓人心里很平靜。③我感覺,沒有什么事能打亂他的生活。④戰爭并沒有擾亂他的生活。⑤當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天一樣創造。⑥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⑦一萬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這位叫艾力澤·布菲的老人。還有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也都是借“我”的評價和感受來給牧羊人定位的。任務驅動二示例:李保國,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年,李保國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上班僅十幾天的他就響應學校號召扎進太行山,搞起了山區開發研究,這一扎就是34年。其間,他在當地推廣了36項林業技術,累計增加農業產值35億元,純增收28.5億元,先后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綠色核桃栽培等技術體系,帶動了全省板栗、蘋果、核桃產業的發展……在他的帶領下,太行山10萬群眾脫貧奔小康,他被村民譽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國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享年58歲。“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向李保國學習,就要學習他艱苦奮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向李保國學習,就要學習他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人活著就要有價值,有人重于泰山,有人輕于鴻毛。人的價值須以為人民、為國家、為社會所做的貢獻大小來體現。個性備課1.作者在文中說“這是老人種樹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跡!”,你覺得老人是靠什么創造奇跡的 在創造奇跡的過程中,他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2.抓住關鍵句,深入理解和領會文章主題,學生分享感受啟示。3.教師在課前搜集一些“種樹人”的圖片(可以從歷年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節目中尋找素材),配上音樂和簡短的文字,播放給學生看,一方面是為學生提供一些素材,另一方面也是為學生寫作營造氛圍。一課一法側面描寫的概念及類別側面描寫:是文學作品中,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所描寫的對象,使其鮮明突出。它和正面描寫相輔相成,共同完成描繪、刻畫描寫對象的任務。側面描寫又稱間接描寫或烘托。側面描寫有多種:(1)景物烘托:通過對與描寫對象有關的時令、氣候、地點、花鳥草蟲等自然景物的描繪,渲染環境氣氛,烘托人物心情。(2)背景襯托:借助寫作背景的介紹來表現人物思想性格。(3)他人反應、別人介紹。(4)借人寫人。(5)對比映襯。(6)以虛襯實。(7)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備選問題1.文章為什么要寫“我”與牧羊人第二次見面的情形 2.學習了《植樹的牧羊人》后,你有何感想或啟示 請你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答案】1.“我”與牧羊人第二次見面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戰爭并沒有擾亂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種樹。種橡樹,種山毛櫸,還種白樺樹。”說明不管外界環境怎樣變化,牧羊人一直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并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去完成它。敘述第二次見面的情形,使得情節更加豐富,更能突出牧羊人憑一人之力創造的這個奇跡感人之深。2.示例:①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②以平和、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生活。③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共建美好家園。④水是生命之源,請珍惜每一滴水。⑤提高環保意識,培養環保習慣。個性備課1.梳理人物事跡,汲取人生智慧。2.拓展訓練:用一句話說說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并說出兩條具體的做法。思維導圖再讀課文,完成思維導圖。植樹的牧羊人心存善念幸福他人【答案】荒蕪 種橡樹、放羊 種樹、養蜜蜂 荒地變綠洲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