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世說新語》二則陳太丘與友期行素養目標1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2.朗讀培養文言語感,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3.學習古人的機智、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重點:理解課文大意,學習古人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知識鏈接送給你做令尊吧從前有個農夫,聽人說“令尊”二字,心中不解,便去請教村里的秀才:“請問相公,這‘令尊’二字是什么意思 ”秀才看了他一眼,心想,這莊稼漢連令尊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都不懂,便戲弄他說:“這‘令尊’二字,是稱呼別人家的兒子。”說完,秀才掩嘴而笑,心中暗暗得意。農夫信以為真,就同秀才客氣起來:“相公家里有幾個令尊呢 ”秀才氣得臉色發白,卻又不好發作,只好說:“我家中沒有令尊?!鞭r夫看他那副樣子,以為當真是因為沒有兒子,聽了問話引起心里難過,就懇切地安慰他:“相公沒有令尊,千萬不要傷心,我家里有四個兒子,你看中哪一個,我就把他送給你做令尊吧!”情境預設看著同學們一雙雙充滿智慧的眼睛,老師不由得想起了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詩來,請同學們大聲齊讀一下:“萬千的天使,要起來歌頌小孩子;小孩子!他細小的身軀里,含著偉大的靈魂?!笔茄?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七歲讓梨的孔融、智救友伴的司馬光……他們的故事,至今還在流傳。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聰穎機智的少年——陳元方。【預習導學】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太丘舍去( ) 尊君在不( )非人哉( ) 友人慚(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1)元方時年七歲 時: (2)尊君在不 不: (3)相委而去 委: (4)則是無信 信: 3.寫出下列加點詞的古義與今義。(1)陳太丘與友期行 古義: ;今義: 。(2)太丘舍去 古義: ;今義: 。(3)下車引之 古義: ;今義: 。(4)元方入門不顧 古義: ;今義: 。4.翻譯下列句子。(1)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2)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4)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答案】1.shě fǒu zāi cán2.(1)當時。(2)同“否”。(3)舍棄。(4)信用。3.(1)約定 日期(2)離開 前往(3)拉,牽拉 引用(4)回頭看 照顧4.(1)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在正午時分。(2)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3)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4)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導學建議1.要求學生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不能理解的語句,小組內討論。2.文言文字詞積累是重點,可以讓學生對預習導學部分的內容進行搶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疏通大意,復述故事。1.朗誦課文,將句中省略的人物補充完整。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過中不至,太丘舍( )去,( )去后( )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尊君在不 ”(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薄皆?“君與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導學建議此題旨在訓練學生進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并掌握翻譯這種句式的要點。教師要及時給予點撥指導。一課一法 文言文中省略主語主語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見。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把省略成分補出來。主語省略可以分為承前省、蒙后省、對話省等形式。①承前省。前后兩個句子的主語是一致的,為了避免行文的啰唆,可將后一個主語省略,翻譯時后一個句子的主語可根據前一個主語推測出來。②蒙后省。前后兩個句子的主語是一致的,為了避免啰唆,可將前一個主語省略,翻譯時前一個句子的主語可根據后一個主語推測出來。③對話省。在人物對話的語境里,當交代清楚對話雙方之后或對話者人名已在前文出現過,為了行文簡潔,可以將作主語的對話雙方省略,翻譯時可以根據上下文推測出來。 2.列出故事的六要素,并據此復述故事,看看哪組講得最好。時間: 地點: 人物: 起因: 經過: 結果: 個性備課教師引導學生從“這是一個關于 的故事,結合文中的關鍵語句說說理由。(友、信、義、德、禮)”復述。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言,互相說說這個故事。【素養檢測】1.本文在記述陳元方的故事時,交代了“元方時年七歲”。你覺得作者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2.元方嚴肅地指出了父親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任務驅動二分析人物,把握特點。 你認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 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個性備課學生細讀文章,找出詞句。(感受人物形象)任務驅動三個性解讀,話題討論。 圍繞“‘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這個話題,班級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下面是正反雙方的觀點,請選擇你支持的一方,將理由補充完整。正方:元方這樣做,不失禮。理由: 反方:元方這樣做,失禮。理由: 導學建議分成兩個辯論小組,分別陳述理由。個性備課學生從友人的做法與元方的做法不同角度去分析。據理辯論,表達觀點。【素養檢測】1.這則故事寫了陳太丘、友人和陳元方三個人的活動,重點寫的是哪兩個人的活動 這兩個人各有什么特點 2.陳元方的言行有對有錯,請分別指出:3.從《陳太丘與友期行》中,你認為人際交往中要注意什么 【答案】任務驅動一1.友 友 太丘 友 元方 家君 你 你2.下午 陳太丘家門外 元方、陳太丘與其友人 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友人遲到,陳太丘先行離開 友人與元方發生沖突友人因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陳太丘和朋友約定時間一起出行,過了約定時間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就不再等候他先離開了。后來朋友到了,當著元方的面生氣地罵陳太丘不是君子,受到陳元方的駁斥和藐視。【素養檢測】1.作者點明陳元方年齡之小,更能突出他是個聰明機智、能言善辯的少年天才。2.元方首先指出父親朋友失約,是不守信用的;其次,指出父親朋友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遜,當著人家兒子的面罵他的父親,是沒有禮貌的。任務驅動二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過中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他不但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陳太丘,態度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詞嚴的批評后,他“慚”且“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任務驅動三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對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元方入門不顧”的態度維護了父親和自己的尊嚴,這是堅持原則的表現。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 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嗎 何況是長輩,我們更應以禮待之。【素養檢測】1.陳元方、友人。陳元方:不卑不亢、倔強任性。友人:誤時無禮、錯而能改。2.對:①耐心說明;②據理反駁。錯:入門不顧。3.①誠實守信。②人際交往中,如果別人有錯誤,就應該直率地指出來,但是也要講究方法。③要給他人改過的機會。備選問題1.《陳太丘與友期行》強調了“信”和“禮”的重要性,你能否說一兩句關于“信”或“禮”的名言警句。2.你獨自在家時,你父親的同事有要事來找他,你會怎么應答呢 【答案】1.示例: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②言必信,行必果。③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2.示例:叔叔,您好!我爸爸現在有事出去了,您有急事,可以打電話聯系他。如果方便的話,我也可以代為轉告。個性備課1.感受人物個性特點,細節表現。2.拓展訓練:你知道生活中誠實守信或無禮無信的事例嗎 講一講并談談你的看法。3.課堂總結:對于生活中的矛盾沖突,不同的人處理,就有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在欣賞元方天真直率、敬佩陳太丘率性而為的個性、感嘆友人知錯就改的品行時,也應嘗試著像同學們說的那樣以誠信、理解、寬容的態度,更義睿智的語言、良好的修養去面對生活中的矛盾,去平息心中的“怒”氣。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和諧美好。思維導圖陳太丘與友期行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