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學習目標】 1.復述近代中國教育的發展情況及廢除科舉制的偉大意義;說出魯迅、茅盾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意義,列舉美術家徐悲鴻的主要作品。2.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闡明大眾傳播媒體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3.說明聶耳和冼星海等音樂家的作品在當時所起的作用;概述電影傳入中國的發展歷程。◎重點: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及文學藝術成就。【預習導學】課堂導入教師提倡:全體起立,共唱國歌。然后教師設問:這首歌在20世紀30年代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成為激勵抗日戰爭的一首戰歌,這首歌的作詞者是誰 在近代文學藝術領域還涌現了哪些杰出的人物 通過歌曲導入新課。教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本P127—131內容,思考下列問題,在課本上作好標記并完成導學案“重點梳理”部分的填空。(時間:10分鐘。)1.近代中國教育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科舉制的廢除有何重要意義 2.中國近代在新聞出版和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 這些成就對近代社會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重點梳理知識點一 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教育發展 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先后興辦了 、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 后,清政府先后創辦北洋西學堂和南洋公學 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又決定創辦年,清政府諭令一律停止科舉考試,科舉制度至此壽終正寢;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報刊業發展 概況 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 》,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天津的《 》等,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東方雜志》《新青年》和《生活》周刊是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 影響 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出版業發展 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 ,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開明書店、生活書店等,也是當時有影響的出版機構 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創辦的 ,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 科舉制度發展演變【答案】同文館 甲午戰爭 京師大學堂 1905 全國學制 申報 大公報 商務印書館 中華書局 新華書店知識點二 文學藝術的成就 魯迅 白話小說《 》,無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禮教;《 》深刻解剖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 齊白石 擅繪 ,畫法上工筆、寫意兼長,造詣精深 徐悲鴻 創作了《田橫五百士》《 》等鴻篇巨制 聶耳 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 》等名曲,其中由 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后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冼星海 《 》氣勢磅礴,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勇敢、頑強和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 電影 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是1905年拍攝的京劇《 》,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31年拍攝的《 》 【答案】狂人日記 阿Q正傳 花鳥草蟲 愚公移山畢業歌 田漢 黃河大合唱 定軍山 歌女紅牡丹【合作探究】任務驅動 探討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的原因、特征及作用教育對國家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代以來,我國教育在探索中不斷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為了滿足當時社會發展對技術人才的需要,洋務派興辦了一批實務學堂,這是中國最早的職業學校。下表為洋務派所辦學堂簡表(部分)。類別 時間/年 學校名稱 地點 創辦人外語 學校 1862 京師同文館 北京 奕 1863 上海廣方言館 上海 李鴻章軍事 學校 1886 廣州魚雷學堂 廣州 張之洞1889 威海水師學堂 威海 丁汝昌技術 學校 1876 福州電氣學塾 福州 丁日昌1894 招商局駕駛學堂 上海 盛宣懷——摘編自王哲《近代中國職業教育的興起與中國近代化》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洋務派創辦的職業學校的特征。 材料二 下表所示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上海新式教育推廣狀況(注:創辦年代不詳者除外)。年代 小學堂 中等以上學堂 女學堂1900年以前 3 7 11900—1905年 34 13 31906—1911年 120 16 14 (2)據材料二指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上海新式教育的發展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此時上海教育出現這一發展趨勢的原因。材料三 1938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民族存亡之際,聯大師生賡續文化,弦歌不輟……在這里,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832名從軍的英雄……無論是投筆從戎走上抗戰前線,還是在校園繼續刻苦學習,都是一種愛。——摘編自《西南聯大:抗戰烽火中的不輟弦歌》(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南聯合大學成立的背景及其作用。(4)綜合上述材料,你從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歷程中可以得到什么認識 【答案】(1)特征:應用性強;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以培育技術人才為主。(2)趨勢:各學段的新式學堂數量增多;女子教育逐步得到重視。原因:民族危機加劇;戊戌變法興辦新式學堂的推動作用;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并進行教育體制改革(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西方思想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傳入;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3)背景:當時中國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國家處于全民族抗戰時期。作用:培養了優秀的科學技術人才;為抗戰輸送了兵源;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4)認識:教育對國家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發展能推動社會的進步);政府應該重視教育,根據時代需求進行合適的教育改革,才能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備選問題 探究文學藝術的創作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導學建議· 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時空坐標圖,探究認識中國近代文學藝術的創作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時空坐標】如果你是一位文藝工作者,在時間軸上任選一個時間節點,探究不同歷史時期可以表達哪些主旨思想,說明社會現實與文藝創作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結合史實加以說明。【答案】主題: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制度的腐朽;封建軍閥、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民族危難之際,中華兒女團結一心、英勇抗戰的堅強斗志;抗戰勝利的信念,對民族美好未來的憧憬;等等。關系:社會現實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文藝作品推動社會發展。說明: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無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禮教,成為一篇討伐封建主義的檄文。他的《阿Q正傳》,深刻解剖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成為批判國民性問題的經典之作。徐悲鴻的《愚公移山》以生動形象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后的勝利。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中,聶耳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等名曲,譜寫了時代的最強音。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獨立、堅強,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勇敢、頑強和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等等。歸納總結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舊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選拔制度越來越不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19世紀后半期,一批新式學堂先后在中國誕生。1905年,清朝廢除了科舉制度,推動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在中國近代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中誕生的近代報刊、文學藝術,激勵了人民的革命斗爭,也極大豐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