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敬業與樂業素養目標1.能夠了解這篇演講稿的結構,體會其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的特點。2.能掌握和正確運用舉例論證與道理論證等常見的論證方法。3.把握演講稿的特點,對“敬業樂業”精神有真切領悟并提出質疑問難。第1課時 ◎重點:提煉文章的中心論點,概括出“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以及怎樣才能做到“敬業”與“樂業”。情境預設同學們,人生基于事業才有價值,而事業的成功與否取決于人們對于事業的態度。“業精于勤而荒于嬉。”唐代文學家韓愈如是說。在學習過程中,你是否能做到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呢 怎樣才能把學習當成一件樂事呢 為此,梁啟超先生提出了“敬業與樂業”的人生原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文章《敬業與樂業》。·導學建議·首先,教師可以在新課開始之前播放一些振奮人心、經典的演講視頻或音頻片段,讓學生初步感受演講的鼓動性及其震撼人心的效果。然后,播放本篇課文演講錄音及作者梁啟超先生的相關圖片、視頻等資料,引入新課的教學情境。【預習導學】 【走近作者】梁啟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與其師康有為一起領導了“戊戌變法”。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他一生著述豐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余萬字。 背景介紹:上海中華職業學校是中國近代史上以試驗、總結、推廣職業教育而著稱的一所中等專業學校。該校以黃炎培提出的“敬業樂群”為校訓,提倡“手腦并用”“雙手萬能”,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重視生產勞動實踐和職業道德培訓,強調教育與社會聯系。梁啟超經歷無數政治風波后退出政壇,赴歐洲考察,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后,即宣布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遂對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生做了一次關于“敬業與樂業”的演講。1.讀一讀,寫一寫,讀準字音,寫對漢字。蛀( )米蟲 容赦( )禪( )師 旁wù( )秘jué( ) 調和( )( )羨( )慕 xiè( )瀆wàng( )想 佝僂( )( )承蜩( ) 強聒( )不舍2.釋一釋,理解詞語。(1)斷章取義:(2)不二法門:(3)理至易明:(4)心無旁騖:(5)強聒不舍:拓展:“心無旁騖”的“騖”與“好高騖遠”中的“騖”都是“ ”的意思。“好高騖遠”的意思是 。 3.解一解,品讀格言。(1)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導學建議·要求學生自讀課文,在自讀過程中把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音圈出來,標記出不懂的詞語,借助工具書自主查找,或與同學相互討論解決。【答案】1.zhù shè chán 騖 訣 tiáo hé xiàn 褻 妄 gōu lóu tiáo guō2.(1)不顧全篇文章的內容,而只根據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2)佛教用語,指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門徑。常用來指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3)道理極容易明白。(4)做事專心致志,一點兒也不分心。(5)嘮嘮叨叨說個沒完。 追求 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的目標3.(1)整天吃飽了飯,不肯動腦筋去做點兒事,這種人是很難造就的呀!(2)用心專一,就能集中精神。(3)知道這種道理的人比不上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初讀演講,整體感知內容,理清結構。1.初讀之后,說說這篇演講稿的演講對象是誰。2.作者圍繞中心論點,先后談了哪幾個問題 3.你認為這幾個問題的關系是怎樣的 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是在文章的哪部分 是如何提出來的 ·學習小助手·我們要區分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中心論點是對論題進行分析、研究、思考后形成的觀點、看法、主張,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最基本看法和最主要的思想觀點,是對各部分分論點的高度概括。分論點是從屬于中心論點并為闡述中心論點服務的若干思想觀點。分論點被證明后會成為中心論點的有力論據。【答案】1.演講對象是現在有職業及現在正在為職業準備的人(學生)。2.①有業。②敬業。③樂業。3.有業是前提,敬業是基礎,樂業是最高境界。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它在文章的開頭部分。作者引用國人熟悉的儒家經典《禮記》里的“敬業樂群”和道家經典《老子》中的“安其居樂其業”,交代論題“敬業樂業”后,提出論點。一課一法尋找并歸納中心論點①分清論題與論點。論題,是作者所議論的問題或對象。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的見解和主張。在閱讀時,如能弄清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就找到了文章的論點。②位置分析法。論點往往在較為醒目的位置,可從文章的標題、開頭、結尾等處著手提取或歸納。分論點要注意從過渡句、段落的首句和尾句處提取。③論據分析法。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分析論據,看它證明的是什么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論點。 ④語言標志分析法。有些論點是在層層論證的基礎上歸納出來的,這時通常會有一些提示性的詞語,如“我認為”“由此可見”“所以”“總之”等;或一些標志性詞語,如“應該”“必須”“要善于”等。一般論點就是這些詞語后邊的語句。·導學建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或聽讀課文,然后小組討論,并選出代表進行歸納發言,小組間可以互相評論補充。通過自主探究,學生可以初步感知和把握作者的觀點,為后面進一步理解文章做鋪墊。任務驅動二再讀課文,探究質疑。1.閱讀課文,說說作者是怎樣論述“有業”的必要性的。作者為什么說“有業”是“敬業”“樂業”的前提 2.用原文回答,什么叫“敬業” 為什么要敬業 怎樣才能做到敬業 3.文章中作者認為什么是“樂業” 4.如何理解“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這句話 5.用自己的話說說“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答案】1.作者引用孔子的話和百丈禪師的故事,得出“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的結論,強調“有業”是做人之本。因為只有“有業”,才談得上“敬業”和“樂業”,沒有了“業”,也就沒有了可敬、可樂的主體,也就談不上“敬”和“樂”了。2.敬業:“主一無適便是敬。”用現在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凡職業沒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唯一的秘訣就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的便是敬。3.①(身入其中)在工作中尋找快樂。②(一步一步地奮斗前去)在奮斗中感受快樂。③(比較駢進)在競爭中體味快樂。④(省卻無限閑煩惱)在投入中享受快樂。4.表明了作者不論從事什么職業,處在什么地位,都應全身心投入的觀點。做到這樣的人,“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5.首先是我們要有一份正當的職業(或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其次是對于所做的事情,我們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忠實地把它做好。最后是我們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不是皺著眉頭,滿腹牢騷地叫苦,而是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備選問題作者提出的“業”僅是人們常說的“職業”嗎 ·導學建議·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揣摩關鍵語句的意思,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實質。【答案】 作者提出的“業”并不局限于人們所理解的狹義的職業。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所以,“業”不只限于正式的謀生職業,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年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思維導圖再讀課文,完成填空。【答案】敬 樂 責任心 趣味第2課時 ◎重點:把握文章清晰的寫作思路和說理的層次,賞析文章的語言特點。情境預設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隨著梁啟超先生的演講一同探討了“敬業”和“樂業”的重要性,以及怎樣才能做到“敬業樂業”過上“人類合理的生活”。他的演講充滿了說服力和感染力,他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接下來這節課就讓我們繼續來探究他的語言智慧吧!·導學建議·教師可以給出探討相關文體知識的大方向,如探討什么知識點,從何處開始探討。然后,教師進行點撥,或讓學生從原文中尋找答案,找出關鍵語句,再進行條理清晰的概括。【預習導學】1.素材積累巧運用。查閱資料,寫出兩條關于敬業與樂業的名言警句。(注明作者)2.前課回顧筑基礎。(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上的關聯詞,正確的一項是( )①我所說的是否與《禮記》《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 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②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 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 ③凡做一件事,便把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 別的什么好處,到底不肯犧牲我現做的事來和他交換。 ④第二等苦人,便是厭惡自己本業的人,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 滿肚子里不愿意做。 A.故 如果 無論 但 B.但 只要 無論 卻C.故 只要 即使 才 D.但 如果 即使 才·導學建議·通過此題,可以讓學生初步理解議論性語言的嚴密性,用關聯詞說理不但能起到引領思維的作用,更能使說理層次分明。 (2)結合語境,體會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達效果。①人類既不是上帝特地制來充當消化面包的機器,自然該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認定一件事去做。②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 唯一的秘訣就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的便是敬。(3)什么是“敬業” 什么是“樂業” 我們今天該怎樣理解“敬業”精神 ·導學建議·賞析文章的語言之美和深入理解“敬業”“樂業”的內涵是本堂課的重點,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在上節課的基礎上完成預習,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以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及其他學情。【答案】1.示例:①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②不能愛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愛哪行。(丘吉爾)2.(1)B(2)①本句采用否定的比喻句,形象生動地表明人類生存的意義在于創造,而非消耗。語言通俗易懂,言簡意賅,既是對前面深奧道理的具體闡釋,也是對下一問題的過渡,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②這句采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引出下文,使行文流暢,同時,激發聽眾、讀者的興趣,引起聽眾、讀者的注意和思考。(3)“敬業”就是根據自己的才能、境地,從事一種職業,力求做到圓滿。“樂業”就是從自己的職業中領略出趣味,從勞苦工作中找出快樂。對于“敬業”精神,應該理解為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干一行,愛一行,不蔑視普通職業,尤其是體力勞動。【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抓住重點段落,認識論證方法。自讀課文第8段,并思考:1.這一部分作者是如何論證“樂業”的重要性的 ·學習小助手·理清論證結構,可用“首先”“其次”“然后”等表示順序的詞語,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作答,力求敘述清楚。2.在論證“樂業”的重要性時,作者為什么從反面的現象談起 可不可以去掉 3.在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運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導學建議·通過重點段落的分析理解,引導學生認識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理清結構是辨析論證方法的前提。先讓學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組討論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明確答案要點。【答案】1.作者先擺出司空見慣的反面的現象進行批駁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費力,與其“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去做”,不如尋找出樂趣;然后運用設問句“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為什么呢 ”,轉入論述為什么要“樂業”,并列出了四個理由。2.從反面現象談起,得出一個結論:做任何事情都是淘神費力的。同時從生活實際出發,引發聽眾的思考,引起聽眾的共鳴,去掉后就沒有這些效果了。3.作者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兩種論證方法。任務驅動二思考問題,賞析語言。1.文章第1段介紹“敬業”與“樂業”二詞的來源是否有必要 “確信”能否換成“相信” 為什么 2.從演講詞的角度分析下面兩段話,你認為哪一段表達效果更好 為什么 A.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過。結果還是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去做。這是專門自己替自己開玩笑。B.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嗎 到底不能。結果還是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去做。這不是專門自己替自己開玩笑嗎 ·學習小助手·可以先品讀語段,找出兩個語段的不同之處,再去體會辨析,思考其區別。 3.本文是一篇演講詞,語言通俗,充分體現了口語和演講的特色。試從文中舉出例子,并進行說明。【答案】1.有必要,這樣可以避免聽眾把題目中的“敬業”“樂業”和典籍里的語句原意混淆。不能。因為“確信”是確實地相信,比“相信”的程度深,更加顯示了作者堅定的信心。2.B段表達效果更好。A段“不愿意做又不能逃過”是一般陳述句,B段“不愿意做逃得了嗎 到底不能”是設問,不但能吸引聽眾,啟發思考,而且使語言表達生動活潑,更加有力。A段“這是專門自己替自己開玩笑”也是一般陳述句,B段此句是否定反問句,表達了強烈的肯定的意思,語氣活潑而有變化,感染力更強。3.①引用古籍名言時,用通俗的口語進行解釋。例如對孔子的兩句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做了生動而饒有趣味的講解:“孔子……獨獨對于這兩種人便搖頭嘆氣說道:‘難!難!’”②語言通俗,如話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禪師的故事時,說“這位言行相顧的老禪師,老實不客氣,那一天便絕對地不肯吃飯”。③結合演講時的情境,注意與現場聽眾的交流。例如“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里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著我們好苦;翻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 ”演講最后,“我盼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對聽眾提出直接的心靈訴求。備選問題1.作者是如何論證“有業”的(角度、論據、論證方法) 試作具體的分析說明。2.文中說“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你贊同這種說法嗎 聯系現實生活說說你的理解。【答案】1.作者從“無業”的害處和“有業”的必要兩個方面論證了“有業”的必要性,使用了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一是舉例論證。舉了百丈禪師的例子,說明有業的必要性。二是道理論證。引用儒門和佛門的話,證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2.示例:作者“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的說法值得質疑。人類或個體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勞作”,“休閑”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休閑在人們生活中所占的比例還在不斷增加,正如“人不是為吃飯而生活”一樣,人也不是“為勞動而生活的”。思維導圖再讀課文,完成填空。敬業與樂業【答案】增強說服力和論辯性 引用材料 列舉事例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