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學課題 1.2種群的數量變化(第三課時) 課型 講授學情分析 “探究實踐”-“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是一項有著多方面意義和價值的探究活動。這項探究在寫法上給學生留出了較大的自主探究空間,包括討論探究思路、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等,教材中只給予了必要的提示,以期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學目標 能夠獨立闡述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教學 重難點 重點: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計算。難點: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計算。教學準備 PPT、練習冊 授課教師 姚瑩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旁批【情境回顧】 酵母菌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如釀酒、做饅頭等,具有哪些優點,哪種呼吸類型呢? 兼性厭氧型生物(單細胞真核生物); 生長周期短,繁殖速度快,易于研究種群數量的變化 【實驗分析】 提問: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原理:酵母菌是兼性厭氧型生物、單細胞真核生物; 酵母菌生長周期短,增殖速度快; 可用含糖的液體培養基(培養液) 培養; 采用抽樣檢測法,利用血細胞計數板可以測定封閉容器內的酵母菌種群隨時間而發生的數量變化; 作出假設:①培養液中的酵母菌數量一開始呈“J”形增長; ②隨著時間推移,由于營養物質的消耗、有害代謝產物的積累、 pH的改變,酵母菌數量呈“S”形增長。 實驗設計: (1)變量分析:自變量為 時間 ;因變量為 酵母菌數量 ;無關變量為__培養液的體積__等。 (2)怎樣對酵母菌進行計數? ①方法: 抽樣檢測 法。 ②用具: 試管、滴管、血細胞計數板 、顯微鏡等。 ③步驟:先將 蓋玻片放在血細胞計數板的計數室上→_用吸管吸取培養液___→ 滴于蓋玻片邊緣 →讓培養液自行滲入→用濾紙吸去多余的培養液→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顯微鏡計數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估算試管中酵母菌的總數。 【任務五:如何利用血細胞計數板對酵母菌進行計數】 資料1. 血細胞計數板是一塊比普通載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它由四條下凹的槽構成三個平臺。 資料2. 血細胞計數板它由四條下凹的槽構成三個平臺。中間的平臺較寬,它的中間被一個短橫槽隔為兩半,每個半邊上刻有一個方格網(如圖A)。每個方格網上有9個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間的一個大方格為計數室,供計數用。 25×16型: 即大方格內分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為16小格。 16×25型: 即大方格內分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為25小格。 不管計數室是哪一種構造,其每一大方格都是16×25=25×16=400個 小方格組成。 問題1:計數室的長和寬各為 1 mm,深度為 0.1 mm,容積為 __0.1_____mm3。 問題2:蓋蓋玻片和滴加培養液哪個步驟在前? 先蓋蓋玻片,再滴加培養液于蓋玻片邊緣,讓培養液自行滲入,用濾紙吸去多余的培養液。 如果先加培養液再蓋蓋玻片,那么蓋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液滴的表面張力而不能嚴密地蓋到計數板表面先蓋蓋玻片再滴加培養液,還能避免因直接滴加培養液時,在計數室內產生氣泡,導致計數室相對體積減小而造成誤差。使計數室內部液體增多,導致計數結果偏高。 問題3: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之前,建議將試管輕輕振蕩幾次。這是為什么? 使培養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勻,以減少誤差。 問題4:滴加培養液后要稍等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再計數。請分析原因。 如果酵母菌未能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通過顯微鏡觀察時,就可能出現以下現象:要么能看清酵母菌但看不清格線,要么能看清格線但看不清酵母菌。 問題5. 如果一個小方格內酵母菌數量過多,難以數清,應當采取什么措施? 當小方格中的酵母菌過多時,可以增大稀釋倍數然后再計數,即計數前應搖勻→取樣→稀釋→計數。 問題6.計數的酵母菌都是活的嗎?怎樣分辨是否為活菌? 不都是,計數的酵母菌包括活菌和死菌。可以用臺盼藍染液對菌體進行染色,被染成藍色的是死菌,沒有染色的是活菌。 問題7.對于壓在計數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應當怎樣計數? 對于壓在計數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應只計數相鄰兩邊及其夾角(一般是左上邊界及其夾角)的酵母菌。 問題8:8.若使用的血細胞計數板(規格為1 mm×1 mm×0.1 mm)每個計數室分為25個中方格,每個中方格又分為16個小方格,將樣液稀釋100倍后計數,發現計數室四個角及中央共5個中方格內的酵母菌總數為20個,則培養液中酵母菌的密度為__ 20×(25÷5)×100×10 000=1×108個/mL________________。 【任務六: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 資料1.對照原則是中學生物實驗設計中最常用的原則。除了自變量的因素外,其余因素(無關變量)都保持一致并將實驗結果進行比較的實驗叫作對照實驗。 1.探究本實驗需要設置對照實驗嗎?需要做重復實驗嗎? 酵母菌在不同時間內的數量可以相互對照,不需另設對照實驗。需要做分組重復實驗獲取平均值,以保證計數的準確性(對每個樣品可計數三次,再取平均值)。 2. 設計記錄表記錄結果。 根據實驗結果繪制的曲線圖如圖所示,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增長曲線的總趨勢是 先增加再降低 ,原因是在開始時培養液的 營養充足 、空間充裕、條件適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種群數量劇增,隨著酵母菌數量的不斷增多,營養消耗、pH變化、 有害產物 積累等,使生存條件惡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種群數量下降。 (2)根據酵母菌數量的變化曲線,作出對應增長速率的曲線圖。 4.進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對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影響。 資料:實驗設計如表所示: 每天同一時間,各組取出試管,用血細胞計數板分別計數酵母菌個數并記錄,連續觀察7天種群的密度變化如曲線圖所示: (1)本實驗的自變量是 溫度、營養物質 。 (2)A曲線對應的培養條件是什么? 10 mL培養液中28 ℃下培養(試管1)。 (3)由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_溫度和營養物質均會對酵母菌種群數量產生影響,溫度較低時種群增長緩慢,營養缺乏時種群幾乎不增長。教學反思思備三年成名師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