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學課題 4.1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課型 講授學情分析 本節讓學生嘗試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思維技能,反駁冶煉廠方面的觀點,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及基于證據和邏輯、抓住事物本質及相互關系的科學思維。教學目標 分析生態足跡,探討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環境壓力,認同應處理好人口增長與資源、環境的關系。教學 重難點 教學重點(1)探討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環境壓力。 (2)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教學難點(1)分析生態足跡。 (2)調查當地的環境狀況。教學準備 PPT、練習冊 授課教師 姚瑩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旁批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規?!皣焯铩睂е碌岢馗浇臉藴兽r田和居民用地不斷改造,工礦企業不斷涌現。滇池由“高原明珠””走向“臭水池。引導學生觀看視頻,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1.從滇池的實例思考人類活動一定會破壞環境嗎? 人類活動可能破壞環境,也可能改善環境 2、滇池復生啟示我們怎樣才能既發展經濟,又不破壞環境? 邊發展,邊保護,邊治理 【生態足跡】 學生閱讀書本,說出生態足跡的概念、換算方式、內容與特點。 (1)概念: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 人口單位 (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 生產資源 和 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 。 (2)換算: 教師介紹中國生態足跡的情況。 (3)內容: 碳足跡:表示扣除海洋對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面積。 建設用地:表示人類基礎設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積。 漁業用地:表示支持水產品生產所需的水域面積。 耕地:表示種植農產品所需的農田面積。 草地:表示生產畜牧產品所需的草地面積。 林地:表示生產林木產品所需的林地面積。 (4)特點: ①生態足跡的值越大,代表人類所需資源越多,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就越大。 為減小生態壓力,應減少生態足跡的值。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態足跡的大小可能不同。 生活方式 生產資源 吸納廢物(碳足跡) 步行 開車 占用 吸收尾氣需要森林面積 吃蔬菜 吃牛肉 養牛需要 養牛比種菜排放更多CO2 【任務一:生態足跡分析】 1.據圖分析,什么足跡的比例逐漸增加,請分析其中原因 碳足跡逐漸增加,主要原因是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 2.開車出行與步行相比,生態足跡增大的原因? 開車出行增加汽車對道路、停車場的直接占用面積,吸收尾氣需要的林地面積。 3.為什么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產生的生態足跡要大。 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規律,以及養牛和種植蔬菜在排放溫室氣體方面的差異來思考作答。 【活動二:人口增長與環境壓力】 近幾十年來,全球人口持續飛速增長,養活地球人口的環境壓力不斷增大。 人口增長與生態足跡的關系: 人口增長導致生態足跡_需求_增大,生態足跡_供給__增大,造成生態足跡增大。 問題1: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快、人口增長慢,是不是人均生態足跡就小呢? 不一定,生態足跡與人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方式有關。 2.根據教材“思考·討論”的資料,分析全球發展將面臨的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全球生態足跡總量的增長遠遠高于生態承載力的增長,生態赤字增加,地球進入嚴重的生態超載狀態。人口的增長以及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壓力,這將帶來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資料3顯示的全球變暖就是其中之一。 3.研究表明,目前生態承載力比1961年增長約30%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的發展。那么,未來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態承載力? 保護耕地;通過發展科技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開發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和消費體系等。 概念解析,向學生提供概念,讓學生用生活常識對概念進行對照解析。 常見狀況 對環境的影響 生態盈余 生態承載力總量>生態足跡總量 生態系統能夠維持正常的結構與功能,可持續發展 生態赤字 生態承載力總量<生態足跡總量 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引發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教學反思思備三年成名師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