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學課題 3.5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課型 講授學情分析 本節實踐活動是依據生態系統原理,將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分進行組織,構建一個人工微生態系統,然后觀察其穩定性,分析影響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因素。教學目標 1.通過對紫莖澤蘭人侵種的分析,得出生態平衡的概念,并說明生態平衡的特點。 2.通過對草地生態系統食物鏈、森林火災及災后恢復兩個實例的分析,闡明生態系統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來干擾時,能夠通過負反饋調節維持生態平衡,說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其與生態平衡的關系。教學 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例分析、資料閱讀和問題串,闡明負反饋調節,說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梳理負反饋調節、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態平衡的關系。難點:通過實例分析歸納總結生態平衡的特點。教學準備 PPT、練習冊 授課教師 姚瑩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旁批活動1:以觀察生態瓶引入并展開討論,初步認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教師:如何評價我們制作的生態瓶? 學生:通過動物、植物的生長情況和生長狀態進行評價。 教師:我們這樣評價的生態學依據是什么? 學生:植物和動物是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構成了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通過它們之間構建的食物鏈或食物網,生態瓶生態系統可以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 教師:以上即可總結為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生態瓶制作成功的標準是什么呢? 學生:一段時間后生態瓶可以維持剛開始的狀態或更佳的狀態。 教師:我們以上談論的就是生態平衡,即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所以我們制作生態瓶的最終目的是探討如何能建立并維系一個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 活動2:通過實例分析,闡明生態平衡和生態系統穩定性之間的關系。 教師:處于生態平衡的生態系統有什么特征?是一直處于不變的狀態嗎? 學生:生態平衡不是沒有變化的,而應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特征包括三方面:結構平衡、功 能平衡和收支平衡。 學生活動1:實例分析,闡明生態平衡的調節機制。 教師:生態平衡的調節機制是什么?通過小組合作,嘗試用文字、箭頭、線框等符號簡要描述以下兩個實例的調節過程: (1)在“草→兔→狼”的生態系統中,免數量大量增加會引起哪些變化? (2)在池塘生態系統中排人過量生活污水(含較多的N、P等有機物),會引起哪些變化?學生思考,總結,形成圖示: (1)通過負反饋調節物種數量的穩定;(2)通過正反饋調節使生態系統越來越偏離穩態。 教師:由以上實例可知,生態平衡的調節機制應為負反饋調節。負反饋調節使生態系統具備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能力即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所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指的就是生態系統維持生態平衡的能力。 活動3:教材精讀,深入理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教師:要從哪些方面評價一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學生:根據概念,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前者指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后者指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被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 學生活動2:研讀教材,小組討論如何評價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教師:如何評價一個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強弱? 學生:思考總結,形成圖示: 教師:如何評價一個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強弱? 學生:恢復力穩定性的強弱與外界干擾程度相關。 教師:請闡明一般情況下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之間有何聯系?是否有特殊情況? 學生:一般情況下兩者呈反比例關系;但環境條件很脆弱的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都很弱。 活動4:發散思維,探討如何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教師:以制作的生態瓶和章前調查的生態系統為例,小組討論設計制訂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方案,并總結理論依據。 學生討論分享設計方案。總結理論依據。設計思路分別圍繞提高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如控制人為的干擾強度在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范圍之內,為生態系統提供適量的物質、能量投入,豐富生態系統的組分和營養結構等展開。教學反思思備三年成名師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