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學課題 3.3生物系統的物質循環 課型 講授學情分析 本節主要學習內容包括碳循環的過程、物質循環的概念和特點、生物富集、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關系。在第1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第2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基礎上,本節內容進一步從物質循環的角度來探討生態系統的功能,對于學生充分理解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整體、形成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念具有重要作用。教學目標 在理解生命活動的本質過程中分析或探討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讓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念,為提高環保意識并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奠定基礎。教學 重難點 碳循環的過程。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系。教學準備 PPT、練習冊 授課教師 姚瑩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旁批導入新課: 展示生態瓶的組成成分。提出問題:如果我們不向其投入食物和更換空氣,這里面的動物和植物可以維持生命嗎? 設計意圖:利用生態瓶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進而引入本節主題。 活動1:圍繞生態瓶構建碳循環模式圖,建構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概念。 教師:對生態瓶的設計進行改進。將密閉玻璃瓶中只裝有用C標記的CO2,過一段時間后,水藻中的哪種物質一定能找到4C? 學生:糖類。 教師:碳元素是如何從無機環境進入到生物體內的? 學生:通過水藻(生產者)的光合作用。 教師:生態瓶中的小魚蝦體內能否檢測到為什么? 學生:能。小魚蝦以水藻為食,水藻中含有 的有機物進入到小魚蝦體內。 教師:如何繼續改進實驗,檢測水藻、魚蝦體內能否返回到無機環境中呢?通過什么生理過程? 學生:將水藻或魚蝦取出,放置在一個不含有C的密閉玻璃瓶中,一段時間后檢測魚缸中空氣是否含有“C。 教師:結合我們已經學習過的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請大家總結在生態瓶這個微型生態系統中碳元素是如何從無機環境進入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回到無機環境的。(請用關鍵詞、線段、箭頭、方框表示) 學生構建碳循環模式圖。 教師:碳以動植物有機體形式埋在地下,形成化石燃料。當人們開采利用這些化石燃料時,(再次釋放進入大氣。請大家在此基礎上完善碳循環模式圖。 學生完善碳循環模式圖。 教師:根據碳循環,請大家嘗試歸納物質循環的概念。 學生歸納概念,總結物質循環特點。 設計意圖:圍繞生態瓶這個微型生態系統讓學生分析碳循環過程,利用同位素示蹤技術,讓學生分析實驗、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探究能力。構建碳循環模式圖及歸納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概念,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活動2;基于物質循環的生態學現象分析(溫室效應),探討資源的合理利用。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化石燃料燃燒過程,思考化石燃料的燃燒對碳循環有什么影響。 學生: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打破“碳循環平衡”,出現溫室效應。 教師提供溫室效應產生原因示意圖和利用冰芯觀測數據估測的過去16萬年間二氧化碳和溫度變化曲線圖。讓學生討論以下問題:CO2濃度變化和溫度變化呈現什么關系?舉例說明溫室效應有哪些危害。如何減輕溫室效應(國家層面、個人層面)? 學生討論并回答以上問題。 設計意圖:結合碳循環模型,分析近些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的原因。讓學生了解溫室效應的危害,并能基于自己的生物學知識討論減輕溫室效應的措施。在該過程中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活動3:圍繞生態瓶及其他生態系統,比較與歸納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關系。 教師:讓學生分組合作,結合生態瓶,通過畫圖比較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關系。 學生與小組同學用畫圖比較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關系。 設計意圖: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完成該部分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物質是能量的載體,能量是物質循環的動力,進而加深學生對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動態變化過程中的兩個方面”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系統觀。教學反思思備三年成名師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