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2024學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2 第一章第二節 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 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2024學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2 第一章第二節 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 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第二節 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
導學聚焦 1.生命觀念——通過分析種群數量變化的規律,建立數學模型描述種群的數量變化,形成科學的自然觀。 2.科學思維——①基于模型與建模構建種群增長的“J”形曲線和“S”形曲線;②運用歸納與概括,對比分析種群數量變化的特點。 3.科學探究——通過“探究果蠅種群的數量變化”,提升實驗探究與分析能力,提升數學模型建構能力及果蠅的培養技巧。 4.社會責任——基于對種群不同增長模式的分析,能對生產實踐過程中生物保護、防治等問題提出合理見解。
知識點(一) 指數增長與邏輯斯諦增長
1.指數增長(又稱“J”形增長)
(1)指數增長的條件: 資源無限 、空間無限和 不受其他生物 制約的理想條件。
(2)增長特點
①起始增長很慢,但隨著種群 基數 的加大,增長會越來越快;
②每單位時間都按種群的 一定百分數或倍數 增長。
(3)典型增長曲線:
2.邏輯斯諦增長(又稱“S”形增長)
(1)指數增長的條件: 資源有限 、空間有限和 受其他生物 制約的自然條件。
(2)邏輯斯諦增長曲線分析
①開始期(a):種群的個體數量很少, 種群密度 增長緩慢;
② 加速期 (b):隨著個體數的增加,種群密度增長逐漸加快;
③轉折期(c):種群個體數達到 K/2 時,種群密度增長最快;
④ 減速期 (d):種群個體數超過K/2以后,種群密度增長逐漸變慢。
⑤飽和期(e):種群個體數接近或達到 K 時,種群不再繼續增長或在 K值 上下波動。
(3)典型增長曲線:
3.基于上述學習,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
(1)在無天敵的環境中,種群呈指數增長( × )
(2)環境容納量由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 × )
(3)環境容納量會隨著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 )
(4)當某害蟲種群數量達到K/2時,進行殺蟲效果最佳( × )
(5)一個呈“S”形增長的種群,數量在K/2左右時種群密度增長最快( √ )
(6)在理想條件下,影響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主要是環境容納量( × )
(7)植食動物在自然環境條件下,一年四季的環境容納量冬季最大( × )
1.分析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曲線為種群數量增長的“J”形曲線,還是“S”形曲線?該類曲線有無K值?增長率是否發生改變?
提示:“J”形曲線;無K值;增長率不變。
(2)在什么情況下種群數量增長符合上圖所示曲線?
提示:①實驗室條件下。②當一個種群剛遷入一個新的適宜環境中最初的一段時間內的增長情況。
2.分析種群數量增長的“S”形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同一種群的K值是固定不變的嗎?為什么?
提示:不是,因為環境條件變化時,K值發生變化。
(2)種群數量分別為K/2、K時,種群的年齡結構分別是哪種類型?出生率與死亡率的大小分別有什么關系?
提示:①種群數量為K/2時,年齡結構為增長型,出生率>死亡率。②種群數量為K時,年齡結構為穩定型,出生率=死亡率。
(3)從環境容納量的角度思考,控制家鼠等有害動物時,應采取什么措施?
提示: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動物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如將食物儲藏在安全處,斷絕或減少它們的食物來源;室內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減少它們挖造巢穴的場所;養殖或釋放它們的天敵等等。
1.“J”形增長曲線和“S”形增長曲線的比較
項目 “J”形曲線 “S”形曲線
增長模型
前提條件 理想狀態:資源無限、空間無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約 現實狀態:資源有限、空間有限,受到其他生物制約
K值有無 無K值 有K值
項目 “J”形曲線 “S”形曲線
種群增長率的變化
種群增長速率變化
適用范圍 實驗條件下或種群遷入新環境最初的一段時間 自然種群
聯系
2.有關K值的分析
(1)K值的示意圖
在環境未遭受破壞的情況下,種群數量會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動。當種群偏離平均值的時候,會通過負反饋機制使種群數量回到一定范圍內。
(2)K值的應用
①對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措施:保護野生生物生活的環境,減小環境阻力,增大K值。
②對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環境阻力(如為防鼠害而封鎖糧食、清除生活垃圾、保護鼠的天敵等),降低K值。
(3)K/2值的應用
①對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措施: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的一半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強——把握K/2值處這個黃金開發點,維持被開發資源的種群數量在K/2值處,可實現“既有較大收獲量又可保持種群高速增長”,從而不影響種群再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②對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必須及時控制種群數量,嚴防其到達K/2值處。
(4)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圖中A、B、C、D點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值,A'、C'、D'點所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2值。
考向1 指數增長
1.下列關于種群“J”形增長曲線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曲線圖能直觀地反映出種群數量的變化
B.種群在理想條件下的數量可呈“J”形增長
C.外來物種入侵不一定呈“J”形曲線增長
D.若N0表示起始種群數量,λ為種群數量年增長倍數,則第t年種群數量為:Nt=N0λt
解析:D 曲線圖是數學模型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同數學方程式相比,曲線圖能直觀地反映出種群數量的變化,A正確;“J”形曲線實現條件是資源無限、空間無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約的理想條件,B正確;外來物種入侵到一個新的環境,有可能不適應環境而被淘汰,故外來物種入侵不一定呈“J”形曲線增長,C正確;若N0表示起始種群數量,λ為種群數量年增長倍數,則第二年的種群數量為N2=N0λ,第t年種群數量為:Nt=N0λt-1,D錯誤。
2.如圖為種群的“J”形增長曲線。下列關于種群的數量變化規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種群中個體的出生數小于死亡數
B.在資源無限、空間無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約的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會持續增加
C.一個物種引入新的地區后,一定呈“J”形增長
D.“J”形增長曲線表示了種群增長與時間無關
解析:B 由圖可知,種群的個體數隨時間不斷增長,說明種群中個體的出生數大于死亡數,A錯誤;在資源無限、空間無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約的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會持續增加,B正確;一個物種引入新的地區后,如果不適應環境將逐漸減少甚至滅亡,如果適應該環境,在開始一段時間內會呈“J”形增長,但是由于環境資源是有限的,最終會呈現“S”形曲線增長,C錯誤;由圖可知“J”形增長曲線表示了種群增長與時間有關,D錯誤。
考向2 邏輯斯諦增長
3.將數量相同的酵母菌分別接種在兩組相同培養液中,甲組的種群按邏輯斯諦增長方式增長,增長到K時不再增加,乙組在實驗開始后定時更換培養液,乙組的其他培養條件與甲組相同,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甲組種群數量為時增長最快
B.甲組種群數量在100小時后可能會下降
C.乙組種群自然增長率隨數量增長而增長
D.本實驗表明,環境容納量受營養條件的限制
解析:C 甲種群環境容納的最大值為K,當種群數量約為時,增長速率最大,增長最快,A正確;甲組種群數量在100小時后由于營養物質有限,種群密度過大,種內斗爭加劇引起死亡率升高,數量可能會下降,B正確;乙組種群個體間由于有限的空間而引起的種內斗爭必將加劇,使這個種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從而使種群數量的增長率下降,C錯誤;甲組種群因為營養物質有限,K值較小,乙組開始時定時更換培養液,在相同時間內還沒有達到K值,所以環境容納量受營養條件的限制,D正確。
4.如圖表示某肉牛遷入新環境后,種群增長速率隨時間的變化關系。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捕殺肉牛的時期應為第5年
B.在第10年時經調查該種群數量為200只,估算該種群在此環境中的環境容納量約為400只
C.在第10~20年時間內,該種群種內競爭越來越激烈
D.在第10~20年時間內,該肉牛的種群數量仍呈上升趨勢
解析:A 據圖分析可知,第10年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種群數量為200只,即=200,則該種群在此環境中的環境容納量(K值)約為400只,捕殺肉牛的時期應為第10年以后,A錯誤,B正確;在第10~20年時間內,種群增長速率減小,但種群數量仍在增加,則該種群種內競爭越來越激烈,C、D正確。
考向3 環境阻力與種群數量變化
5.種群在理想環境中,呈“J”形曲線增長(如甲),在有環境阻力條件下,呈“S”形曲線增長(如乙),下列有關種群增長曲線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若該圖表示草履蟲種群增長曲線,當種群數量達到e點后,增長速率接近0
B.種群中出現環境阻力是在d點之后
C.若該圖表示蝗蟲種群增長曲線,則蟲害的防治必須在c點進行
D.K值是環境的最大容納量,不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解析:A 若該圖表示草履蟲種群增長曲線,當種群數量達到e點后,種群增長率為0,種群數量達到K值,A正確;環境阻力對種群增長的影響出現在c點之后,B錯誤;病蟲害防治應在幼蟲之時,即a點開始,c點時增長率達到最大,意味著種群的繁殖力最強,C錯誤;K值是環境的最大容納量,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當環境改善后K值增大,當環境破壞后K值減小,D錯誤。
6.(2023·浙江選考調研)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大熊貓由“瀕危”降為“易危”。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大熊貓的年齡結構間接影響種群數量增減
B.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與湖州熊貓基地環境容納量K值相同
C.某保護區的大熊貓種群增長速率達到最大時,種內斗爭最小
D.處于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由于食物充裕,沒有天敵,故呈“J”形增長
解析:A 年齡結構可以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間接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A正確;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與湖州熊貓基地的環境條件不同,大熊貓的K值不同,B錯誤;種群數量越少,種間斗爭越小,C錯誤;處于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是自然條件下的種群,呈“S”形增長,D錯誤。
知識點(二) 探究果蠅種群的增長與建立數學模型
1.活動:探究果蠅種群的增長
(1)實驗目的
①在實驗條件下,用 水果 培養果蠅,記錄果蠅種群的數量增長。
②分析果蠅種群數量的增長規律,建立 數學 模型。
(2)實驗步驟
①制備果蠅培養瓶
先在廣口瓶底部鋪一層厚約2 cm的 棉花 ,然后放入熟透的香蕉作為食物,放入雌、雄果蠅各2只,廣口瓶用 雙層紗布 封住瓶口。
②培養果蠅
將培養瓶置于適宜溫度( 20~25  ℃)環境中培養。
③觀察計數果蠅
a.記錄時間:記錄培養瓶中的果蠅個體數,持續 3 個星期。
b.計數方法:能直接計數的通過 觀察 進行計數;不能直接觀察計數的,可準備一個麻醉瓶(用 乙醚 作為麻醉劑),將 培養瓶 與麻醉瓶瓶口對接,將果蠅趕入麻醉瓶,麻醉后全部倒在 白紙 上進行計數,計數結束后將果蠅 重新放回培養瓶中培養 。
2.建立數學模型是解釋種群數量變化的重要方法
(1)數學模型概念:是用來描述現實系統或其性質的一個 抽象簡化 的數學結構。
(2)數學模型的應用:建立數學模型是解釋 生物種群數量 動態變化的重要方法。
3.基于上述學習,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
(1)數學模型可以描述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 √ )
(2)在實驗室內把果蠅飼養在瓶內并喂食酵母菌,其種群呈現指數增長( × )
(3)數學模型中曲線圖比數學方程式更能直觀地反映出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 √ )
(4)不同溫度下,果蠅種群的數量增長曲線圖相同( × )
(5)種群數量增長的“J”形曲線和“S”形曲線是數學模型的一種表現形式( √ )
(6)利用數學模型研究“J”形增長曲線時,資源無限、空間無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約屬于模型假設( √ )
 某校生物科技小組的同學觀察后發現:夏天腐爛的水果——香蕉上常常會招引來許多果蠅。一部分同學認為是由于香蕉腐爛時產生的酒味招引來許多果蠅,另一部分同學認為是由于香蕉的香味招引來許多果蠅,該科技小組利用廣口瓶設計了如下裝置。
請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1)果蠅是生物學實驗中常見的模式生物,科學研究以果蠅作為實驗對象有哪些優點?
提示:果蠅體積小、繁殖力強、生活史短,飼養管理簡單,容易計數和保存。
(2)該科技小組將3只甲瓶和3只乙瓶隨機均勻的放置在一個果蠅較多的地方。一段時間后他們將誘捕到的果蠅數記錄在下表中:
瓶類 甲瓶 乙瓶
瓶號 1 2 3 總計 1 2 3 總計
果蠅數量 2 3 5 10 36 35 37 108
據表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提示:香蕉的酒味對果蠅的吸引力比香味更強。
(3)進一步研究發現,果蠅以酵母菌為主要食材,基于該研究試分析乙瓶誘捕果蠅數量多于甲瓶的原因。
提示:酵母菌利用糖發酵會產生酒味,有酒味的地方可能酵母菌數量多,因此對果蠅的吸引力強。
數學模型的建立步驟及應用
(1)建立的步驟
研究方法 研究實例
提出問題 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題 細菌每20 min分裂一次
模型假設 提出合理的假設 資源和空間無限,細菌的種群增長不會受密度影響
建立模型 用數學形式對事物性質進行表達 Nn=2n,N代表細菌數量,n表示第幾代
修正檢驗 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 觀察、統計細菌數量,對所建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
(2)數學模型的應用價值
數學模型將現實問題歸結為相應的數學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利用數學的概念、方法和理論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從而從定性或定量的角度來刻畫實際問題,并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精確的數據或可靠的指導。
考向1 數學模型建立步驟與應用
1.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某同學在分析某種細菌(每20分鐘分裂一次)在營養和空間沒有限制的情況下數量變化模型時,采取如下的模型構建程序和實驗步驟,你認為建構的模型和對應的操作不合理的一組是(  )
A.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題:細菌每20分鐘分裂―次
B.提出合理假設:資源空間無限時,細菌種群的增長不會受種群密度增加的制約
C.根據實驗數據,用適當的數學形式對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Nn=2n
D.進一步實驗觀察,對模型進行檢驗修正:根據Nn=2n畫出數學“J”形曲線圖
解析:D 建立數學模型的一般步驟是第一步:觀察并提出問題。題干中有某種細菌每20分鐘分裂一次,A正確。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設,合理提出假設是數學模型成立的前提條件。題中給出營養和空間沒有限制的條件,故可以假設資源空間無限時,細菌種群的增長不會受種群密度增加的影響,B正確。第三步:建構模型。就是根據所作的假設分析對象的因果關系,利用對象的內在規律和適當的數學工具,用適當的數學形式對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該題可以表示為Nn=2n,C正確。第四步: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需要觀察、統計細菌數量,對模型進行檢驗修正,D錯誤。
考向2 探究果蠅種群的增長
2.(2023·舟山月考)用牛奶瓶培養黑腹果蠅,觀察成蟲數量的變化,結果如下表:
時間(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蟲 數(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據表中數據分析,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第13~25天,成蟲數量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個體生長加快
B.第17~29天,成蟲增長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蟲增長速率的下降與種群密度的改變有關
D.第1~37天,成蟲數量呈指數增長
解析:C 由表中數據可知,在第1~13天,成蟲數量增長慢,第13~25天,成蟲數量增長快,在第25~37天,成蟲數量增長慢,成蟲數量的變化符合“S”形增長曲線;第13~25天,成蟲數量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環境阻力小;第17~29天,成蟲的增長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第21~37天,成蟲密度增大,環境阻力增大,成蟲增長速率下降。
3.實驗人員以一定量酵母菌為飼料,在固定容器內飼養果蠅,定時記錄果蠅數量,繪制果蠅數量的變化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t1時果蠅數量增長速率小于t2時,是因為食物短缺
B.果蠅種群種內斗爭最劇烈是t3~t4階段
C.若增加酵母菌的供應量,果蠅的K值一定會上升
D.t4以后果蠅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解析:B t1時果蠅數量較少,增長速率較小,而非食物短缺,A錯誤;t3~t4階段果蠅種群數量維持在K值左右,種內斗爭最為激烈,B正確;影響K值大小的除了食物,還有生存空間等,C錯誤;t4后種群數量開始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錯誤。
4.如圖是根據實驗室中人工飼養黑腹果蠅的數據統計繪制而成的曲線圖。人工飼養是在一定大小的培養瓶中、喂以一定量的食物的條件下進行的。回答下列問題:
(1)在實驗室條件下用草履蟲、酵母菌所做的實驗與上述結果相似,表明種群在資源有限、空間有限的條件下的增長類型,一般都是    。
(2)曲線的縱坐標    (填“能”或“不能”)反映種群密度的大小。這個過程中種群的增長率的變化趨勢是        。
(3)在一定環境中種群增長曲線的漸近線,生態學上稱為環境容納量,其含義是                       
                       。
一個種群的環境容納量    (填“能”或“不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4)該實驗中,當黑腹果蠅種群的數量達到約   時,種內斗爭最為劇烈。當種群數量達到漸近線時,此時種群的出生率最可能是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解析:(1)種群在資源有限,空間有限的條件下,其增長類型一般都是“S”形增長,即達到K值后,會穩定在一定的水平。(2)曲線的縱坐標表示種群的數量,因而能反映種群密度的大小。這個過程中種群的增長率的變化趨勢是先增大后減小。(3)在一定環境中種群增長曲線的漸近線,生態學上稱為環境容納量,其含義是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即這一環境所能養活的種群的最大數量,即K值。一個種群的環境容納量能夠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4)由曲線圖可知,當黑腹果蠅種群的數量達到約346.1時,種內斗爭最為劇烈。當種群數量達到漸近線時,種群數量相對穩定,此時種群的出生率最可能是等于死亡率。
答案:(1)“S”形 (2)能 先增大后減小 (3)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 能 (4)346.1 等于
1.下列關于環境容納量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種群數量在K/2時增長最快
B.同一環境下各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是相同的
C.環境容納量會隨著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D.環境容納量是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種群最大數量
解析:B “S”形增長中,種群先呈加速增長,再呈減速增長,種群數量在K/2時增長最快,A正確;不同種群,需求資源、空間等不同,因此環境容納量不同,B錯誤;環境容納量會隨著環境、資源情況的改變而發生改變,C正確;環境容納量是種群在某一環境條件下長時間維持的最大數量,D正確。
2.大約在1800年,綿羊被引入到塔斯馬尼亞島,綿羊種群呈“S”形曲線增長,直到1860年才穩定在170萬頭左右。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綿羊種群數量的變化與環境條件有關,而與出生率、死亡率變動無關
B.綿羊種群在達到環境容納量之前,每單位時間內種群增長的倍數不變
C.若綿羊種群密度增大,相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度減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變而種類發生改變,綿羊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可能發生變化
解析:D 綿羊種群數量除與環境條件有關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會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種群數量減少,A錯誤;綿羊種群呈“S”形曲線增長,種群在達到環境容納量之前,每單位時間內種群增長趨勢為先增加后減少,B錯誤;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度會隨著綿羊種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錯誤;若草的生物量不變而種類發生改變,則綿羊的食物來源可能會受影響,故綿羊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可能發生變化,D正確。
3.如圖表示某經濟動物種群密度Nt與Nt+1/Nt的關系圖,不考慮遷入和遷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c點種群增長率最大
B.b和e都為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
C.種群密度為a時,該種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種群密度為d時,該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
解析:B 種群密度為c時,Nt+1與Nt的比值最大,說明該種群的自然增長率最大,A正確;b和e點,Nt+1與Nt的比值=1,但是b點之后,Nt+1與Nt的比值>1說明種群數量在增加,故b點不是環境容納量;e點之后,Nt+1與Nt的比值<1說明種群數量在減少,不能維持穩定,e點也不是環境容納量,B錯誤;種群密度為a時,Nt+1與Nt的比值<1說明種群數量在減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正確;種群密度為d時,Nt+1與Nt的比值>1說明種群數量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該種群的年齡結構最可能為增長型,D正確。
4.科研小組對某生態系統中三個動物種群的λ值(出生率/死亡率)進行了調查,結果如圖所示,其中一種動物為入侵種,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從2016年開始種群A的數量不斷上升,在2018年初達到K值
B.2018年時種群B的出生率比2017年時種群B的出生率更高
C.2013~2017年,種群B的數量始終低于種群A和種群C的數量
D.種群C最可能為外來入侵物種,該生物對當地環境有較好的適應性
解析:D 2016~2018年間,種群A的λ<1,種群數量繼續下降,A錯誤;由于各自的死亡率大小不知,所以不能說明2018年時種群B的出生率比2017年時種群B的出生率更高,B錯誤;2013~2017年,種群B和種群A的λ<1,種群數量都下降,而種群C的λ>1,種群數量增加,由于初始的種群數量不知,所以不能說明種群B的數量始終低于種群A和種群C的數量,C錯誤;從圖中看出2017年之前,種群C的量不斷增加,而種群A和種群B的數量不斷降低,有可能種群C是外來入侵物種,該生物對當地環境具有較好的適應性,D正確。
5.(2023·衢州調研)為探究pH對草履蟲種群數量增長的影響,科研人員用不同pH的稻草培養液培養草履蟲,培養的起始密度為5個·mL-1,培養時間為2天,結果如下表。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pH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種群密度/ (個·mL-1) 0 0 153 160 168 172 133 125
A.每組培養液中草履蟲數量都呈“S”形增長
B.增加培養液的量,可改變草履蟲種群的K值
C.需保證每組的溫度、培養液體積等條件相同且適宜
D.草履蟲對堿的耐受性較強,適宜生活在弱堿性的環境中
解析:A 根據表格數據分析,pH為3.0和4.0的組種群密度為0,沒有呈現“S”形增長,A錯誤;K值和環境條件有關,增加培養液的量,可改變草履蟲種群的K值,B正確;本實驗的自變量是pH,溫度、培養液體積等是無關變量,無關變量要保持相同且適宜,C正確;據表分析可知草履蟲對堿的耐受性較強,適宜生活在弱堿性的環境中,D正確。
6.如圖是果蠅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種群增長的曲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K=346,表示該果蠅種群的環境容納量
B.0至36 d,果蠅的個體數量呈直線增長
C.36 d后,果蠅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改變飼養條件,該果蠅種群的K值不變
解析:A 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為K值,所以346為該果蠅種群的環境容納量,A正確;由圖可知0至36 d,果蠅的個體數量呈“S”形增長,B錯誤;36 d后,果蠅種群的數量達到K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錯誤;種群的K值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環境改善,K值會變大,D錯誤。
7.如圖曲線1、2、3表示某酵母菌種群在不同溫度下的3條增長曲線,以下分析中,錯誤的是(  )
A.在資源無限、空間無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約的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呈指數增長
B.若曲線1為指數增長曲線,則曲線2、3不是指數增長曲線
C.指數增長的種群不存在環境容納量
D.指數增長的種群,起始增長很慢
解析:B 在環境條件無限的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增長率不變,種群數量持續增加,呈現“J”形增長曲線,A正確;曲線1、2、3都為指數增長曲線,B錯誤;指數增長的種群能無限繁殖,不存在環境容納量,C正確;指數增長的種群曲線,起始平緩,增長很慢,D正確。
8.某科研人員連續五年調查了黃猩猩果蠅種群出生率與死亡率比值(遷入率與遷出率均為0),其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夠直接決定黃猩猩果蠅種群密度變化
B.第2年到第3年,黃猩猩果蠅種群密度降低
C.第1年到第5年,黃猩猩果蠅種群密度先增大后減小
D.第4年黃猩猩果蠅種群密度可能大于第1年
解析:B 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夠直接決定黃猩猩果蠅種群密度變化,A正確;第2年到第3年,出生率與死亡率的比值仍大于1,種群密度增大,B錯誤;第1年到第3年,出生率與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第4年到第5年,出生率與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說明黃猩猩種群密度先增大后減小,C正確;第1年到第3年,種群密度增大,第3年到第4年種群密度略微減小,故第4年種群密度可能仍大于第1年,D正確。
9.建立數學模型是生態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圖坐標系中的曲線可表示生態學中相關研究對象的變化規律,以下描述最準確的是(  )
A.1和2可分別表示某增長型種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隨種群數量的變化
B.若X和Y分別表示年齡和數量,則2表示的年齡結構為穩定型
C.2可以表示“S”形增長的種群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的增長曲線
D.1和2可分別表示某增長型種群的遷出率和遷入率隨種群數量的變化
解析:C 1和2前半部分可分別表示某增長型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隨種群數量的變化,A錯誤;若X和Y分別表示年齡和數量,則2表示的年齡結構(老年個體遠多于幼年個體)為衰退型,B錯誤;“S”形增長曲線中,開始時種群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因此2可表示種群數量的“S”形增長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的曲線,C正確;遷入率大于遷出率,種群數量增加,1和2前半部分可分別表示某增長型種群的遷入率和遷出率隨種群數量的變化,D錯誤。
10.如圖為某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K1為長期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時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B點時某種因素的改變使環境容納量由K1變為K2。下列導致K1變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
A.該種群的天敵大量遷出
B.該種群遷入了大量同種個體
C.氣候條件發生了改變
D.該種群的食物來源增多
解析:B 由圖可知K值的升高(K1變為K2)是因為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如該種群的天敵大量遷出,A不符合題意;如果遷入了大量同種個體,則種內斗爭會加劇,數量會維持在K1值,甚至有所降低,B符合題意;若氣候條件發生了改變,有可能更適合該種群的生存,C不符合題意;該種群的食物來源增多,則該種群環境容納量將增大,D不符合題意。
11.圖中甲、乙為同一群落中的兩個種群,曲線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隨時間的變化。
請完成以下問題:
(1)t1和t4時刻乙種群的種群密度    (填“相同”或“不相同”)。
(2)t2時刻甲、乙種群的自然增長率    (填“相同”“不相同”或“不確定”)。
(3)t2和t3時刻乙種群的自然增長率    (填“相同”“不相同”或“不確定”)。
(4)t2→t4甲種群密度        (填“先上升后下降”或“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1)不相同 (2)不確定 (3)不確定 (4)先上升后下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江县| 宕昌县| 黎川县| 开平市| 金堂县| 天峻县| 柞水县| 宁国市| 罗定市| 滨州市| 平武县| 西畴县| 中卫市| 阳谷县| 怀集县| 抚州市| 建湖县| 白朗县| 新沂市| 宜川县| 黄冈市| 长治县| 隆安县| 酒泉市| 扎鲁特旗| 乌拉特后旗| 天全县| 石家庄市| 德保县| 正蓝旗| 乌拉特前旗| 赤水市| 同德县| 广西| 南投市| 南华县| 昆山市| 台山市| 甘德县| 绥芬河市|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