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形的魅力》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形的魅力》是人教版五年級美術下冊第一課,屬于造型·表現與設計·應用領域。教材的要求是了解形的概念及分類,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采用畫或剪等不同形式,將幾何形和不規則形組合成各種畫面,讓學生感受各種形的組合呈現出來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本課是一節集欣賞性、操作性于一體的美術課。根據教材要求,用一個課時教學。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形狀是構成美術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狀的概念和形式,并學會應用各種形狀來組成藝術畫面。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活動,學生初步在學習中體會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嘗試自己動手,運用構成原理創造各種畫面。并從中體會到樂趣。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情操。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認識形狀的概念和形式。教學難點:學會運用各種造型組成畫面。四、教具、學具準備教具準備:多媒體資料、范畫、微課等。學具準備:色卡紙、手工彩紙、剪刀、膠水等五、教學過程1.課前交流師:上節課,老師布置讓同學們課下盡可能多地剪出不同的形狀,大家都完成了嗎!師:太好了!老師最欣賞課前準備充分的學生了,現在請大家把放到桌子上,待會兒我們要用到。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形”。【板書:形】2.趣味導入老師拿出圓形,快速剪出一個蘋果來,給同學們看并做出咬的動作,然后再剪掉一個缺口,當作葉子,粘貼于黑板上。師:同學們,你們認識這個標識嗎?在哪見過它?小結:原來,形狀可以這么有趣,同學們是否已經感受到了形的神奇了呢!下面,我們就來進一步探索“形”的奧秘,感受“形”在美術作品中的魅力。【板書:的魅力】3.探索新知①老師在課前也剪了一些形狀,有規則的,有不規則的……在這些形狀里有你認識的圖形嗎?誰來說說?形一般是指平面的形狀。它可分為“幾何形”和“不規則形”。幾何形是指輪廓線呈現規則的形狀,如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橢圓形等。不規則形是指輪廓線呈現自由形式的形狀,如我們徒手隨意表現的各種形狀。A:直線形:幾何直線形——安定有秩序自由直線形——不安定、有動感B:曲線形:幾何曲線形——自由、整齊有序自由曲線形——優美、自由②討論:你能否給自己剪的這些形分個類呢?如果想用這些形創作出一副作品,首先得構思,得要有一個想表現主題,然后再拼擺這些形狀。③下面讓我們來欣賞幾幅大師們的美術作品。作品一:《構圖》康定斯基(俄羅斯)這是一幅抽象作品,你能看出來這幅作品里都有哪些形嗎?作品二:《美國芭蕾舞劇招貼畫》p.阿洛爾蒂(美國)這是由什么形組合而成的畫面!主體圖案由是自由曲線形組合而成的。紅與黃組合成的圖形,讓我們聯想一個芭蕾舞演員的腿,圖案形象、簡單,一目了然,突出了宣傳畫的主題。形狀傾斜放置,具有很強的舞蹈動感。圖形的外部形狀由幾何直線與自由曲線相互結合,給人以靜中有動的韻味感。作品三:米羅的《被飛鳥圍著的女人》米羅(法國)作品所反映出來的空想世界非常生動,能展現出具有熱情奔放的活力,其藝術具有幻想的幽默。④ 教師示范A:了解了這么多的形,老師也想用形來創作一副作品,同學們想不想看?B:請同學們猜猜這幅作品,老師想表達的主題是什么?誰來給這幅作品起個名稱?是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大海蘊含著豐富的資源,我們一定要保護環境,保護大海,珍惜水資源,上周我校德育處啟動了“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園”的環保節能活動,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要積極參與,都能擁有一張屬于自己的“環保節能”儲蓄銀行卡。六、創作要求運用形的聯想,完成一幅作品創作。可抽象,也可具象,注意構圖完整性,疏密關系和前后遮擋關系,注意色彩搭配。畫面要飽滿。最后不要忘了給自己的作品起個名稱!七、學生作品欣賞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幾幅用形創作的美術作品。再次感受形在美術作品中的魅力。同學們在欣賞的過程中趕緊開始你的創作吧!八、巡視輔導1.提醒同桌可以合作完成。2.用剪刀時要小心,別傷到手。3.注意衛生,別把碎紙屑扔到了地上,要統一放到桌上,下課時好清理。九、作品評析1.同桌互相看看對方的作品,都是用什么形來制作的!用了什么方法!喜歡同桌的作品嗎!2.學生展示并評述自己的作品。下面來找一位同學來說說他的作品。你主要用了什么形狀?所表達的是什么內容?取了個什么的題目?3.同學們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幅作品?為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議?4.評出最佳創意獎、設計獎、色彩獎、構圖獎、合作獎。十、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十一、拓展階段今天,我們共同感受了形的魅力,其實,圖形的變化是豐富多彩的,它充實著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生機和變化。【比如:匹克、奧迪、奔馳等的商標、建筑物的外形、男女的服裝等等,無不體現著形的魅力。】法國雕塑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就讓我們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做個有心人,用自己敏銳的眼睛多多觀察,體驗生活之美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