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梅嶺三章素養目標1.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及其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2.學習這三首詩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技巧,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3.學習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勝利的堅定樂觀信念,培養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重點:1.學習這三首詩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技巧。2.體會詩人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激發自己的愛國熱情。情境預設“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這首家喻戶曉的《青松》,其作者正是陳毅同志。由此可以看出他作為一名軍人,一位在國家危難時期的革命領導者,擁有著如青松一般堅毅的品格和堅定的信念。相比于《青松》,《梅嶺三章》創作于更加危難的時刻。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元帥詩人”——陳毅。·導學建議·組織學生課前預習,課上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陳毅的資料,然后教師激情導入,盡快讓學生融入詩歌的情境之中。【預習導學】 【走近作者】陳毅,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陳毅同志酷愛文學,一生創作了大量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革命詩詞,作品被編入《陳毅詩詞選集》《陳毅詩稿》,被尊為“元帥詩人”。郭沫若曾贈陳毅詩曰:“一柱天南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 背景介紹: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紅軍開始長征,陳毅因身負重傷,留在江西擔任軍事指揮。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隊在敵人的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游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一時期,是他們在革命斗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著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服里。今天,我們學習的《梅嶺三章》便是陳毅同志當時寫的三首“絕命詩”。1.圈畫出詩歌中的重點詞語并解釋。舊部:旌旗:血雨腥風:取義成仁:2.用“/”給下面詩句劃分朗讀節奏,用“·”標出重音。今 日意如 何 創 業艱 難百戰 多。此 去招舊 部,旌 旗斬閻 羅。·導學建議·教師可以安排以下環節進行朗讀訓練:1.學生自由讀,同時標出朗讀節奏和重音;2.指名讀,教師評價,點出詩歌朗誦的基本要求;3.教師范讀(配樂),學生體會詩中的感情;4.在小組內試讀、點評,教師巡回指導,并參與點評;5.小組代表朗讀,競賽;6.由學生評選出朗讀最佳者;7.在教師的指導下分男女生朗讀。【答案】1.過去的部下。 這里指為革命犧牲的同志。旗幟的總稱。這里借指軍士。風里帶有腥氣,血濺得像下雨一樣,形容殘酷屠殺的景象。為了成全仁義,不惜犧牲生命。這里指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勇于犧牲。2./今 日/意/如 何 創 業/艱 難/百戰 多。此 去//招/舊 部,旌 旗//斬/閻 羅。【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譯詩歌,悟情感。朗誦并口譯小序和詩歌,分析小序在這組詩中所起到的作用,概括三首詩的主要內容,領悟情感。·學習小助手·小序一般會交代寫作的時間、地點、經過、緣由等,抓住“留衣底”“旋圍解”等關鍵語句,是分析小序作用的途徑之一。領悟詩歌情感,要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寫作背景的基礎上進行。·導學建議·①對小序,可以指定學生朗讀小序,也可以讓學生自由朗讀小序。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先結合詩的背景資料理解小序的內容,然后借助工具書解釋重點詞語(“伏”“得”“旋”)并口譯小序。分析小序的作用時,讓學生明確:小序一般交代寫作的時間、地點、緣由、背景。②對詩歌,可以讓學生在充分朗誦的基礎上分組討論,可以用填表的方式進行,各小組間相互補充、完善。【答案】示例:小序口譯: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在樹叢密草當中藏匿了二十多天(伏,潛伏、藏匿)。考慮到不能夠脫險(得,能夠;脫,脫險),作成三首詩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敵人的包圍解除了(旋,不久)。小序作用:交代寫作的時間、地點、事件的原因和結果,以及當時的環境、背景等。這三首“絕命詩”表現了詩人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精神。三章詩歌口譯略。第一章內容及情感:回首征程,表現了詩人對革命事業至死不渝的堅貞氣節。第二章內容及情感:勉勵戰友奮勇殺敵,期待捷報頻傳,表達了詩人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第三章內容及情感:展望未來,表現了詩人樂觀堅強的革命信念和甘愿為之犧牲的革命精神。任務驅動二品詩歌,感精神。·導學建議·請根據學情安排,若學生對詩歌感知度較好,兩個環節均可展開;否則就完成第一環節。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它用具有節奏性和韻律性的語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現實,并抒發自己的情感。1.針對三首詩,我們試著從三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賞讀。第一首詩,我們從意象的角度來體味情感;第二首詩,我們從歷史典故的角度來體味情感;第三首詩,我們從修辭的角度進行賞析。(1)觀意象,品第一章。意象,含情蓄意,是詩人思想感情顯現的載體。 請你找出第一章詩中的意象,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2)析典故,品第二章。背誦第二章,品析第二章中運用的典故,感受詩人在回首征程時堅持革命到底的凜然正氣。·導學建議·把朗讀背誦與內容理解結合起來,還要注意根據詩人的思想感情來調整朗誦的節奏、語氣和語調。(3)賞修辭,品第三章。請從第三章詩歌中找出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并賞析其表達效果。2.綜合分析三首詩的寫法特點。·學習小助手·三首詩都具有反映現實的高度集中性和概括性;具有豐富的想象和強烈的情感;語言準確、精練、生動、形象,具有鮮明的節奏與和諧的韻律。可從用詞的準確、形象及修辭手法的運用等方面分析。【答案】1.(1)“泉臺”: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陰間。這里體現了詩人視死如歸的氣概。“旌旗”:旗幟的總稱。這里借指軍士。這里使用借代,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形象地表現出盛大的氣勢。“閻羅”:閻羅王,也稱“閻王”,本是民間傳說中掌管陰間的神,這里是影射殘暴的敵人。這里表現了詩人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決心。(2)“此頭須向國門懸”運用《史記》伍子胥“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的典故。詩人是反其道而用之。他說:“我雖然犧牲了生命,但要頭懸城門,親眼看到敵人的滅亡和革命的勝利。”引用“懸目東門”的典故,表達的是詩人心系革命、視死如歸的英雄氣節,表達了詩人即使身死也要親眼看著同志們取得戰斗的勝利、敵人最終失敗的愿望。(3)借喻:“血雨腥風”意思是夾著腥味的風,濺得像下雨一樣的血,此處借喻戰爭,這樣寫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人民的血腥鎮壓。“自由花”借喻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美好理想,表達了詩人堅信革命一定能取得勝利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引用:“取義成仁”引用古語“舍生而取義”“殺身以成仁”,指詩人為真理、為共產主義事業英勇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詩人通過借喻和引用,讓我們直面戰火紛飛的現實,更讓我們從中讀出其身為軍人不服輸的毅力、對勝利的期盼,這才是屬于英雄的精神。2.①用詞準確、形象。如“此去泉臺招舊部”,用“招”字,旗幟鮮明,有聲勢,有感召力。若用“收”字,則有動作而無聲勢,比較平淡;用“率”字,沒有召集過程,顯得突然;用“集”字,意與“招”字略同,但“集”字舊屬仄聲,不合七律格律,也不如“招”字響亮。“旌旗十萬斬閻羅”,用“斬”字,力度強,速度快,果斷干脆,有居高臨下的氣勢,聲調也猛烈高亢。若用“殺”字,則褒貶不分;用“伐”字,則用力太過;用“打”字,又與詩意不合。“捷報飛來當紙錢”,用“飛”字,輕快,歡欣,聯翩而至,富有生命力和感彩。若用“飄”字,太緩慢,令人不耐煩;用“傳”字,則無形象感;用“交”字,則破壞了詩的意境。②借助想象和幻想。如“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兩句借助民間傳說,反映現實,抒寫情懷,表達理想,并未排斥虛幻境地和怪異現象。“去泉臺”“招舊部”“斬閻羅”,比直接說“一定要革命到底”好。好處在于:直觀性,它將抽象的觀念化作具體的形象,使人感到鮮明生動,印象深刻;含蓄性,閻羅是人人知曉、人人憎惡的陰間暴君,拿來影射現世的反動勢力恰到好處,耐人尋味;深刻性,通過革命將士英魂共斬閻羅的奇思妙想,表現“鞠躬盡瘁,死而不已”的精神——具有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層的詩意,這是直敘其事和空講道理所達不到的效果。任務驅動三比內容,析聯系。比較三首詩的內容,分析其內在聯系。·學習小助手·第一首詩起于現在的時間;第二首詩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戰爭;第三首詩起于革命的未來。三首詩之間構成了回環遞進的關系,氣勢酣暢、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壯烈情懷。【答案】第一首:寫自己。回首征程,將犧牲視作移師新戰區,豪情滿懷;表現了詩人視死如歸的氣概和誓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首:給同志。勉勵戰友,勉勵后死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告慰死者;表現了詩人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以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第三首:望未來。展望未來,表現了詩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甘為信仰犧牲的革命精神。這三首詩形式上獨立成篇,內容上卻緊密呼應,相互關聯,構成一個整體。三首詩分別自從過去、現在、未來著筆,各有側重,分別寓意必戰、必勝、必成,全面展現了詩人英勇無畏的戰斗意志和革命必勝的信念。備選問題在游學途中,你們來到陳毅元帥當年戰斗過的梅山,現今這里已經被開發成為旅游景點,請你結合陳毅元帥這段紅色歲月,設計一段導游詞,向同學們介紹梅山。【答案】略。·導學建議·作為旅游微觀系統的一個方面,導游詞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景區的名片。導游詞內容很寬泛,可以涉及文化、歷史、自然科學等各個方面,但一定要涉及“這段紅色歲月”。寫導游詞要結合景區實際,仔細斟酌導游詞的用語、內容、表達方式,努力使導游詞貼切、生動、真實、有吸引力,真正為景區錦上添花。思維導圖再讀課文,梳理內容。【答案】勉勵戰友 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