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9.棗兒素養目標1.理清故事情節,了解老人和男孩各自的性格特點,把握文章主旨。2.把握劇中“棗兒”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手法的運用。3.理解劇中人物的情感,弘揚親情和鄉情。◎重點:理解“棗兒”的象征意義,把握劇本的主旨。情境預設(教師播放幻燈片,呈現劇本開頭童謠描述的情景,播放童謠,營造氣氛,然后引入課文)聽著朗朗的童謠,我們仿佛回到了童年。在那高大的棗樹下,爹娘打下顆顆棗兒,娃娃仰著笑臉,吃著棗兒,甜在口中,香在心頭。雖然爹娘沒有吃,但這樂融融的情景比棗兒的味道更香甜!然而,假如娃娃想吃棗,爹娘常常沒回家,或者爹娘打下顆顆棗兒,娃娃常年沒回家,即使吃到了棗兒又會是什么味道呢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棗兒,看它到底是苦澀還是香甜 【預習導學】 【走近作者】孫鴻,江蘇靖江人,戲劇小品作家。她創作的《棗兒》發表于《劇本》1999年第1期,獲1999年中國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獎一等獎,并囊括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演員獎。1.把下列句子中畫線部分換成恰當的成語。(1)這棗兒吃起來特別有滋味。( )(2)聽說爸爸回來了,男孩出乎意料,十分高興。( )2.根據課文內容,完成填空。《棗兒》是新時期戲劇百花園中一朵盛開的小花。全劇運用 手法,圍繞“ ”展開情節,描寫了老人和男孩之間一段親切的對話,表現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摯親情。 【答案】1.(1)津津有味(2)喜出望外2.象征 棗兒【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品讀劇本,分析人物。分析劇本中的老人、男孩、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的特征。·導學建議·教師要讓學生明確:與小說不同,戲劇主要通過人物對話來推動情節發展,展現戲劇沖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戲劇主題。分析戲劇中的人物形象時,我們可以通過人物對話并聯系相關情節進行分析。戲劇中人物的言行串聯著故事情節,通過分析人物對話及相關的情節,能夠幫助我們直觀地鑒賞人物形象。【答案】劇中的老人是老一輩的農民形象:他一生勞作,不離鄉土,如今年邁,兒子離鄉外出,他繼續留守家園。老人又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老一代的長者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關愛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愛尚年幼的新一代;作為過來人,他思想傳統,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劇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懂事,在他身上處處體現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他的父親在城里又有了一個家,他愛吃巧克力并盼望父親帶巧克力回來,則顯示了男孩成長環境的鮮明時代特征。劇中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生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在外面的世界闖蕩;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在城里定居,拋棄了舊家而另有了新家。他們都是受現代思潮影響的代表人物。任務驅動二精讀劇本,品味臺詞。本文語言精妙,富含意蘊。請品味下列臺詞的深刻意蘊。①甜是甜,不中看,誰要啊。②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③迷路了吧 (見老人沉默,自語)不會的。這棵樹好大好大,老遠就瞧見了,棗兒叔叔哪兒會看不見 (見老人不語)爺爺,你怎么了 ④爹回來會帶巧克力,巧克力你吃過嗎 可好吃了!⑤你有了巧克力,就不會來了。⑥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答案】①甜棗無人要,喻指兒子不能回來吃;熟棗不中看,喻指老人認為自己已年老,被兒子遺忘,兒子不能回來看望父親。話語中流露出一種深深的失落感。②老人的話不僅指吃棗,也泛指一般的生活哲理,其中隱含對既往歲月、對傳統生活、對精神家園的深厚感情。③作者借男孩口中的“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現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④⑤“巧克力”具有與“棗兒”相對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涵,“巧克力”是現代生活的象征,“棗兒”是傳統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們,往往迷戀外面的世界,忘記了回家的路,但他們最終會回來的,喧囂之后是平靜,躁動之后是安寧,走出去的人們終將回歸精神的家園。⑥道德、倫理、親情是每個人必須有的,但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不可阻擋地席卷著一切,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人們接受了新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而遺忘了傳統觀念,但只要不放棄對親人的盼望,走出去的人“早晚會回來的”。這里的“喊”象征著對親情、對傳統的呼喚。任務驅動三研讀劇本,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和作用,理解主旨。1.劇本運用了象征手法,“棗兒”象征著什么 ·導學建議·理解“棗兒”的象征意義,是理解劇本內容和主旨的關鍵。要結合時代背景和具體的情境思考。“棗兒”既指棗樹的果兒,也是老人、男孩心中的情結。2.如何理解作品的主旨 結合劇本內容,查閱寫作背景各抒己見。·媒體使用·多媒體出示寫作背景。本文發表于1999年,當時的農村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的浪潮將許多農村青年帶離故土去往城市謀求發展,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園。走進城市的人們,或因為繁忙,或因為迷失,在他們的心中,故鄉被遺忘了,甚至一部分的親情也被忽略、遺棄了,這使留守的親人倍感痛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不可阻擋地席卷著一切與之不相適應的思想和觀念,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導學建議·對于劇本的主旨,可以引導學生多元解讀,但必須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答案】1.①“棗兒”象征著親情。老人思念兒子,男孩想念父親,“棗兒”凝聚著老人與男孩的情感困惑。②“棗兒”象征著故鄉。老人喜歡懷舊,對“棗兒”的執著表現了老人對故土的摯愛。③“棗兒”象征著傳統生活、精神家園。“棗兒”代表親情、故鄉,更代表一種文化傳統、一種生活方式,它所牽涉的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系,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2.①劇本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了老一輩的深厚鄉情。②劇本反映了當時社會家庭關系的變化,呼喚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③劇本反映了現代化進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與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現狀。④劇本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⑤劇本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備選問題如果老人的兒子讀到了《棗兒》這個劇本或者看了《棗兒》的演出,他可能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 請以第一人稱表述。【答案】示例:爸爸,孩兒不孝啊。我總是借口工作忙,生活壓力大,顧不得回家看看。其實是我貪圖城市生活的舒適,我忘掉了爸爸對我的牽掛與愛,而當年的情景,爸爸一直都記得。爸爸一個人在家里,該有多么寂寞!我不能讓您思兒不見兒,我一定要回家陪陪您……對,現在就去車站。思維導圖再讀課文,完成填空。棗 兒背景:棗樹下童謠聲聲訴親情人物棗兒:象征 【答案】好奇、懂事 親情、故鄉、精神家園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