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唐雎不辱使命素養目標1.通過多種形式了解本文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把握主要故事情節。2.體會人物對話的特點,理解人物語言形象化、個性化的特點,掌握本文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刻畫人物的方法。3.感受唐雎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重點:學習本文運用對話刻畫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精神。情境預設中國歷史上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說法。戰國最后十幾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消滅了各諸侯國。公元前230年滅韓國,前225年滅魏國。安陵是魏國的附屬小國,在它的宗主國魏國被消滅之后,一度保持著獨立的地位。這一次,秦國就想用慣用伎倆輕取安陵。出小餌以釣大魚,是秦君的故技。秦惠文王曾派張儀入楚,許諾給楚六百里地,條件是讓楚與齊斷交,結果楚懷王上了當。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與趙惠文王交換和氏璧,結果騙局被藺相如識破。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技重施。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懷王的覆轍,還是學藺相如,與虎狼之秦做針鋒相對的斗爭呢 讓我們一起走進《唐雎不辱使命》。【預習導學】 【走近作品】《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代的國別體史書,是西漢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共33篇,分國編次。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歷史事件,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它以獨特的語言風格、雄辯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標志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后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①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谔刂^誰B.①故不錯意也 ②故君子有不戰C.①安陵君其許寡人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D.①豈直五百里哉 ②爭高直指2.下列句子中表達反問語氣的一項是( )A.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B.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C.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D.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答案】1.B 2.C【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讀講故事。·導學建議·讀講故事,就是感受課文內容,可以創造性閱讀,激發閱讀興趣。要讀出文章的層次,像講故事一樣波瀾起伏,扣人心弦;要讀出人物鮮明的個性,像講故事一樣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提示】在讀講故事之前注意把握以下內容:①起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愿終守之;秦王不說;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②經過:故不錯意也——非若是也輕寡人與——雖千里不敢易③高潮:天子之怒——布衣之怒/士之怒④結局:秦王長跪而謝之任務驅動二品評人物。1.從每段人物的對話中找出最能表現人物形象的關鍵詞句,并進行評析。·學習小助手·課文可以分為兩大組對話:第1段是秦王與安陵君的對話,第2~4段是秦王與唐雎的對話。2.文章除了運用對話刻畫人物,還運用對比、襯托手法來刻畫人物,試結合文意加以分析。【答案】1.第1段:①秦王“其許寡人”的“其”,在這里起加重語氣的作用,表現秦王盛氣凌人、輕慢專橫的樣子;②安陵君“愿終守之”的“守”,表現安陵君忠于先王的遺業、維護主權的意愿;③表明安陵國雖無擴張之意,但有御敵之心,也表現了安陵國君不畏強暴、堅守國土的精神。第2、3段:①“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秦王一見面便嚴厲質問,有居高臨下之意。②“且秦滅韓亡魏”,秦王意在炫耀軍事實力,企圖擊垮唐雎的意志,可見秦王的不可一世。③“以君為長者”,秦王陰險狡詐,兜售騙局,在玩“軟”的一套。④“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秦王咄咄逼人,表現出其奸詐、驕橫的特點。⑤“否,非若是也”,唐雎先緩和語氣,表現出唐雎的智慧。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從容說明不肯易地的原因,強調并非故意違背秦王的意愿。⑦“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唐雎一把揭穿秦王的騙局,在委婉中帶著強硬,在反詰與蔑視中含有嘲諷,表達了自己堅定的立場。第4段:“色撓,長跪而謝之”,寫出了秦王的色厲內荏、外強中干,側面表現了唐雎智勇超群的大無畏精神。2.示例:鮮明的對比手法。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對立的,他倆之間的唇槍舌劍為作者充分運用對比手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一個是色厲內荏、外強中干的紙老虎,一個是臨危不懼、機智勇敢的伏虎英雄;一個前倨后恭,一個先恭后倨。一倨一恭,形成對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這一人物的復雜性格——既是兇惡的,又是虛偽的;同時也襯托出唐雎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一課一法四法精準分析人物形象1.根據人物外貌、語言、行動、心理、細節描寫等分析人物形象。2.根據人物語言、行動、神態變化等揣摩人物心理。3.結合全文來分析局部語言等。4.多用比較法來分析人物性格。人物性格不同,言行舉止便不同。分析時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是另一種言行舉止應該是什么樣的性格 在比較中更顯人物特性。3.分角色演讀課文。①演出形式:演讀,分兩組進行,每組各找兩位同學分別飾演唐雎和秦王。②演讀范圍:課文的第2~4段。③演讀地點:講臺。④演讀要求:飾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演讀出人物的精、氣、神。任務驅動三明晰技巧。在這場強國與弱國之間的外交斗爭中,唐雎憑借出色的外交技巧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外交技巧中說話技巧是重要一環,唐雎的說話技巧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案】一是“巧”在言辭委婉、言之有“節”上。唐雎先用屈從的口吻說:“否,非若是也?!边@一回答,既緩和了秦王以強凌弱的氣勢,使會談能夠繼續下去。然后從容地說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違背秦王的意愿。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節”。二是“巧”在針鋒相對、言之有“據”上。面對秦王“天子之怒”的威嚇,唐雎正氣凜然,列舉三位布衣刺客的經典例子,警告秦王必須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自尋死地,否則“與臣而將四矣”。這是暗示他將效法三人,刺殺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危急處境。三是“巧”在以行證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戰,不輔以武攻,秦王絕不會輕易折服。以行證言,就能使“言”更富有懾敵的威力。唐雎輔以“挺劍而起”這一義無反顧的行動,來證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實在性和尖銳性,這就從根本上徹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思維導圖根據文章的寫作思路,從唐雎的視角,分別用一個四字詞語或短語概述此次使秦之行。唐雎不辱使命【答案】臨危出使 沉著應對(或“抵制騙局”) 針鋒相對(或“反擊護國”)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