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平均半徑(6371)千米,最大周長(4萬多)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是一個赤道略鼓兩極稍扁、不規則、不透明的球體,緯線表示(東西)方向,而且是個封閉的圓圈,北緯用(N)來表示,南緯用(S)表示緯度最大(90)度。經線表示(南北)方向長度相等的半圓,東經用(E)表示,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經過的地面標志是(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寫出各點經緯度:A(60°W,60°N)、B(40°W,40°N)、C(0°,20°N)、D(60°E,N20°N)、E(20°E,0°)、F(60°E,60°S)、G (40°E,60°S) ;a(120°E,80°N)、b(140°E,60°N)、c(180°,40°N)、d(160°E,20°N)、e(160°W,0°)、f(140°W,40°S)、g(120°W,80°S)地球公轉A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節氣(夏至),晝夜長短狀況(晝長夜短),地球公轉B太陽直射(赤道),節氣(秋分),晝夜長短狀況(晝夜等長),地球公轉C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節氣(冬至),晝夜長短狀況(晝短夜長)地球公轉D太陽直射(赤道),節氣(春分),晝夜長短狀況(晝夜等長)太陽直射范圍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有(兩)次直射,屬于(熱)帶地球公轉圍繞(太陽),一周是時間(一年),產生現象(晝夜交替和時差)地球自轉圍繞(地軸)一周是時間(一天),產生現象(四季變化和地球五帶)海拔高度單位:米寫出山體不同部位名稱:A(山脊)、B(盆地)、C(陡崖)、D(山峰)、E(鞍部)、F(山谷)、G(200米)海拔、H(300米)海拔,HG相對高度是(100米),該圖等高距是(50米),山峰最高點大約是(450米)。容易發育河流的是(山谷),等高線密集(坡陡),等高線稀疏(坡緩),①②處,坡陡是(①)、坡緩是(②)各個板塊名稱A(亞歐板塊)、B(非洲板塊)、C(印度洋板塊)、D(太平洋板塊)、E(美洲板塊)、F(南極洲板塊),目前主要有哪兩大地震帶寫出標號和文字(①環太平洋地震帶)(②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板塊內部結構(穩定),板塊交界處(活躍),板塊之間運動方式主要有(擠壓)、(張裂)七大洲名稱: a(亞洲)、b(非洲)、c(歐洲)、d(北美洲)、e(南美洲)、f(南極洲)、g(大洋洲);四大洋名稱: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印度洋)④(北冰洋);各大洲分界線:A(白令海峽)、B(蘇伊士運河)、C(丹麥海峽)、D(德雷克海峽)、E(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F(巴拿馬運河)、G (地中海);各條緯線名稱及度數:①(北極圈66.5°N)、②(北回歸線23.5°N)、③(南回歸線23.5°S)、④(南極圈66.5°S))、⑤(南極點90°S);各溫度帶名稱:A(北寒帶)、B(北溫帶)、C(熱帶)、D(南溫帶)、E(南寒帶)七大洲名稱: a(亞洲)、b(非洲)、c(歐洲)、d(北美洲)、e(南美洲)、f(南極洲)、g(大洋洲);四大洋名稱: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印度洋)④(北冰洋);各大洲分界線:A(白令海峽)、B(蘇伊士運河)、C(丹麥海峽)、D(德雷克海峽)、E(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F(巴拿馬運河)、G (地中海);①②經線度數(20°W)、③④緯線度數(160°E)各洲名稱: a(亞洲)、b(非洲)、c(歐洲)、d(北美洲)、e(南美洲)、f(南極洲)、g(大洋洲);各洋名稱: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①緯線名稱及度數(赤道0°)①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②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特點(終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季);③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分為旱、雨兩季);④氣候類型(熱帶沙漠氣候)、特點(終年炎熱干燥);⑤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⑥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⑦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氣候)、特點(全年溫和濕潤);⑧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⑨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少雨,冬季寒冷干燥);⑩氣候類型(寒帶氣候)、特點(終年嚴寒,降水稀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