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望海潮》和《揚州慢》導學稿(教師版)第一課時一、課題:《望海潮》二、課時安排:共1課時三、學習目標·反復誦讀文本,理解詞意。通過鑒賞感受文本的意境。3.感受詞的魅力,培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預習案一、作者及寫作背景1.作者簡介柳永(約987﹣一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者卿,福建崇安人。為人放蕩不羈,但才情卓異。最后,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其詞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代表人物,有《樂章集》。2.寫作背景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從家鄉前往京城開封應試,途經錢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與孫何是布衣之交,此時孫何正好任兩浙轉運使,柳永想拜訪他,但當時官府之家門禁極嚴,柳永一個平民是很難到孫何家去拜訪的,柳永就寫下了這首詞,并使其在青樓廣泛歌唱以使孫知道,第二天孫何就親自前往見面。詞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它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詞牌)而改變,句子長短不一,所以有“長短句”之稱;又有“詩余”“倚聲”“填詞”之謂。詞依字數的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58字以內稱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稱長調。一般分上下闋。從風格看,宋詞大致可分為豪放與婉約兩派。明代張誕說:“婉約者欲其詞調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二、整體感知1、自由朗讀這首詞,思考這首詞上片寫了什么?下片寫了什么?明確:上片: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下片:杭州人民和平寧靜的生活景象探究案1、詩中可以看出杭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明確:生活和平,富足安樂,景色優美,安定和諧,國泰民安,官民同樂等。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杭州風物的驚嘆、贊美與艷羨之情。作者在詞中給我們描繪了哪些圖景?請為這幾幅圖景命名。明確:自然風光圖 都市繁華圖 民生安樂圖3、找出你喜歡的詞句并進行賞析。(進行方法指導:引導學生從意象、煉字、手法、意境等方面進行賞析)示例: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描繪畫面:郁郁蔥蔥的樹木環繞著整個江堤,洶涌的江濤發怒似的奔騰而來,激起如霜如雪的巨浪,壯闊的錢塘江像一道天然的壕溝阻擋著北方敵人的進犯。賞析意象、字詞:該句意象鮮明,“云樹”以云來修飾樹,既表現了樹的濃密又與前文“煙柳”呼應,增添了一份清新朦朧之美。一“繞”字表現了綠樹成行,長堤迤邐的情態。“怒濤”中波濤懷怒意奔涌而來表現其澎湃洶涌之態,一“卷”字,極富形象性和動感,再現了錢塘江白浪滔天、浪花飛濺的景象。分析手法:“霜雪”以比喻的手法表現了波濤的顏色和寒冷。概括意境:“天塹”暗指錢塘江,以“無涯”表現其雄偉壯闊,使詞的意境變得雄渾壯闊。訓練案1、《望海潮》中“ , , ”幾句,寫不論白天與夜晚,勞作或休閑,湖面上都蕩漾著愉悅的歌唱與歡笑,生動描繪出一幅國泰民安的生產生活圖卷。(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2、、柳永認為,應該把杭州的美景畫出來,有朝一日孫何應召進京,足可以在朝廷上向人夸耀自己的政績。有關句子是: ,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3、《望海潮》中“ , , ”幾句寫街巷河橋的美麗,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戶口的繁庶,表現了杭州繁華熱鬧的景象。(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第二課時課題《揚州慢》學習目標1、體味懷古傷今的黍離之悲。2、理解本詞運用的藝術手法。3、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預習案一、作者及寫作背景1、作者姜夔(約1155—1209),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與白石洞天為鄰。早年隨父宦游,居漢陽。后過著游士式的生活,屢試不第,布衣終身。姜夔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頓;以詩詞、音樂及書法與人交往,借此謀取生計。其詞作或感慨時世、抒寫戀情,或寫景詠物、記述交游。琢句精工,韻律諧婉,格調高曠,寄意幽邃,藝術造詣較高。以清冷剛健的詞筆開創了體制高雅的風雅詞派,亦稱格律詞派。著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詩說》《絳帖平》《續書譜》,詞有《白石道人歌曲》。他多才多藝,擅長書法,精通音律,工詩,詞尤為有名,有“詞中之圣”之稱,與辛棄疾、吳文英分鼎南宋詞壇。開創了風雅詞派,即格律派,對于南宋后期詞壇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響。2、寫作背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姜夔自漢陽出游,途經金人兩次蹂躪、慘遭兵燹的揚州,看到昔日繁華的商業都城,已是“市塵盡薺麥,號角吹宵寒”,顯得空蕩凄涼,眼前的景象和愛國的情思,激起他強烈的感情,于是寫下這首千古佳作。3、整體感知1.小序交代了什么內容,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序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寫作原因。交待了詞作的時間(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見所聞揚州景色(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寫作的緣由(感慨今昔),其他詞人的評價(以為有《黍離》之悲也)2.詞人進入揚州城,看到、聽到、想到了怎樣的圖景?明確:見到——薺麥青青、廢池喬木、二十四橋、波心蕩(以動寫靜)、冷月、紅藥 聽到——清角吹寒 (以動寫靜 聯想——重到須驚,難賦深情;橋月仍在、玉人已無;花開依舊、人事全非揚州城已是“空城”(詞眼)探究案1.詞人的想象與現實相比照,產生巨大反差,詞人心中產生了怎樣的感慨?那么造成此種情形的原因是什么?這份昔盛今衰的感慨,詞人是借助何種表現手法抒發的?明確:昔盛今衰\感時傷世 胡馬窺江 虛(昔日繁華的揚州)實(作者眼前所見空城之景)相濟2.“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一句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答案] “廢池喬木”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廢池、喬木本是沒有知覺的東西,詞人將它們人格化,作為15年前那場浩劫的目擊者,戰爭的恐怖、敵人的兇殘,種種景象仍然留在它們心中,連它們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侵略戰爭,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把作者對戰爭的厭惡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訓練案小重山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注釋】蛩(qióng):蟋蟀。1.下列名句中為岳飛所寫的一句是( )A.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B.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C.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D.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2.詞中說的“心事”指 。3.這首詞的主旨句是 。4.有人評岳飛詞說:“一種壯懷能蘊藉(含蓄而不顯露),諸君細讀《小重山》。”請結合這首詞所表達的感情,談談你的理解。【解析】 1.C 2.希望抗金報國 3.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4. 分析:這是一道鑒賞評價題。答題時要注意既要指出“含蓄而不顯露”,又要分析“所表達的感情”。參考答案:此詞(借知音的典故)表現了立功不易、苦無知音的憤怒和沉郁情懷。(2分)實質上與作者通常表現的豪邁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1分)(意思對即可4.《望海潮》和《揚州慢》導學稿(學生版)第一課時一、課題:《望海潮》二、課時安排:共1課時三、學習目標反復誦讀文本,理解詞意。通過鑒賞感受文本的意境。3.感受詞的魅力,培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預習案一、作者及寫作背景1.作者簡介柳永(約987﹣一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者卿,福建崇安人。為人放蕩不羈,但才情卓異。最后,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其詞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代表人物,有《樂章集》。2.寫作背景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從家鄉前往京城開封應試,途經錢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與孫何是布衣之交,此時孫何正好任兩浙轉運使,柳永想拜訪他,但當時官府之家門禁極嚴,柳永一個平民是很難到孫何家去拜訪的,柳永就寫下了這首詞,并使其在青樓廣泛歌唱以使孫知道,第二天孫何就親自前往見面。詞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它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詞牌)而改變,句子長短不一,所以有“長短句”之稱;又有“詩余”“倚聲”“填詞”之謂。詞依字數的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58字以內稱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稱長調。一般分上下闋。從風格看,宋詞大致可分為豪放與婉約兩派。明代張誕說:“婉約者欲其詞調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二、整體感知1、自由朗讀這首詞,思考這首詞上片寫了什么?下片寫了什么?探究案1、詩中可以看出杭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作者在詞中給我們描繪了哪些圖景?請為這幾幅圖景命名。3、找出你喜歡的詞句并進行賞析。(進行方法指導:引導學生從意象、煉字、手法、意境等方面進行賞析)訓練案1、《望海潮》中“ , , ”幾句,寫不論白天與夜晚,勞作或休閑,湖面上都蕩漾著愉悅的歌唱與歡笑,生動描繪出一幅國泰民安的生產生活圖卷。(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2、、柳永認為,應該把杭州的美景畫出來,有朝一日孫何應召進京,足可以在朝廷上向人夸耀自己的政績。有關句子是: ,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3、《望海潮》中“ , , ”幾句寫街巷河橋的美麗,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戶口的繁庶,表現了杭州繁華熱鬧的景象。(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第二課時課題《揚州慢》課時安排:1課時學習目標1、體味懷古傷今的黍離之悲。2、理解本詞運用的藝術手法。3、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預習案一、作者及寫作背景1、作者姜夔(約1155—1209),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與白石洞天為鄰。早年隨父宦游,居漢陽。后過著游士式的生活,屢試不第,布衣終身。姜夔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頓;以詩詞、音樂及書法與人交往,借此謀取生計。其詞作或感慨時世、抒寫戀情,或寫景詠物、記述交游。琢句精工,韻律諧婉,格調高曠,寄意幽邃,藝術造詣較高。以清冷剛健的詞筆開創了體制高雅的風雅詞派,亦稱格律詞派。著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詩說》《絳帖平》《續書譜》,詞有《白石道人歌曲》。他多才多藝,擅長書法,精通音律,工詩,詞尤為有名,有“詞中之圣”之稱,與辛棄疾、吳文英分鼎南宋詞壇。開創了風雅詞派,即格律派,對于南宋后期詞壇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響。2、寫作背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姜夔自漢陽出游,途經金人兩次蹂躪、慘遭兵燹的揚州,看到昔日繁華的商業都城,已是“市塵盡薺麥,號角吹宵寒”,顯得空蕩凄涼,眼前的景象和愛國的情思,激起他強烈的感情,于是寫下這首千古佳作。3、整體感知1.小序交代了什么內容,作者的目的是什么?2.詞人進入揚州城,看到、聽到、想到了怎樣的圖景?探究案1.詞人的想象與現實相比照,產生巨大反差,詞人心中產生了怎樣的感慨?那么造成此種情形的原因是什么?這份昔盛今衰的感慨,詞人是借助何種表現手法抒發的?2.“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一句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訓練案小重山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注釋】蛩(qióng):蟋蟀。1.下列名句中為岳飛所寫的一句是( )A.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B.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C.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D.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2.詞中說的“心事”指 。3.這首詞的主旨句是 。4.有人評岳飛詞說:“一種壯懷能蘊藉(含蓄而不顯露),諸君細讀《小重山》。”請結合這首詞所表達的感情,談談你的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望海潮》《揚州慢》(學生版).docx 《望海潮》《揚州慢》(教師版) .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