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小水珠從哪里來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能歸納出凝結的定義。2.知道生活中凝結現象的實例探究目標1.根據水蒸氣和水之間的轉換現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2.根據生活經驗對小水珠形成的原因作出假設。3.能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并通過分析、歸納、推理等方法得出結論。4.能嘗試用科學的語言、簡單圖示等方式記錄、整理實驗信息。態度目標1.對探究水蒸氣凝結的過程有濃厚的興趣。2.能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設計實驗。3.能綜合考慮他人的意見,形成統一觀點。重點1.認識水蒸氣凝結的現象。2.知道水蒸氣凝結所需的條件。難點1.根據對生活中出現小水珠的環境進行觀察,提出可探究的問題和假設。2.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實驗探究,堅持實驗的客觀性,并能夠通過交流形成集體觀點。教學設計一、情境導入教師出示生活中常見的小水珠凝結現象的圖片師:在生活中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場景 學生列舉在生活中發現的常見類似現象,交流討論。師:這種情況發生的環境有什么特點 生: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中。師:潮濕的環境說明小水珠的形成可能與什么有關 生:小水珠的形成可能與水蒸氣有關。設計意圖:通過簡單的觀察,引導學生感受小水珠凝結的各種現象,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實驗探究水珠從哪里來1.提出假設師: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會變成小水珠呢 盛熱水的保溫杯在熱水變涼后杯蓋上也會有水珠,請大家想一想,盛有冷水的保溫杯的杯蓋上會有同樣的現象嗎 生:盛有冷水的保溫杯的杯蓋上不會出現這種現象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熱水產生的水蒸氣溫度高,遇到冷的杯蓋會變成小水珠;冷水的溫度與杯蓋的溫度接近,所以不能形成水珠。2.進行實驗驗證教師出示實驗步驟,讓學生閱讀并明確實驗方法,找出實驗注意事項。學生閱讀并做好實驗準備。師: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探究。學生進行實驗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到《科學學生活動手冊》中。教師出示實驗方法:(1)向兩只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2)用酒精燈給其中一塊玻璃片加熱。(3)把加熱過的玻璃片和常溫下的玻璃片同時分別蓋在兩只燒杯上。(4)觀察兩塊玻璃片發生的現象,并記錄下來。3.得出結論師:兩個實驗中的條件有什么不同 生:玻璃片的溫度不同。師:實驗中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生:加熱過的玻璃片上幾乎沒有小水珠,未加熱過的玻璃片上產生大量水珠。師:根據這些實驗現象,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會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并嘗試用自己的話總結歸納的能力。4.靈活運用師:請大家試著用探究的結論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三、應用拓展設計防霧眼鏡教師出示圖片。師:你有沒有見過圖中的現象 遇到這種情況的條件是什么 這種情況的成因又是什么 生:在冬天剛從室外進屋時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屋內的水蒸氣遇到冰冷的鏡片發生了凝結。師:你們一般是怎么解決的 生:用紙擦,晾一會兒自然風干。師:試著想想,我們還有其他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分組討論,并將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中。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討論眼鏡起霧的條件,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想出解決辦法,設計新款防霧眼鏡。四、總結回顧試著用自己的話或喜歡的方式復述本節課學到的知識。板書設計2 小水珠從哪里來水蒸氣遇冷凝結→小水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