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電是什么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了解電荷的概念和電荷間的相互作用,知道摩擦起電現象和導體與絕緣體的區別。2.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和討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電學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教學重難點:重點:電荷的概念和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難點:理解摩擦起電的實質和導體與絕緣體的區別。教學準備:靜電發生器、各種小物體(如紙屑、羽毛、金屬片等)、多媒體課件等。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 教師演示靜電實驗,如用靜電發生器使紙屑跳舞等,引起學生的興趣。2. 提問:“你們知道這些現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嗎?電究竟是什么?”(預期學生回答:不知道或有一些猜測)3. 引出新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電的基礎知識,了解電的本質?!?br/>二、新課學習1. 電荷的概念教師解釋電荷的定義:物體具有的吸引或排斥輕小物體的性質叫電荷。強調電荷有正電荷和負電荷兩種,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2. 摩擦起電現象教師演示摩擦起電實驗,如用摩擦后的塑料棒吸引紙屑。解釋摩擦起電的實質:電子的轉移使物體帶電。引導學生討論生活中的摩擦起電現象。3. 導體與絕緣體教師介紹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舉例說明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強調導體和絕緣體在電路中的重要性。三、課堂練習與討論1. 學生完成關于電荷、摩擦起電、導體與絕緣體的練習題。2. 分組討論電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和注意事項。四、小結與作業1. 小結今天的學習內容,強調電荷的概念和電荷間的相互作用。2. 布置作業:讓學生收集關于電學知識的資料,準備下一次課的分享。板書設計:黑板左側:《電是什么》一、電荷的概念定義:物體具有的吸引或排斥輕小物體的性質叫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黑板中央:二、摩擦起電現象摩擦起電實驗演示摩擦起電的實質:電子的轉移使物體帶電。生活中的摩擦起電現象黑板右側:三、導體與絕緣體定義: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舉例導體和絕緣體在電路中的重要性課后反思:本節課通過靜電實驗和摩擦起電實驗的演示,成功引起了學生對電學知識的興趣。學生在觀察實驗和討論中表現出了較高的積極性和探究欲望,對電荷的概念和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在理解摩擦起電的實質和導體與絕緣體的區別方面,部分學生還存在困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重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和實驗現象的解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電學知識。同時,我也會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通過更多的實例和應用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