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國史部分第一部分 中國古代史總體認識: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線索1.朝代順序歌: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2.歷史時間軸:3.主要基本線索:4.各階段特征:2024年瀘州中考第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部分1一、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和社會變革(一)動蕩的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東周)①經濟發展:春秋時期,鐵制農具 和 牛耕 出現,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②王室衰微:各諸侯國開始實行郡縣制,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統治力大減,無力控制諸侯;③諸侯爭霸:諸侯崛起,不再聽王命,不再納貢,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以“尊王攘夷”為號令,逐步成為春秋第一霸主。(二)逐漸統一的戰國時期:(兼并統一)(東周)內容 作用 影響政治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強了中央集權 增強了國力,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使秦國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3)統一度量衡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軍隊戰斗力增強1.戰國特點:兼并戰爭更頻繁,逐漸統一,封建制度逐漸形成。鐵制農具 和 牛耕進一步推廣,生產力不斷提高。2.商鞅變法:為了富國強兵,公元前36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衛 鞅)主持變法。問答題: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根本); ②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敢于與舊勢力堅決斗爭;④制定的措施具體有效; ⑤百姓的信任。3.都江堰:戰國后期的 秦國 蜀郡郡守 李冰 主持,在成都附近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這在世界水歷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三)活躍的學術思想:(百家爭鳴)1.春秋時期的老子和孔子:老子:(1)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道德經》。(2)觀點:①人們應順其自然;②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雙方可以互相轉化;③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孔子:(1)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言論記錄在《論語》。(2)觀點成就:①核心思想:“仁”(要有愛心和同情心);②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③教育上: ①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②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 ③精心整理了許多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2.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學派 人物 主要思想(主張)(不用背,了解即可)墨家 墨子 “兼愛” ( 互愛互利)、“非攻”(反對戰爭)、選賢、節儉儒家 孟子 “仁政”、“民貴君輕”、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對不正義戰爭荀子 主張“禮治”,明確尊卑等級道家 莊子 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人要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人格法家 韓非 以法治國、樹立君主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百家爭鳴的影響: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類似于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二、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一)秦統一中國★★★1.秦國因商鞅變法,實力大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 嬴政 滅六國,建秦朝,定都咸陽。2.秦建立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3.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1)政治上:確立中央集權制度:①皇帝制;②中央官制;③地方郡縣制。★★★①皇帝制度: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②中央官制:設置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和御史大夫(監察),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③地方制度:秦朝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文化上:統一文字(小篆);(利于政令推行,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3)經濟上: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利于經濟管理和交流。)(4)交通上:統一車輛和道路寬窄,修筑了貫通全國的道路;開鑿靈渠。(5)軍事上:派蒙恬北擊匈奴;北修長城。(知道就行)(二)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加強中央集權)★★★(1)政治方面:①采納 主父偃 的建議,頒布 推恩令 ,削弱諸侯王勢力;②建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監視、控制。(2)思想文化方面:①接受 董仲舒 建議,“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把 儒家學說 立為正統思想;②在長安興辦太學,培養儒士官員,使儒學居主導地位。(3)經濟方面:①統一鑄造五銖錢。②鹽鐵官營專賣。③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4)軍事方面: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三)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小論文)1.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①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往來。②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2.絲綢之路:(漢武帝時開通)(1)(陸上)絲綢之路:①從此,漢朝的絲綢等貨物從長安出發,最遠運到了歐洲,西域的物產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就是 “絲綢之路”。(類似于新航路開辟)②地位和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外貿易與文化交流。(2)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還開辟了海上航線。(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附.一帶一路: 2013年,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加強了國際經貿合作,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促進了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3.對西域的管理:西漢時,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四)兩漢的科技和文化★★★1. 造紙術 :西漢已懂造紙方法。東漢 蔡倫 改進造紙術。2.中醫學:①東漢 張仲景 著《 傷寒雜病論 》,提出辯證分析病情,對癥治療, “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被后世尊稱為“ 醫圣 ”。②東漢 華佗 擅長針灸和湯藥,能實施外科手術,發明了“麻沸散”,創編了“五禽戲”。3.史學 : 司馬遷 ,著作《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4.道教和佛教:道教興起于中國東漢末年。張騫通西域后,釋迦牟尼創辦的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和民族交融(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1.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分裂。孝文帝改革規定:(1)遷都洛陽;(2)推行漢化措施: ①說漢語 ②穿漢服 ③改漢姓 ④通漢婚 ⑤用漢制(實行漢朝的君主專制制度)。2.意義: 促進了民族交融,促進了國家的繁榮和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二)魏晉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文化的傳承和創新)★★★1.農學:北朝的 賈思勰 編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傳承)2.數學:南朝的 祖沖之 把 圓周率 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創新)3.書法:東晉的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書圣”,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4.繪畫:東晉的顧愷之最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5.雕塑: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四、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一)唐朝:(“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1.建立:618年,李淵建唐朝,定都長安。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2.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 ★★(1)納諫: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大臣 魏征 敢于直言進諫。 (2)用人:廣納賢才,知人善任。(3)改革措施:①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減輕刑罰;③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④嚴格考查官員政績。⑤經濟上,減輕勞役,鼓勵生產。3.女皇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減輕人民負擔,重視生產。4.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唐玄宗在位期間,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二)盛唐氣象:1. 經濟的繁榮 :①農業發明了曲轅犁和筒車。 ② 陶瓷業:唐三彩聞名中外。③商業繁榮。2.民族交往與交融 :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為“天可汗”,并讓 文成公主 入藏嫁給 吐蕃 的 松贊干布 ,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3.唐朝的社會風氣開放,社會充滿活力,積極向上,婦女地位高。4.多彩的文學藝術①唐詩:著名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仙李白屬于浪漫主義詩派,詩圣杜甫的詩抒發了悲憤凄婉之情,有“詩史”之稱。白居易的詩直面社會現實(主義),揭示了統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②書法:① 顏真卿 ② 柳公權 ③ 歐陽詢。 ③繪畫:①閻立本 ②吳道子。(三)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小論文)1.遣唐使:唐朝時,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日本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鑒真東渡:唐朝的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3.玄奘西行:唐朝的玄奘西行取經,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4.思考: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帶給我們的啟示?★★★原因:①國家安定統一;②經濟文化繁榮;③對外開放政策;④對外交通發達。啟示:第一,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質,努力發展經濟文化。第三,學習唐朝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要善于吸取其精華,為己所用。五、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一)北宋的政治2.宋太祖趙匡胤強化中央集權:★★(1)軍事上:①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②控制對軍隊調動;③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2)政治上:①在中央,削弱相權;②在地方,派文臣任知州,三年一換,設通判分權;(3)經濟上:①取消節度使的收稅權力;②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3.重文輕武政策:★★★(1)(原因、目的)為了防止武將專橫,(2)(措施/表現):①文臣統兵,壓制武將; ②重視文教,改革和發展科舉制。(3)積極影響: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促進了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4)消極影響:宋朝重文輕武,導致國家軍隊戰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4.王安石變法:★★★(1)1069年,為了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王安石變法。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最后失敗。(2)措施: ① 募役法: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增加政府收入。②方田均稅法:核實土地,平均征稅,增加政府收入。③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發展。④保甲法:平時種田,農閑練兵,穩定秩序,增強軍事力量。(二)元朝的統治1. 疆域: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2.元朝建立行省制度(中央集權制度):★★★①在中央:A.中書省掌管全國行政事務;B.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C.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②在地方:設10個行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在歷史上影響深遠)比較:戰國時期建立縣制,秦朝時建立郡縣制,元朝時設立行省制。3.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使之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臺灣: 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影響:這是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2)新疆(西域):元朝設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西漢時便歸屬中央管理)(3)西藏: ①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管轄西藏。 ②意義:標志著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三)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1.宋元時期城市繁榮,文化生活豐富: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多演出雜劇。★★2.宋詞: 北宋 蘇軾、 兩宋 李清照、 南宋 辛棄疾。3.元曲(散曲雜劇等):元代最優秀的雜劇作家:關漢卿(《竇娥冤》)★★4.史學:北宋 司馬光 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西漢 司馬遷 的 《史記》 是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四)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1.指南針:戰國出現了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制成了羅盤(也稱指南針) ,北宋末年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后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2. 造紙術:西漢發明,東漢 蔡倫 改進造紙術)活字印刷術:北宋 畢昇 發明 活字印刷術 。火藥:唐朝時發明火藥,并開始用于軍事,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四大發明:指南針(戰國)——造紙術(西漢-東漢)——印刷術(隋唐)——火藥(唐)。(按時間先后)5.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有什么歷史意義?①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是中華民族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②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 ③指南針的發明,促進了航海事業和世界貿易的發展;④火藥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6.宋元時期中外交通發達,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暢通發達,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六、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一)明朝的統治1.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 ——作用: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①在中央:廢除丞相和中書省,權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②在地方:廢行省,設立“三司”,使行省權力分散。③軍事上: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④特務機構:設立錦衣衛和東廠,監視官民。⑤思想上:八股取士,加強思想控制。2.科舉考試的變化——八股取士★★★①考試的內容: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 《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 ②考試的形式:嚴格規定,由八部分組成,稱為“八股文”。③八股取士的影響: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會的進步。(二)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臺灣:(1)(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趕走荷蘭殖民者,被稱為“民族英雄”。(2)清朝管轄臺灣:①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②1885年,臺灣成為行省。2.西藏:①冊封藏傳佛教首領達賴和班禪。②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政務。③頒布法律,管理制度化法律化 。3.新疆:①康熙帝三次親征,打敗噶爾丹,平定叛亂。②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 ,管轄整個新疆地區。4.東北:雅克薩之戰,趕走沙俄侵略軍,簽訂《尼布楚條約》,基本奠定了東北邊界。5.清朝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至南海諸島。(三)明清時期的文化★★★1. 科技:①(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藥物學巨著。②(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農業、手工業生產,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③(明)徐光啟:《農政全書》——農業科學巨著。2.文學四大名著:①(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 ②(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③ (明) 吳承恩:《西游記》 ④(清朝)曹雪芹——《紅樓夢》。3.戲劇:①昆曲:(明)湯顯祖:《牡丹亭》; ②京劇:清朝乾隆年間,北京產生了皮黃戲,后稱為“京劇”。4. 建筑:①明長城:東起遼東、西至嘉峪關。(萬里長城)②北京城:明成祖修,其中紫禁城(故宮)是北京城的核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