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桃花源記》知識點及中考真題作者簡介陶淵明,東晉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因宅邊有五棵柳樹,故又自號五柳先生。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因看不慣世俗污濁,辭官回家,從此隱居。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作品具有平淡與爽朗的特點,語言質(zhì)樸自然,而又十分精練,具有獨特風格。代表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二、文體知識“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三、通假字 便要還家:“要”同“邀”,邀請。四、一詞多義尋: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便舍船(舍shě,動詞,舍棄。) 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 中:中無雜樹(中間) 晉太元中(年間)其中往來種作/村中聞有此人/此中人語云(里面) 志: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 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忘路之遠近(助詞,“的”) 漁人甚異之(代詞,代漁人所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代詞,這,代良田美池桑竹) 具答之(代詞,代村民的問題)處處志之(助詞,無實意) 聞之,欣然規(guī)往(代詞,“這件事”) 為:武陵人捕魚為業(yè)(讀wéi,動詞,作為)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讀wèi,介詞,對,向) 遂:遂迷,不復得路(副詞,竟然) 遂與外人間隔/后遂無問津者(于是,就) 乃:見漁人,乃大驚(副詞,于是,就) 乃不知有漢(副詞,竟然)其:欲窮其林(代詞,這) 其中往來種作(代詞,代指桃花源)得其船(代詞,他的)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代詞,他們的)太守即遣人隨其往(代詞,他,代漁人)五、古今異義1.緣溪行 古:沿著,順著 今:緣分;緣故2.芳草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食物味道好。3.豁然開朗 古:地方開闊,光線充足。 今: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4.阡陌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運輸事業(yè)。5.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古:說 今:云彩6.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 古:妻子兒女。 今:男子的配偶。絕境 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7.遂與外人間隔 古:隔絕,不通音訊。 今:事物在空間或時間上的距離8.無論魏晉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jié)果相同。9.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古:邀請。 今:延長;(時間)向后推遲。10.不足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11.便扶向路 古:沿著,順著。 今: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六、詞類活用1.漁人甚異之:形容詞意動用法,對……感到驚異。2.復前行: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向前。七、成語1.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2.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津,渡口。3.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4.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擾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理想世界。5.與世隔絕:形容隱居或人跡不到的極偏僻地方。6.雞犬相聞:每家雞和狗的叫聲互相聽得到,表示很近的距離,也表現(xiàn)一種和睦的景象。7.落英繽紛:鮮花盛開,花瓣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落英:落花。繽紛:繁多凌亂的樣子。8.黃發(fā)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發(fā):老年人頭發(fā)由白轉(zhuǎn)黃;垂髫:古時單童子未冠者頭發(fā)下垂。八、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語句回答:1.描寫桃花林美麗景色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描寫桃花源社會環(huán)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3.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語句是: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現(xiàn)桃花源中自然環(huán)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5.表現(xiàn)人民生活恬適的句子:往來種作;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6.表明漁人總體感受的句子:豁然開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來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時亂。8.表明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詣太守,說如此。(二)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寫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麗的氣氛,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寫桃花源的美好做鋪墊。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現(xiàn)了漁人怎樣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3. “欲窮其林”中的窮字表現(xiàn)了漁人怎樣的心理?由于“甚異之”,想探個究竟。4. “豁然開朗”照應前文什么內(nèi)容?初極狹,才通人。5. 為什么村人“見漁人,乃大驚”?村人對陌生人出現(xiàn)感到驚異,表明桃花源與世隔絕很久。6.“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會環(huán)境是怎樣的?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繁,民不聊生。7. 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tài)怎樣?自然環(huán)境:美麗富饒;②社會環(huán)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狀況:安居樂業(yè);④精神狀態(tài):自由快樂。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從文中可推斷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說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會動亂,人民生活痛苦。9.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作者為什么不一一寫出漁人的話?為時代變遷,桃花源外社會黑暗動蕩,人民生活痛苦而嘆惋。本文主要寫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戰(zhàn)亂;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沒有必要一一寫出。10.桃花源中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飽受戰(zhàn)亂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會中再過痛苦的生活。11.為什么村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對漁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壞他們和平安定的生活。12.作者為什么要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的虛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達了作者的痛惜之情。13.作者為什么要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給桃花源增添奇異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隱含了作者無力改變社會現(xiàn)實的無奈。14.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風淳樸;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人人自食其力,安居樂業(yè),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15.作者為什么要虛構(gòu)一個與現(xiàn)實對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愿望;對美好生活向往,對黑暗社會批判。16.寫出文章的整體思路:(漁人)發(fā)現(xiàn)桃源、訪問桃源、離開桃源。17.你怎樣看待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它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當時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跡,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18.桃花源美在何處?桃花源神秘在何處?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現(xiàn)在何處?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神秘:①桃林神秘: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④結(jié)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幸福:①黃發(fā)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②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③漁人(側(cè)面烘托):村中人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19.如何評價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作者在文中虛構(gòu)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那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人人安居樂業(yè),自由安樂,彼此和睦相處。①這是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個虛構(gòu)的理想社會,既反映了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xiàn)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③但在當時的階級社會中這只是一個不能實現(xiàn)的空想,也是作者隱逸、逃避現(xiàn)實的思想反映。九、中考真題(一)(2018年張掖中考)閱讀《桃花源記》(略),完成下題。(10分)1.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現(xiàn)象。請依照示例,任選一種現(xiàn)象,從文中舉例并解釋。(3分)示例:意同字不同:“緣溪行”的“緣”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順著”的意思。字同意不同:“忘路之遠近”“聞之,欣然規(guī)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詞“的”;后者是代詞,代“發(fā)現(xiàn)桃花源一事”。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句子。(3分)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3.出自本文的成語較多,請選擇兩個寫出來。(2分)4.從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樣的社會理想?(2分)(二)(2022·廣西北部灣中考)時光里的陶淵明【甲】 飲酒(其五)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桃花源記(略)【丙】陶潛傳(節(jié)選)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①。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xiāng)鄰之所貴。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出自《晉書》)[注]①屬文:作文章。5.下面對《飲酒》(其五)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以草廬開篇,敘免除喧擾的歸田生活,起筆舒緩,“在”—“無”,轉(zhuǎn)折有勢。B.三四句巧用設問,轉(zhuǎn)換敘事角度發(fā)問,頗富情趣,答語精煉,一語中的,超凡脫俗。C.以“采菊”“見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離,不工而工。D.全詩集敘事、議論、繪景于一體,自然理趣與個人志趣相映,言有盡而意無窮。6.下面對《桃花源記》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漁人“緣溪行”拉開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為桃花源的出現(xiàn)自然鋪墊。B.“皆嘆惋”意蘊豐厚,從中感受到漁人所說的與桃花源內(nèi)的生活相比,差異巨大。C.漁人辭別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來時路而返,這與漁人入桃花源的情節(jié)形成照應。D.作者通過真實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筆多曲致,富有波瀾。7.用“/”給《陶潛傳》(節(jié)選)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義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縣 乃 賦 《歸去來》8.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有著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時殊世異,有些詞語沿用至今,但詞義已發(fā)生變化。請寫出《桃花源記》中加點詞語的古今義。詞語 古義 今義妻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已婚男子配偶的稱呼絕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無論 ④___________________ 連詞,表示任何條件下結(jié)果都不會改變9.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2)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10.《桃花源記》三處出現(xiàn)過歷史時間名詞,即“晉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請聯(lián)系上下文,分別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11.時光流轉(zhuǎn),四季更迭,古往今來,陶淵明備受推崇,成為跨越時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蘇軾、歐陽修、朱熹,現(xiàn)代的魯迅、朱光潛等都言之諄諄。請聯(lián)系以上詩文,探究陶淵明受推崇的原因。(三)(2022山東·菏澤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列各題。【甲】《桃花源記》第三段【乙】郗公值永嘉①喪亂,在鄉(xiāng)里,甚窮餒。鄉(xiāng)人以公名德,傳②共飴③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xiāng)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并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于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劉義慶《世說新語》)【注】①永嘉:晉懷帝年號。②傳:輪流。③飴:通“飼”。1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①便要還家 _____ ②此中人語云 _____③郗公值永嘉喪亂 _____ ④甚窮餒_____13.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問所從來 戰(zhàn)則請從B.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乃記之而去C.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 及下船D.席苫于公靈床頭 行者休于樹1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此人—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②公于是獨往食,輒含飯箸兩頰邊。15.閱讀【甲】【乙】兩文,回答下面的問題。【甲】文中“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xiàn)了桃花源中人 。【乙】文中鄉(xiāng)人“傳共飴之”,是因為郗公________________。(四)(2022廣西·河池中考)文言文閱讀【甲】《桃花源記》【乙】六一居士初謫①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②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者乎?而屢易④其號。此莊生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將見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 (節(jié)選自歐陽修《六一居士傳》)【注釋】①謫:貶謫。②潁水:地名。③逃名:不求名聲,避名而不居。④易:改換。16.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便要還家(同“邀”,邀請) B.未果,尋病終(尋找)C.則又更號六一居士(改變) D.而屢易其號(多次)17.下列各項中“之”的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忘路之遠近 B.老于此五物之間C.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D.以志吾之樂爾18.下列對【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構(gòu)思精巧,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敘述了一個曲折有致、神秘虛幻的故事。B.【乙】文中“醉翁”和“六一居士”都是歐陽修的號,前者用于他在滁州知州時,后者用于他準備退休定居穎水之后。C.【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熱情好客,短短的“不足為外人道也”幾個字卻能表現(xiàn)出桃花源人淳樸、謙遜、不喜張揚的品質(zhì)。D.【甲】【乙】兩文都表現(xiàn)出對恬淡閑適、怡然自得美好生活的向往,【甲】文通過敘述故事,虛構(gòu)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采用主客間答的形式,詼諧、幽默地表達對即將到來的退休后閑適生活的向往。19.把【甲】【乙】兩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2)是為五一爾,奈何?20.【甲】文中最能體現(xiàn)【乙】文作者所向往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乙】文中歐陽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況下將自己的號更改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 。( 兩空均用原文填空)(五)(2022黑龍江·大慶中考)【甲】《桃花源記》【乙】是日風順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岡①,甫②行數(shù)里,見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力作,以視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產(chǎn)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騎步行,過一農(nóng)家,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④衣,門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shù)株郁郁然,兒女啼笑,雞犬鳴吠。余顧而慕之,以為此一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節(jié)選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記》,有刪改)2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實詞的含義。⑴具答之( ) ⑵便要還家( )⑶尋病終( ) ⑷而婦人汲井且浣衣( )22.選出下列加點虛詞含義、用法相同的一項( )A.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B.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故人不獨親其親(《大道之行也》)C.蓋江北之俗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D.余顧而慕之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23.選出畫波浪線句子停頓恰當?shù)囊豁棧? )A.是日風順/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是日/風順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C.是日/風順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是日風順/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24.下列關于[甲][乙]兩篇選文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設酒殺雞”“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xiàn)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B.甲文結(jié)尾以眾人尋桃花源“未果”,誼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虛幻,令人神往。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莊里萬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們差得遠,心生怨恨。D.甲乙兩段文字都展現(xiàn)了和諧安寧、恬靜美好、自得其樂的鄉(xiāng)村生活圖景。2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⑴便扶向路,處處志之。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六)(2023黑龍江龍東中考)【甲】《桃花源記》【乙】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見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薪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之,乃相謂曰:“可試入水中,看何由爾。”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數(shù)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注】①囷(qūn):這里指似圓形谷倉的巨石。②斫:砍伐。2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2分)(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2)嘗采藥至衡山。27.翻譯下列句子。(4分)(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深山有人跡,異之。28.甲文寫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未果”,乙文寫劉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兩文作者這樣寫暗示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愿望?(2分)(七)(2022廣西·貴港中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13分)【甲】《桃花源記》【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shù)十步,合營溪②。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③,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④為亭字;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選自元結(jié)⑤《右溪記》)[注]①道州:州名。②營溪:河流名。③人間:與前文“山野”對應,指有居民的地方。④俾(bǐ):使。⑤元結(jié)(719~772),唐代文學家,曾兩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愛官場生活而棄官歸田。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漁人甚異之 又數(shù)刀斃之 (《狼》)B.見漁人,乃大驚 去后乃至 (《陳太丘與友期行》)C.而置州已來 而不知人之樂 (《醉翁亭記》)D.為溪在州右 士卒多為用者 (《陳涉世家》)3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B.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師表》)C.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D.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的句子。①便扶向路,處處志之。②刻銘石上,彰示來者。32.請結(jié)合甲文說一說,桃花源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是怎樣的?33.甲乙兩文都描寫了自然景色,分別表達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怎樣的情感?(八)(2019年四川省達州市中考題)【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道之行也》)【乙】《桃花源記》3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共4分,每小題1分)(1)選賢與能( ) (2)不獨子其子( )(3)屋舍儼然( ) (4)尋病終( )35.翻譯下面的句子。(共4分,每小題2分)(1)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6.【甲】文構(gòu)想的大同社會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述。(3分) 37.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聽了之后為什么“皆嘆惋”?(3分) 38.【乙】文的“世外桃源”與【甲】文的“大同”社會有什么關聯(lián)之處 兩文各自側(cè)重于哪種表達方式?(4分)【答案】1.(3分)示例: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來問訊”中的“咸”意思相同,均為“全、都”。(答“悉”“皆”亦可)“便要還家”中的“要”,同“邀”,邀請;“各復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請。字同意不同:“尋向所志”中的“尋”意思是“尋找”;“尋病終”的“尋”是“隨即、不久”。“處處志之”“尋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動詞“做標記”,后者是名詞“標記”。2.(3分)(他們的祖先)率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3.(2分)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黃發(fā)垂髫 怡然自樂 無人問津4.(2分)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zhàn)亂,安寧和樂,自由平等,豐衣足食。(意對即可)5.C.《飲酒(其五)》主要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于勞動之余,飲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物我合一(物我交融)不可分割;表現(xiàn)了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fā)作者寧靜安詳?shù)男膽B(tài)和閑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者欣賞以及贊嘆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物我分離”的分析有誤;故選C。6.D.根據(jù)《桃花源記》第四段“尋向所志。遂速,不復得路”,第五段“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可知,漁人按照先前做的標記尋找桃花源,劉子驥尋找桃花源未果,暗示桃花源不過是作者陶淵明構(gòu)想的理想世界罷了,而非“真實存在的桃花源”;故選D。7.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jié)合語法,然后斷句。句意: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于是作了《歸去來兮辭》。“義熙二年”為時間狀語,在其后應斷一處;“乃”為連詞,引出后文的事,應在“乃”前斷一處;故斷為: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8.本題考查古今異義。(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句意: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妻子”古義:妻子兒女。(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句意: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3)“無論魏晉”句意: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9.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1)黃發(fā)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適自在的樣子。(2)少:指年少時;博學:學識淵博;善:善于、擅長;屬:撰寫、做。10.“晉太元中”點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使故事真實可信;“自云先世避秦時亂”點明來到桃花源的原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點明距今(晉太元中)時代久遠,在這里的生活安靜平和,引出后文漁人對外面世界的描述,將桃花源的美好生活與外面的世界形成對比。本題考查時間的作用。“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意思是: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點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交代漁人的職業(yè),作為故事的發(fā)端,引出后文漁人所見的奇異景色及在桃花源的經(jīng)歷;“自云先世避秦時亂”意思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點明來到桃花源的時間及來桃花源的原因(躲避戰(zhàn)亂),暗示桃花源外的世界,戰(zhàn)爭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與物產(chǎn)豐富,生活恬靜的桃花源形成鮮明對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意思是: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桃花源人不知道如今的朝代,不知道從秦時進入桃花源過了多久,說明桃花源人在此地生活的時間長,與世隔絕,生活和美。11.陶淵明知識淵博,向往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志向遠大,胸懷寬廣高潔。本題考查人物形象。《飲酒(其五)》主要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于勞動之余,飲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達到物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表現(xiàn)了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fā)作者寧靜安詳?shù)男膽B(tài)和閑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寫出了作者對大自然喜愛贊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是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反襯出當時那個社會的腐敗,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現(xiàn)了作者對沒有戰(zhàn)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根據(jù)《陶潛傳(節(jié)選)》第一段“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可知,陶淵明心懷高尚,知識淵博,灑脫大方不拘謹,有真性情;根據(jù)第二段“素簡貴,不私事上官”“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可知,陶淵明為人節(jié)儉,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潔志趣;據(jù)此表述陶淵明的性格特點及追求,來體現(xiàn)陶淵明受推崇的原因即可。【點睛】參考譯文:陶潛,字元亮,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于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于真性情,被鄉(xiāng)里鄰居所看重。(他)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郡里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xiāng)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于是作了《歸去來兮辭》。12.① 同“邀”,邀請;②告訴;③遇到;④饑餓。【解析】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1)“便要還家”的句意是:人們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里。要:同“邀”,邀請。(2)“此中人語云”的句意是:里面的人告訴他說。語:告訴。(3)“郗公值永嘉喪亂”的句意是:郗公(郗鑒)遇到永嘉喪亂時。值:正趕上,遇到。(4)“甚窮餒”的句意是:很窮困,甚至要挨餓。餒:饑餓。13.D【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字詞的意義和用法。A.從:介詞,自/動詞,跟從;B.乃:副詞,竟然/連詞,于是,就;C.及:連詞,和/介詞,等到;D.于:都是介詞,“在”;故選D。 14.①這個漁人一一的給(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知道的事情,(他們)聽了都很驚嘆惋惜。②在這種情形下郗公就一個人去吃飯,把飯含在兩頰旁,回來后吐給倆孩子吃。【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①句中的“為(對,向)、具(詳細,詳盡)、皆(全,都)、嘆惋(感嘆惋惜)”幾個詞是重點詞語②句中的“于是(在這種情形下)、食(吃)、輒(就)”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15.①熱情好客、民風淳樸,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解析】(1)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意思是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里,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結(jié)合上一句“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可知,這句話表現(xiàn)了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特點,同時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譯文】郗公(郗鑒)在永嘉喪亂時,避居鄉(xiāng)下,很窮困,甚至要挨餓。鄉(xiāng)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輪流給他做飯吃。郗公帶著侄子郗邁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飯。鄉(xiāng)里人嘆道:“大家都饑餓困乏,因為您的賢德,所以我們要共同幫助您,如果再加上兩個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養(yǎng)活了。“從此郗公就一個人去吃飯,把飯含在兩頰旁,回來后吐給倆孩子吃。兩個孩子活了下來,一同南渡過江。郗公去世時,周翼任剡縣令,他辭職回家,在郗公靈床前鋪了草墊,為郗公守喪,一共三年。16.B【解析】B. “未果,尋病終”的意思是:沒有實現(xiàn),不久后就病死了。尋:不久。故選B。17.C【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A.之:助詞,的;B. 之:助詞,的;C.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D.之:助詞,的;故選C。18.C【解析】C“‘不足為外人道也’幾個字卻能表現(xiàn)出桃花源人淳樸、謙遜、不喜張揚的品質(zhì)”有誤。【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熱情好客 “不足為外人道也”幾個字卻能表現(xiàn)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來打擾他們的生活,也為后文再尋桃花源不得做鋪墊。故選C。19.①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②這只是五個一,怎么說‘六一’呢。【解析】本題考查的翻譯能力。(1)重點字詞:率,率領。妻子,指妻子、兒女。邑人,同縣的人。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復,再,又。(2)重點字詞:是,這;為,是。奈何,怎么說。 20.①遂與外人間隔;②聊以志吾之樂爾。【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nèi)容的把握。注意要求“兩空均用原文填空”第一空:結(jié)合乙文“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可知,歐陽修在政治上想擺脫憂勞煩擾,有急流勇退的思想。甲文“遂與外人間隔”最能體現(xiàn)。第二空:結(jié)合“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我本就知道名聲不可以逃脫,也知道我沒有必要逃避;我取這個名號,姑且用來記下我的樂趣罷了)”可知,更改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聊以志吾之樂爾。【譯文】六一居士最初被貶謫到滁州山鄉(xiāng)時,自己以醉翁為號。年老體弱,又多病,將要辭別官場,到潁水之濱頤養(yǎng)天年,便又改變名號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問道:“六一,講的是什么?”居士說:“我家里藏了書一萬卷,收集收錄夏商周三代以來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張琴,有一盤棋,又經(jīng)常備好酒一壺。”客人說:“這只是五個一,怎么說‘六一’呢?”居士說:“加上我這一個老頭,在這五種物品中間老去,這難道不是‘六一’了嗎?”客人笑著說:“您大概是想逃避名聲的人吧,因而屢次改換名號。這正像莊子所譏諷的那個害怕影子而跑到陽光中去的人;我將會看見您(像那個人一樣),迅速奔跑,大口喘氣,干渴而死,名聲卻不能逃脫。”居士說:“我本就知道名聲不可以逃脫,也知道我沒有必要逃避;我取這個名號,姑且用來記下我的樂趣罷了。21.①詳細②同“邀”,邀請③ 隨即,不久④打水【解析】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1)句意: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具:詳細。(2)句意: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邀:同“邀”,邀請。(3)句意:不久后就病死了。尋:隨即,不久。(4)句意:女子從井里打水洗衣。汲:打水。22. C【解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乃:副詞,竟然、居然/判斷詞,是;B.其:代詞,他/代詞,他的;C.蓋:都是副詞,大概;D.而:連詞,表順承/連詞,表轉(zhuǎn)折;故選C。23. A【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句意:這天是順風,不到正午時分,已經(jīng)抵達浦口,住在大山家里。“是日風順”寫天氣,“不及午”寫到達時間,“已抵浦口”是抵達的地點,“宿大山家”寫住宿的地點。故斷為:是日風順/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故選A。24. C【解析】本題考查文章的理解。C.乙文最后作者的感慨“自恨不如遠甚也”,意思是:我自恨比他們差得遠呢!表達了作者對和諧安寧的田園生活的羨慕與向往之情。本項中“心生怨恨”的說法是錯誤的;故選C。 25.(1)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2)男女老少在田間耕作。【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重點詞有:(1)扶:沿著、順著;向:先前的;志:做記號;(2)俱:都;耘:耕地;于:在。26.(1)整齊的樣子 (2)曾經(jīng)27.(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可以互相聽到。(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動的蹤跡,(他們兩人)對此感到很奇怪。28.暗示這樣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虛構(gòu)的,在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9.C【解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之:代桃林奇景/代狼;B.乃:于是/才;C.而:表轉(zhuǎn)折/表轉(zhuǎn)折;D.為:因為/被。故選:C。30.C【解析】本題考查古今異義詞。A.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兒女;今義是男子的配偶。B.卑鄙:古義是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今義是指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C.徘徊:古義是來回走動;今義是來回走動。D.親戚:古義是內(nèi)外親屬;今義是與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故選:C。31.①就順著先前的路回去,處處做了標記。②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后來人。【解析】本題考查句子翻譯。①重點詞有:扶,沿著。向,舊的。志,做標記。句意:就順著先前的路回去,處處做了標記。②重點詞有:銘,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彰,明顯。句意: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后來人。32.人們熱情、淳樸,安居樂業(yè),生活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中,過著自由快樂、自給自足生活。【解析】本題考查對內(nèi)容的理解。文章寫了人們的安居樂業(yè),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生活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中。從“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怕然自樂”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過著自由快樂、自給自足生活。“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的熱情、淳樸。33.甲文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對當時社會動亂的批判。乙文元結(jié)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表達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解析】本題考查對內(nèi)容的理解。甲文圍繞“美麗富足、和平安寧、自由快樂、尊老愛幼、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的世外桃源,表達了陶淵明對沒有階級壓迫剝削、沒有掠奪戰(zhàn)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而寧靜淳樸的社會的向往,也是對當時社會動亂的批判。乙文《右溪記》中元結(jié)由小溪引起感慨: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作者借右溪的無人賞愛,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表達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譯文】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條小溪。小溪向南流幾十步的距離,就匯入營溪。江水拍打著兩岸,岸邊全是一些奇石,這些石頭有的傾斜嵌疊,有的盤曲回旋,無法用言語形容它們的狀態(tài)。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巖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觸石濺起高高的浪花,激蕩傾注;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陰影互相掩映。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間田野,就是很適合避世隱居的人和隱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為都會城鎮(zhèn)居民游覽的勝地,喜好清凈的人休憩的園林。但是自從設置道州以來,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愛它;我在溪水邊走來走去,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開挖亂石,去除荒草雜樹,建起了亭閣,栽上了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yōu)美的景致。因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為“右溪”。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后來人。34.(1)同“舉”,選拔(2)以……為子(3)整齊的樣子(4)隨即,不久35.(1)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36.①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愛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意思相近即可,答對一點1分)37.桃源外的世界依舊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38.兩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對理想(大同)社會的向往與追求(1分)【乙】文“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據(jù)【甲】文“大同”社會的體制構(gòu)想出來的(或:“世外桃源”是對“大同”社會生活風貌的藝術(shù)再現(xiàn))(1分)【甲】文側(cè)重于議論(1分)【乙】文側(cè)重于記敘(或描寫)(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