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堂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人音版五年級下冊第三課《你好!大自然》第4課時《溪邊景色》【教材分析】《溪邊景色》是人音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你好!大自然》第4課唱歌課。本課所選的樂曲《溪邊景色》是《第六交響曲》第二樂章,用奏鳴曲式寫的,這是一首清新亮麗的田園樂曲。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又叫《田園交響曲》,是以農村和田園生活為題材,具有田園風味的作品。貝多芬常常到維也納的郊外去散步,有時躺在樹林中的草地上,有時站在小溪旁邊,欣賞著天空的云彩、潺潺的溪流和飛翔的小鳥,如果得到樂思,就記錄在筆記本上。貝多芬在提到《田園交響曲》的時候,曾經對他的朋友興德勒說過:“周圍樹上的金翅鳥、鶉鳥、夜鶯和杜鵑是和我在一塊作曲的。”他為這部交響曲加上這樣一個注釋一“比音畫更有感情”。因此,《第六交響曲》不是單純地對美麗的田園景色的描繪,而是他對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大自然對他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發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但還是缺乏耐心的傾聽,學生最喜歡律動與音樂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應加強對這學生興趣的培養,利用生動活潑、富于藝術魅力的形式,鼓勵他們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以此來激發、培養、發展他們的興趣。【教學目標】以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新頒布的課程目標為依據,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注重體現課程性質,重點反映課程理念,我們確立本節課的目標:(一)審美感知通過欣賞作品,體會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二)藝術表現能鑒賞作品,分析作品的情感,并能哼唱主題音樂。(三)創意實踐能用樂器、肢體語言簡單的表演唱歌曲。(四)文化理解通過學唱歌曲了解大自然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于音樂和大自然的熱愛。【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1、欣賞作品,使學生領略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對生活現象與自然現象的感觸。(二)教學難點:1、理解作品中的音樂主旨和情感。【教學準備】多媒體、鋼琴【教學過程】提問導入教師: 同學們,你們之前了解過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嗎?預設:回答問題教師:你們欣賞過貝多芬的哪些作品?預設:回答問題教師:今天我們欣賞這首作品的名字叫作《溪邊景色》(書寫板書《溪邊景色》)【設計意圖:通過教師提問,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后續引出主題奠定基礎】二、師生互動,學唱歌曲(一)聆聽音樂 感受情緒教師:聆聽樂曲,作品表現了怎樣的畫面?預設:回答問題教師:下面我們了解一下這首作品的作曲者貝多芬的背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和鋼琴家之一,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稱為“維也納三杰”。他是集古典主義于大成,開浪漫主義于先河的音樂巨人,他的音樂與時代和命運緊密相連,他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圣”。《溪邊景色》作于1807-1808年,這首交響曲表現了貝多芬細膩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摯愛。貝多芬從1792年從波恩來到維也納,在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幾乎都在這里寫成。貝多芬在維也納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維也納。在值得紀念的貝多芬生活遺跡中,有一處是著名的“貝多芬小路”,這條小道之所以著名,不僅是因為貝多芬常在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響曲就是在這里產生靈感并構思的。這首作品選自于《第六交響曲》,大家了解嗎?預設:回答問題教師:下面我們簡單了解一下《第六交響曲》: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又叫《田園交響曲》,是以農村和田園生活為題材,具有田園風味的作品。是貝多芬交響樂中唯一的標題音樂。所謂標題音樂是指音樂具有故事性,情節性,表現文學概念或繪畫場面。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被認為是標題音樂的典范。貝多芬對這部交響樂加的標題是“田園生活的回憶”,他在總樂譜的扉頁上特別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現,而不是音畫”。貝多芬怕人們誤解他的音樂,更明確地說:“《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強調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臨摹自然。《第六交響曲(田園)》共分五個樂章,每個樂章各有一個小標題。本課所選的樂曲《溪邊景色》是《第六交響曲》第二樂章,用奏鳴曲式寫的,這是一首清新亮麗的田園樂曲。過聆聽我們這首作品可能有幾部分組成?預設:回答問題教師:作品為奏鳴曲式結構,由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構成。(二)分析作品 分段欣賞教師:下面我們聆聽第一部分,聽聽第一部分的情緒是怎樣?主奏樂器是什么?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以弦樂器奏出三連音構成的小溪的潺潺水聲為背景,第一小提琴引出這一樂章的斷斷續續的第一主題,表現在小溪旁邊默默出神的情調好像是作曲家躺在溪邊的草地上.仰望天空,陶醉在周圍光和音的柔和的反射中,聽著那在小石子上流過的溪水的潺潺私語,溪里的小魚有時翻起細微的浪花,接著,木管樂器單簧管和大管反復第一主題.第一小提琴奏出顫音,使我們好像看到閃爍著的波光.下面我們模擬小提琴、單簧管演奏姿勢表現音樂預設:表現音樂教師:下面我們聆聽第二樂段,聽聽第二樂段的情緒是怎樣?主奏樂器是什么?由幾個主題構成?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第二主題包含著兩種音調,都顯得十分流暢,表現出清新而寧靜的抒情氣息。第一個音調由第一小提琴傳給木管樂器長笛,雙簧管、大管,第二個音調先用大管奏出,隨后又加進中提琴和大提琴,后來再由長笛和小提琴復奏。好似在那溪邊的美景中又傳來牧人的笛聲和鄉民的歌唱,下面哼唱音樂預設:哼唱音樂教師:下面我們聆聽第三樂段,聽聽第三樂段的情緒是怎樣?主奏樂器是什么?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展開部以發展第一主題為主,悠揚的木管樂器增強了田園的風味,在再現部,由弦樂器和木管樂器協同奏出描寫水聲的背景,再加進上行琶音,增強了生活的氣息。這一樂章的尾聲十分著名,貝多芬用長笛模仿夜鶯,雙簧管模仿 鵪鶉和單簧管模仿布谷鳥的鳴叫聲,樂曲在一幅陽光和煦鳥語花香的動人畫面中結束。下面通過肢體律動表現音樂預設:肢體律動表現音樂教師:下面整體欣賞預設:整體欣賞三、精彩演繹,自由發揮教師:下面我們上臺第一部分作聲勢動作,第二部分哼唱,第三部分用肢體律動表現音樂預設:上臺表演【設計意圖:通過上臺表演,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同學們體會舞臺的樂趣,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讓歌聲、語言、動作充分融入到歌曲當中,讓音樂教學面對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當中來。】四、拓展思路,開闊視野教師:下面我們欣賞一段視頻?(播放視頻)預設:欣賞視頻教師:看完視頻,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預設:回答問題【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并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五、結語教師引導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總結。【板書設計】《溪邊景色》貝多芬 《第六交響曲》又叫《田園交響曲》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7張PPT)第三課《你好!大自然》同學們,你們之前了解過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嗎?01你們欣賞過貝多芬的哪些作品?02《溪邊景色》聆聽樂曲,作品表現了怎樣的畫面?作曲者介紹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和鋼琴家之一,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稱為“維也納三杰”。他是集古典主義于大成,開浪漫主義于先河的音樂巨人,他的音樂與時代和命運緊密相連,他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圣”。《溪邊景色》作于1807-1808年,這首交響曲表現了貝多芬細膩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摯愛。貝多芬從1792年從波恩來到維也納,在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幾乎都在這里寫成。貝多芬在維也納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維也納。在值得紀念的貝多芬生活遺跡中,有一處是著名的“貝多芬小路”,這條小道之所以著名,不僅是因為貝多芬常在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響曲就是在這里產生靈感并構思的。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又叫《田園交響曲》,是以農村和田園生活為題材,具有田園風味的作品。是貝多芬交響樂中唯一的標題音樂。所謂標題音樂是指音樂具有故事性,情節性,表現文學概念或繪畫場面。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被認為是標題音樂的典范。貝多芬對這部交響樂加的標題是“田園生活的回憶”,他在總樂譜的扉頁上特別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現,而不是音畫”。貝多芬怕人們誤解他的音樂,更明確地說:“《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強調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臨摹自然。《第六交響曲(田園)》共分五個樂章,每個樂章各有一個小標題。本課所選的樂曲《溪邊景色》是《第六交響曲》第二樂章,用奏鳴曲式寫的,這是一首清新亮麗的田園樂曲。這首作品可能有幾部分組成?作品為奏鳴曲式結構,由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構成。聆聽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的情緒是怎樣?主奏樂器是什么?以弦樂器奏出三連音構成的小溪的潺潺水聲為背景,第一小提琴引出這一樂章的斷斷續續的第一主題,表現在小溪旁邊默默出神的情調好像是作曲家躺在溪邊的草地上.仰望天空,陶醉在周圍光和音的柔和的反射中,聽著那在小石子上流過的溪水的潺潺私語,溪里的小魚有時翻起細微的浪花,接著,木管樂器單簧管和大管反復第一主題.第一小提琴奏出顫音,使我們好像看到閃爍著的波光.模擬小提琴、單簧管演奏姿勢表現音樂聆聽第二樂段,聽聽第二樂段的情緒是怎樣?主奏樂器是什么?由幾個主題構成?第二主題包含著兩種音調,都顯得十分流暢,表現出清新而寧靜的抒情氣息。第一個音調由第一小提琴傳給木管樂器長笛,雙簧管、大管,第二個音調先用大管奏出,隨后又加進中提琴和大提琴,后來再由長笛和小提琴復奏。好似在那溪邊的美景中又傳來牧人的笛聲和鄉民的歌唱哼唱音樂聆聽第三樂段,聽聽第三樂段的情緒是怎樣?主奏樂器是什么?在再現部,由弦樂器和木管樂器協同奏出描寫水聲的背景,再加進上行琶音,增強了生活的氣息。這一樂章的尾聲十分著名,貝多芬用長笛模仿夜鶯,雙簧管模仿 鵪鶉和單簧管模仿布谷鳥的鳴叫聲,樂曲在一幅陽光和煦鳥語花香的動人畫面中結束。肢體律動表現音樂整體欣賞精彩演繹自由發揮第一部分作聲勢動作,第二部分哼唱,第三部分用肢體律動表現音樂拓展思路開闊視野看完視頻,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同學們!再見感謝您觀看與支持攻堅克難贏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d659179fb5262f1e96c6bcbfde4769b9.mp4 【2022年新課標】人音版音樂五年級下冊-《溪邊景色》教案.docx 【2022年新課標】人音版音樂五年級下冊-《溪邊景色》課件.pptx 溪邊景色-選自《第六交響樂》第二樂章全曲.mp3 溪邊景色-選自《第六交響樂》第二樂章(片段).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