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二 課標40首詩歌主題分類梳理(四)愛情閨怨詩第18首 無題【文學常識】《無題》,作者 ,字義山,號玉谿生, 代詩人。其著有《李義山詩集》。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煉字:連用兩個“難”字突出見面的不易,第一個“難”指相會困難,第二個“難”寫心境的痛苦,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含蓄婉轉而顯得深沉纏綿。 表現手法:情景交融,以春光將盡的特點進一步渲染別離的悲涼氣氛,此時之景也正是詩人痛苦心境的反映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 修辭:以比喻寫出自己的癡情苦意及至死不悔的愛情追求。先以“蠶絲”比喻“情思”,后以“蠟淚”比喻“相思之淚”,再用“方”“始”使癡情之意盡顯。詩人對感情至死不渝,而思念的痛苦也終生相隨。 煉字:“淚”字將詩人內心情感展露于外,執著而又無望的內心世界被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曉鏡但愁/云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 內容:從詩人體貼關切的角度推測出對方的相思之苦,描述了兩人因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但愁”“應覺”均是詩人猜測之詞,擔心、憐惜之情盡顯蓬山/此去/無多路, 青鳥/殷勤/為探看。 內容理解:意為對方居住在不遠的地方,希望有人前去傳遞書信。借神話傳說來寄托自己對愛人的撫慰和深長情意,既勸慰對方,也聊以自慰。流露出無法與愛人經常見面,只能靠書信傳情的無奈主旨:本詩主要表現戀人離別時的悲傷痛苦,抒發了詩人纏綿執著的相思之情,表達了詩人對愛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兩句,人們現在常用來贊頌無私奉獻、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素養通關】1.首聯連用兩個“難”字,有何好處 2.“東風無力百花殘”這句景物描寫在詩中有什么作用 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被稱為千古名句,請簡要分析其原因。4.有人認為“春蠶”兩句是寫詩人自己,“曉鏡”兩句是詩人設想的女方,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參考答案】文學常識李商隱 唐素養通關1.首聯連用兩個“難”字,突出見面的不易,渲染了凄婉憂傷的離別氛圍,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顯得深沉纏綿。2.①點明離別的季節;②渲染離別的氣氛;③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3.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蠶絲”比喻“情思”,以“蠟淚”比喻“相思之淚”,表現了詩人對愛人至死不渝的忠貞之情。4.同意。頷聯巧妙地運用比喻和雙關,表面上是寫春蠶、蠟燭實則是寫人,寫出詩人對戀人思之切、愛之深、情之堅定;頸聯則由己及戀人,擬想兩人別后幽思孤寂的情狀,設想對方的種種情狀,以示相愛之深。第19首 關雎【文學常識】《關雎》,是《詩經》開卷的第一首詩。《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 ,收錄了詩歌305篇,故又稱“詩三百”。《詩經》按用途和音樂分為 、 、 三大類,反映了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修辭:運用比、興的手法,以雎鳩和鳴起興,引出男子對美麗賢淑的姑娘的愛慕之情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修辭:用采摘荇菜起興,寫男子對意中人艱難執著的追求過程。“寤寐思服”寫出了男子對意中人的愛慕之情已經到了朝思暮想、寢食難安的程度。“悠哉悠哉”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兩個“悠”字以感嘆的語氣道出,著重表現了男子長夜無眠、思緒萬千、難耐相思之苦的情狀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表現手法:這幾句虛寫,用采摘荇菜起興,寫男子想象中的與意中人熱戀的美好時光和舉行婚禮的歡樂場面。“采之”“友之”“芼之”“樂之”,一系列的想象寫出了男子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向往主旨:《關雎》描寫了一位男子對心上人的思念與追求,描述了在追求過程中的苦與樂,表達了對美好愛情的向往【素養通關】1.這首詩以“關關雎鳩”開頭,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有什么作用 2.請簡要賞析“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中的兩個“悠”字。3.《詩經》經常運用比、興手法。比,即比喻;興,指先說別的事物以引出所吟詠的對象。試舉例分析《關雎》中的比、興手法的運用。4.這首詩表達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怎樣的情感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中“關雎”象征著美麗善良的女子,在河中的小洲,讓人可望而不可即。B.寫采摘荇菜是起興的寫法,寫出男子對心中的女子日夜執著的追求。C.“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實際上是想象把心中的姑娘娶回家門的場景。D.這是一首非常美好的愛情詩,詩中表達出一種誠摯、熱烈、健康的美好感情。【參考答案】文學常識詩歌總集 風 雅 頌素養通關1.起興。渲染了和諧悠揚的氣氛,增強了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2.“悠”是“長”的意思。連用兩個“悠”字,將男子長夜難眠、思緒萬千、難耐相思之苦的情狀表現得淋漓盡致。3.開篇以河洲上“關關”鳴叫求偶的雎鳩為“比”的對象,興起淑女為君子的佳偶,借助鳥的行為來引出抒情主人公對淑女的殷切盼望,并以此情感總領全詩。詩中以水中左右飄搖的荇菜為比,興起君子對淑女的渴慕的心,當主人公求之不得,付出暫時沒有得到回應的時候,甚至“寤寐思之”“輾轉反側”。4.表達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5.A第20首 蒹葭【文學常識】《蒹葭》選自《 》。《詩經》與《 》《 》《 》《 》合稱為“五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修辭:前兩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了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圖,既點明了地點和景物,又點明了時節,渲染了蕭索凄涼的氣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尋伊人而不得的惆悵之情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表現手法:借景抒情,表現了主人公思之心切、行之不易、欲見伊人而不得的形象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情感:“蒼蒼、萋萋、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處環境的清冷和寂寞。“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過程,暗示了時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執著。“方、湄、涘”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的場景和主人公盼望與伊人相會的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主旨:《蒹葭》通過對實際場景的描寫和對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伊人強烈的愛慕之情【素養通關】1.詩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開頭,有什么作用 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理解。3.請分析“長”“躋”“右”三字的作用。4.《蒹葭》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換其中的幾個字,以造成回環往復的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以男女戀愛為題材,表現的是主人公追求戀人的熱烈感情。B.“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采用的是《詩經》中常用的“賦”的手法,點明故事發生的季節在深秋,為詩歌創設了一個蕭瑟的意境。C.“溯洄從之”和“溯游從之”通過描寫連續匆匆的尋求行動,表現了主人公內心的焦急和癡迷。D.本詩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主人公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過行動含蓄表現主人公內心的情感。【參考答案】文學常識詩經·秦風 尚書 禮記 周易 春秋素養通關1.通過描寫“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展現了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烘托了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惆悵。2.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主人公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不停地張望、尋求的狀態,表現了主人公追尋伊人而不得的惆悵及無奈。3.“長”“躋”“右”三字描述道路的遙遠、陡峻、曲折,表現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側面襯托了主人公的執著追求。4.全詩分三章,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或委婉深長,或激越澎湃,深化了意境,渲染了氣氛,強化了感情,突出了主題。5.B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