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現代文閱讀亮點介紹 三步講透中考核心考點:三步(中考設問+回歸教材+方法指導)講透中考核心考點,讓考點更系統,讓知識不凌亂,讓方法看得見。 新課標新中考:用學習任務群,解決閱讀問題;用設題情境化,培育語文素養。學習任務群一 科普類文本閱讀【真題精粹】一、(2017·河北)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①所謂轉基因,是指把某種生物(比如植物甲)的基因中的一個或一組片段,轉移到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物(比如植物乙)的基因組合之中,由此創造出一個新的生物(比如植物丙)來。植物丙,可能與植物甲、也可能與植物乙外形相似,但三者的基因組都不相同。②簡單地說,轉基因就是在某種基因中引入外來基因。而太空種子所發生的基因變異,卻完全是在某個種子的單體內部完成的。當種子處于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超低溫、高潔凈、多變化的太空環境中,被來自四面八方的高能宇宙射線“轟擊”時,其內部DNA上的基因,會發生斷裂、扭曲、重組等各種變化。③那時,種子的基因們只要沒有被完全摧毀,就會僅僅發生變異而不是消亡。當種子回到地面,種入土壤,并發芽出苗、成長壯大時,它所表現的各種特征,就都是受到變異后的基因所控制的了。但是,在接受射線轟擊、發生變異,再回到地面種入土壤的全過程中,每一個種子的基因變化都是“自主完成”的,沒有任何一點外來基因的干涉和參與,就連跟這個種子擠在一起的其他同類種子的基因,也不可能跑過來跟它搗亂一下。④所以,太空種子只是在“變基因”,而不是在“轉基因”。小麥依然是小麥,只不過變得產量更高,或者更抗倒伏;青椒依然是青椒,只不過變得個頭更大,口感更佳。總之,永遠不會“小麥吃出青椒味,青椒用來做面包”。1.太空種子發生基因變異的條件有哪些 2.第③段中,加著重號的“搗亂”一詞在選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3.“蘋果與梨嫁接長出的蘋果梨”是變基因水果還是轉基因水果 請根據選文說明理由。二、(2018·河北)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漫話石鼓文①漢字的演變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書,由篆書到隸書,然后才是現在使用的楷書和行書。但事實上,篆書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現在還比較多見,大篆則僅以石鼓文為代表。由于石鼓文的發現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當作中國最早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極受歷代學者們的重視。②什么是石鼓文呢 就是刻在十塊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作為國寶,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詩,每面石鼓上一首,內容為歌頌國君游獵情況。其字體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齊,結構又近于小篆,顯然是由金文向小篆過渡的一種字體;其書法字體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健,在漢字發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因而為歷代學者所重視。③據史籍記載,石鼓于唐代初年在今陜西省岐山縣出土,后被置于陳倉(今寶雞市附近)之野。當時在鳳翔做官的鄭余慶移至鳳翔夫子廟予以保護。經五代戰亂,全部散失。入宋,鳳翔太守司馬池四處尋訪,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找到另一鼓。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徽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貴重。金兵攻占汴京,以為奇物,于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運至燕京(今北京市)。元代又散失于草野之中,后被國子助教成鈞發現,由兵部派車運回國子監,這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到1933年,被運往南京,埋于地下。新中國成立后訪得,再運回北京。④關于石鼓文的時代,唐代張懷瓘等人以為周文王時物,韋應物等人以為周宣王時物,至南宋史學家鄭樵始提出石鼓文為秦刻石;今人馬衡以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以為秦襄公時物,唐蘭則考為秦獻公十一年刻。可以認為,石鼓文是春秋時期秦國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漢字發展和石刻藝術的重要文物之一。(選文有改動)1.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石鼓文的發現早于殷墟甲骨文,它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B.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詩,內容為歌頌國君游獵的情況。C.石鼓文字體不同于金文,也不同于小篆,是由金文向小篆過渡的一種字體。D.石鼓文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為歷代學者所重視。2.請簡要概括選文第③段文字說明的內容。3.關于石鼓文的時代,歷代學者的考證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三、(2019·河北)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何 尊何尊①這是一件青銅尊。它造型凝重雄奇,紋飾嚴謹又富有變化。此刻,它被安置在國寶的最高展臺。②三千年前的日落,在大地上映射出兩個年輕人的身影。他們一個建立了一座至今依舊繁榮的都城,一個鑄造了一件記載榮光跨越十幾個朝代不朽的青銅器。他們的父輩曾經并肩浴血奮戰,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③這兩個青年一個是周武王之子,剛剛繼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誦,另一個是同宗的貴族何。雖然王朝新的領袖姬誦才十幾歲,但已經在他四叔姬旦(一位令后世孔子都尊崇的儒學先驅)輔佐下開始勵精圖治,并依照父王姬發臨終的遺愿,為保江山永固,在距離當時王城三百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建立了新的都城,這些事跡使得同是年輕人的何熱血沸騰,父親的業績得到一國之君的認可,自己又被新王看重。為此,他也要做一件熱血的事情。在得到批準后,何鑄造了一件青銅尊,在尊底有限的范圍里最大限度地記載了父輩們和新王的功績,以及新王對自己的告誡。④考古學家在一百二十二字銘文里發現“宅茲中國”四個字的時候,無異于在方寸之間看到了埋藏千年的謎底。這是關于“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宅茲”是居住在這里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會樹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來;家園需要有護城河阻擋外來入侵,并在軍隊的護衛下才能得以安寧,因此金文的‘國’字有兵戈守護。尊里的“中國”所指的是當時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現在的洛陽一帶。⑤這些寫給祖先的字跡,更像是寫給數千年后十三億中國人的信。⑥三千年歷史演進、朝代更替,“中國”一詞從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義,繼而又被賦予了王朝統治正統性的意義。直到清末,“中國”一詞被用作國名出現在官方正式文書當中。⑦三千年過去了,那對年輕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黃土掩蓋,但洛陽城繁華依舊。同樣被黃土掩埋的青銅尊于1963年在陜西的一處土崖中被發現,后被命名為“何尊”。雖沒有了最初奪目的光澤,但尊底的一百二十二字銘文卻沒有辜負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個千年,將祖先的豐功偉績展現在后人眼前。⑧“中國”,三千年前被鐫刻于方寸之間,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這泥土連接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作:中國。1.貴族何鑄造這件青銅尊的目的是什么 2.何尊銘文中的“中國”一詞的含義是什么 3.請結合全文說說何尊為什么被稱為國寶。【參考答案】一、1.①處于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超低溫、高潔凈、多變化的太空環境中;②被來自四面八方的高能宇宙射線“轟擊”;③種子的基因沒有被完全摧毀。2.干涉和參與。3.示例一:轉基因水果。蘋果梨是蘋果的基因與梨的基因進行組合后創造出來的一種新水果。示例二:轉基因水果。因為蘋果梨與蘋果的基因、梨的基因都不相同。二、1.A2.第③段主要寫了石鼓文這一文物自唐代出土以后坎坷的流傳過程。3.歷代學者對于石鼓文的時代的考證體現了求真求實、敢于質疑、不斷創新的科學精神。三、1.記載父輩們建國的功績、新王遷都的成就,以及新王對自己的告誡。2.“中”指的是城邦中心,“國”指的是家園需要保護。“中國”一詞在何尊銘文中指的是當時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3.①造型凝重雄奇,紋飾嚴謹又富有變化,是藝術瑰寶;②記載了周朝祖先的豐功偉績,歷史悠久,是歷史瑰寶;③何尊中關于“中國”的記載,傳承更迭,文化底蘊豐厚,是文化瑰寶。【考點精講】考點1說明對象及其特征1.了解題型中考 設問 (1)簡要概括全文或者某段的說明內容。 (2)選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 (3)概括說明對象的特征。 (4)結合文章內容,說說題目的作用回歸 教材 (1)(八上第19課)課文中哪一句話最能說明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征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具體展開說明的 (2)(八下第6課)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滅絕,但選用的材料不同,所說明的主要問題也不同。試結合課文做具體分析2.掌握方法快速尋找說明對象“三抓”法 說明對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判斷: “三抓”具體內容抓題目標題一般具有較強的提示性。如物名性標題,標題即說明對象;動詞性的標題,往往介紹說明對象的發展過程或某種事理;帶有疑問性、方法性字眼的標題,往往解釋原因,說明事理抓首段首段往往會揭示說明對象抓中心句說明文往往運用中心句來揭示所要說明的事物和其特征概括說明對象的特征三步法 一、從題目入手。題目中的修飾語往往交代了說明對象的特征。 二、從段首句和結尾句入手。說明文的段首句和結尾中的總結句常交代說明對象的特征。 三、概括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對象的特征不明顯時,要綜合段落內容進行概括,抓住最能揭示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的詞語。學習資料包說明文分類(按說明對象分)類型 具體內容 說明對象事物 說明文 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作客觀而準確的說明,使讀者了解、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中國石拱橋》就是事物說明文 說明對象是具體的,包括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特征等事理 說明文 將抽象事理的成因、關系、原理等說清楚,使讀者明白這個事理。《大自然的語言》就是事理說明文 說明對象是抽象的,包括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考點2說明方法及其作用1.了解題型中考 設問 (1)畫線的句子或者某個段落(主要)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第×段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選擇一種并說明其作用。 (3)文中畫線句(第×段)運用了哪種(哪幾種)說明方法 (4)給文中的××下一個定義或者結合文章內容說明××是××回歸 教材 (1)(八上第18課)說明文中常用一些說明方法,如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畫圖表、列數字、引用等。看看本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實例并說說它們的作用。 (2)(八下第5課)說明事理有許多方法,如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引用等。試從課文中各找出一個例子,說說其作用2.掌握方法分析說明方法作用答題法 說明方法可按照“說明方法+作用+說明內容”進行答題,高分答題語言格式為: 說明方法具體內容①舉例子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了……的例子,具體有力地說明了事物(事理)……的特點②列數字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該事物(事理)……的特點,使文章更有說服力③打比方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事物(事理)……的特點,使事物(事理)更具體、形象、準確,同時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④作比較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把××和××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說明對象……的特點(影響)等⑤分類別運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對事物……的特征/分門別類地加以說明,使說明全面且層次分明(續表)說明方法具體內容⑥下定義運用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簡潔準確地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提示,從而更科學、更概括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⑦作詮釋運用作詮釋的說明方法,具體形象地說明了……的特點,便于讀者理解⑧引資料運用引資料的說明方法,引用……突出事物的特征,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如果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語,既能增強說明的效果,又能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和說服力。特別提示:引資料(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⑨列圖表運用列圖表的說明方法,直觀形象地說明事物……的特點,使讀者一目了然⑩摹狀貌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學習資料包說 明 方 法說明方法 具體內容①舉例子 舉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的特征,解釋抽象的道理或深奧的科學知識②列數字 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③打比方 憑借事物間的相似點,把此物比作彼物,以突出此事物的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④作比較 將兩種類別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等加以比較來說明事物特征⑤分類別 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成若干類,然后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⑥下定義 用簡潔準確的語言對事物的本質特征做規定性的說明,以揭示事物的特有屬性⑦作詮釋 對事物的性質、特征或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⑧引資料 引用文獻資料、名人言論、古今詩詞、農諺俗語等來說明事物的特征⑨列圖表 采用引用、繪制圖形或表格的方法進行說明⑩摹狀貌 通過描寫事物的形狀或面貌來說明事物特征考點3信息提取及概括1.了解題型中考 設問 (1)根據文意,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2)選出下列說法符合或不符合文意的一項。 (3)根據文章內容查找××的原因是什么。 (4)××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說說××有哪些作用回歸 教材 (1)(八下第5課)本文題為《大自然的語言》,主要是講物候現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嗎 (2)(八下第11課)熟讀課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續表)2.掌握方法考點4說明順序1.了解題型中考 設問 (1)本文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結合具體內容分析。 (2)選文(某段)使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有什么作用 (3)從結構上看某些段落之間是什么關系 請結合文章內容作簡要說明。或者連續的幾個段落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安排的 (4)選文某些段落(詞語)位置能否顛倒一下順序 為什么 (5)×段和×段的順序能否調換順序 為什么 回歸 教材 (1)(八下第5課)第1—3段是怎樣將“物候”這一科學概念一步步引出來的 (2)(八下第5課)第7—10段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 你認為這樣的順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慮 (3)(八下第6課)這兩篇短文都是從某一現象出發,通過分析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得出規律性的認識。任選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4)(八下第11課)小組合作設計一個表格,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并討論:作者為什么不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一一介紹 (續表)2.掌握方法學習資料包說 明 順 序說明順序一般可分為時間、空間、邏輯三種順序。說明順序 具體內容時間順序 即按照事理發展過程的先后來介紹某一事物的說明順序。如說明生產技術、產品制作、技術方法、歷史發展、文字演變、人物成長、動植物生長等,都以時間為序空間順序 即按照事物空間存在的方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整體到局部來加以介紹,一般說明某一靜態實體(如建筑物等)常用這種順序。如《核舟記》是按照船體—船頭—船尾—船背的空間順序來寫的邏輯順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內在邏輯關系,或由個別到一般,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現象到本質,或由原因到結果,或由概括到具體,或由特點到用途,或由整體到局部介紹說明。凡是闡述事物、事理間的各種因果關系或其他邏輯關系,按邏輯順序最為適宜考點5說明文語言特點1.了解題型中考 設問 (1)選文第×段加點詞語能否去掉 為什么 (2)畫線句子中加點詞語能否換成另外一個詞語 請說明理由。 (3)找出體現語言準確性的詞語或分析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或“生動”特點的句子,并體會其作用。 (5)“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么 回歸 教材 (1)(八上第18課)結合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謹。 ①《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 ②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02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 ③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橋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 (2)(八下第5課)比較下面兩段文字的不同特點,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性和準確性。 ①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②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3)(八下第11課)本文語言簡潔、嚴密、生動,試結合下列句子做具體分析。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②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③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2.掌握方法考查說明文語言準確性、嚴密性常見題型高分答題語言格式 題型答題語言格式①“××”一詞好在哪里 “××”一詞在句中表示……,說明了事物……的特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②“××”詞語去掉好不好 為什么 不好。因為“××”詞語意思是……,在范圍/程度/語氣/數量等上起了限制作用,表明了……,符合事實;若刪去,原來……的意思就變成了……的意思了(顯得太絕對),不符合實際。“××”詞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③加點詞能否換成另外一個 為什么 不可以,“××”一詞在句中表示……,說明了事物……的特征,所換詞語的意思是……,換后意思變成了……,不符合實際。“××”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語言生動形象分析法 第一法:從修辭手法入手。從修辭手法看,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使說明文語言更形象、更生動、更有氣勢,富有感染力。 第二法:從表達方式入手。從表達方式看,運用描寫、議論和抒情的表達方式,既使說明顯得形象鮮明,又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學習資料包說明文分類(按說明語言分)類型 具體內容平實說明文 以平實的筆法,客觀準確地介紹事物,具體科學、簡明易懂生動說明文 又叫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文或知識小品文)。一般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介紹說明,常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和描寫的手法,或以對話、故事等形式來加強說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動有趣說明文常用的限制性詞語類型 舉例表時間限制 剛剛、迄今、已經、一直、早已、一向、漸漸等表程度 最、比較、幾乎、相當、很、尤其、稍微、更加等表估計或推測 大約、可能、左右等表數量限定 多、有余、很少等表范圍限定 全、都、一切、大部分、總共、少數等表頻率的詞語 屢次、往往、常常、經常、通常、總是、有時等考點6主觀探究1.了解題型中考 設問 (1)運用選文中說明的道理、原理或規律來解釋類似的現象或推論以后的變化。 (2)針對選文說明內容中關于環保、資源開發利用、說明對象對人類產生的危害等問題,提出建議、措施或對策。 (3)針對選文中環保、資源開發等人類生存的問題擬寫廣告或標語回歸 教材 (1)(八上第19課)從下面兩項活動中任選其一,獨立或小組合作完成。 ①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被認為“是一個南北名園的綜合”(陳從周語)。讀一讀《紅樓夢》的第十七回,注意其中描寫樓臺軒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樹木的內容,看看大觀園有哪些特點,與課文所寫的蘇州園林有什么異同。 ②園林在人類歷史中出現得很早,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園林體系。它們風格各異,“表現著美感的民族特點”(宗白華語)。查找資料,了解并比較中國、西亞和歐洲古典園林的主要特點,用表格或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你的認識。 (2)(八下第5課)這篇文章總結了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決定因素。課外查找資料,或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為課文補充一些例證,還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決定因素,與同學交流。 (3)(八下第6課)閱讀下面的材料,說說材料中描述的現象是與課文中的哪個理論相聯系的。 深海溝是在大陸與大洋之間靠大洋一側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過6000米的海溝共24處,其中19處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水深約11034米。海溝是板塊構造活動的杰作。一個板塊向下俯沖到另一個板塊之下時,一邊下垂,一邊上翹,這中間就形成了海溝。所以說海溝是板塊構造俯沖帶開始的地方,也是板塊構造擠壓活動的場所。這里好像一個樞紐或傳動帶,一方面海洋板塊的巖石俯沖下去,另一方面大陸板塊翹起來。2.掌握方法主觀探究各類型題答題技巧 類型具體方法原因探究 三步走第一步:首先仔細閱讀選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第二步:然后找出選文說明對象或現象與所給材料的相同或相似之處,選擇選文中相應的答題知識點。 第三步:最后運用文中知識點,有條理地、準確地表述出來知識運用 類答題技巧這類試題要求運用選文中說明的道理、原理或規律來推論以后的發展變化或解釋類似現象。首先仔細閱讀選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推論:①結合選文說明內容要點推論以后的發展變化,闡述類似現象;②找出選文說明對象內容與所給材料的相同或相似之處,選擇選文中相對應的知識點回答說明方法具體內容獻策類答 題技巧這類試題要求針對選文說明內容中關于環保、資源開發利用、說明對象對人類產生的危害等問題,提出建議、措施或對策。完成這類試題同樣要求審清題干,找準答題角度,大膽發揮合理的想象,且所提出的對策必須針對選文中說明對象對人類的影響或造成的危害進行設計或構思,應緊扣文中內容要點,分析產生危害的原因,說明具體的建議、措施或對策廣告標語 類答題技巧這類試題要求針對選文中說明的環境保護、能源開發等人類生存的問題擬寫廣告或標語。完成這類試題首先要審清題目要求,找準思路,力求緊扣選文內容,或呼吁,或警示,或勸告。表述時應盡力做到用語簡潔、準確,最好用警句【仿真訓練】一、(2023·河北模擬)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文房四寶”與中國傳統文化陳云琴①“文房”之名,起于我國南北朝時期,專指文人書房。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因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②作為書寫工具,“文房四寶”是文人雅士千金不換的珍寶。在文人雅士的筆耕風雨生涯中,它們與主人共擔憂苦,同享歡樂,演繹出文化劇目中無數的悲喜劇。文人雅士則從它們身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無限的妙趣,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悠遠以及自己的責任,并以它們為師友。③以位于“文房四寶”之首的“筆”來說,它一出現,就同古人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以意想不到的作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中國的毛筆是舉世無雙的書寫工具。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早已退出歷史的舞臺,而毛筆從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走來,至今興盛不衰,足見其強大的生命力。④在古人的心目中,它不只是一支伸手即來、揮之即去的“毛錐子”,還是具有某種意蘊、值得依戀的伴侶,或者說,它本身就代表著文明,是文化人及其形象、事業的化身。“尖、齊、圓、健”為毛筆之“四德”,可以用來描述文人雅士的心懷:“尖”,敏銳的文心;“齊”,平易的眼界;“圓”,兼收并蓄的氣度;“健”,自強不息的精神。毛筆是作為一種書寫工具進入文人生涯的。文人把自己的生涯稱作“筆耕”,既體現出文人同書寫工具的關系,又表明了文人生涯的艱辛。⑤“墨”一般被看作文采的象征。“胸中有墨”便是有文采,而這正是文人起碼的素質。《清暑筆談》說:“士大夫胸中無三斗墨,何以運管城 然恐蘊釀宿陳,出之無光澤耳。”有文采是用筆的前提,文人如果沒有文采是要遭人恥笑或嘲弄的。宋人嗜墨成癖,從文人到民眾莫不皆然,竟蔚然成風。嗜墨家的奇談怪論、奇聞逸事不勝枚舉,是宋代特有的文化現象。據《王氏談錄》記:王洙生性愛墨,手中一天到晚拿著墨錠把玩,他的桌上、書案上、臥榻上到處擺著墨丸,經常用柔軟織物擦拭墨錠,使墨又光又亮,甚至用衣袖、衣襟擦拭。有一次,王洙因怕打斷作文思路而沒有理睬賣廷珪墨的人,事后卻因此嘆恨終生。⑥“紙”因其堅緊、柔韌、光潔、韻墨而具有使用價值,以古樸、馨香、美艷而具有觀賞或收藏價值。文人的生活同紙緊密相連,映入文人眼簾的首先是紙的文化價值以及文人自身的生活情態或命運之慨。文人與紙,就像農民與土地。窮困的文人往往因為缺紙,不惜出賣勞力以換取日常用紙。戰國時蘇秦和張儀兩人就以替人做工的方式取得紙筆等學習用品。三國的闞澤、晉代的葛洪也以替人打工的方式獲取學習用品。文人的這種做法表現了他們自我塑造的決心和毅力,為后世敬慕頌揚。⑦“文房四寶”供人使用,紙不過以日計,筆不過以月計,墨不過以年計,只有硯才可以隨人終生。明代陳繼儒《妮古錄》云:“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故鏡須秦漢,硯必唐宋。”沒有明鏡的梳妝臺是不可想象的,沒有佳硯的古代書齋自然不可思議。文人看見硯,最先聯想到的是硯對文化的巨大貢獻;文人歌詠硯的功績如同歌詠自己的勞動成果,如同農人歌詠收獲。蘇東坡一生為硯作銘甚多,多能反映出正直文人的情趣和懷抱,見識卓越,為常人所不及。⑧文人士大夫賦予了“文房四寶”深沉含蓄的魅力,“文房四寶”則成就了文人士大夫溫文儒雅、揮灑激揚的風姿。“文房四寶”同文人士大夫水乳交融的結合,形成了中國文化特別是書畫藝術無與倫比的意蘊。1.閱讀第④~⑦段,說說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文房四寶”與文人的緊密聯系。文房四寶 聯系筆 (1) 墨 (2) 紙 (3) 硯 (4) 2.文章第③段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請具體分析其作用。3.這篇文章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請結合第⑦段畫線句具體分析。二、(2023·河北模擬)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中國餐具的趣史①在絕大部分人的印象中,筷子是中國人最早使用的餐具。事實上,餐勺的使用要遠遠早于筷子,根據考古學家王仁湘的研究,“餐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在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黃河流域及其他一些地區的農耕部落的居民,已大多形成了使用餐勺進食的傳統”。大約從1世紀起,筷子在中國開始挑戰勺子,最終榮登餐具首位。換言之,在西漢之前,中國人主要用餐勺吃飯。②在餐勺出現之前,人們為了方便舀水或舀取液態物質,會主動尋找使用“勺”狀物。隨手撿來的獸骨、貝殼、海螺等有凹陷或凹槽的東西都可以幫助人們。在中國,人們最早利用的天然“勺”狀物可能是瓢。對此先秦文獻中有不少記錄,如《論語》中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明代楊慎在《丹鉛總錄》中說:“今閩廣之地以鱟魚殼為瓢,江淮之間或用螺之大者為瓢,是以蟲殼代瓜匏用也。”隨著使用時間的延續,人們給“瓢”“貝殼”等加上柄,就演變為餐勺了。③從考古出土文物來看,在陜西關中地區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不少獸骨制作的餐勺,它們大體都是長條形。1987年6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在余杭區瑤山遺址發掘出一批史前玉器,其中有一個長8厘米的玉匙,其勺柄呈方形,勺頸逐步變細,屬于典型的餐勺樣式。統計顯示,中國南方(尤其是太湖流域)出土的史前餐勺要略多些,對此有專家指出,“勺子在太湖流域史前文化時期相對發達,或許和這一帶人飲食中羹湯、粥糜類食物較多有關。而羹湯、粥糜類食物較多,又和這里的氣候較炎熱、人易干渴而思湯飲,以及當時的陶飲器易爆裂只能煮帶湯類食物等因素相關”。④在古漢語中,餐勺最早被稱作“匕”和“匙”。西漢揚雄在《方言》中說“匕謂之匙”,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留下“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的記錄。清代段玉裁注解“比當作匕,漢人曰匕黍稷,匕牲體……匕即今之飯匙也。”所謂“匕黍稷”就是把黍和稷放在“匕”里吃,即用餐勺吃飯的意思;“匕牲體”在古漢語中則是用餐勺切割祭祀用的牛羊肉。關于什么是“柶”,唐代孔穎達解釋說:“柶,以角為之,長六寸,兩頭屈曲。”這說明“匕”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餐勺。從形態上看,餐勺的勺頭圓潤中帶尖,展平后與矛頭或刀具很像,可以作兵器,所以后來引申出“匕首”一詞。唐代顏師古曾說“匕首,短劍也。其首類匕,便以用也”,也就是說“匕首”是從餐勺的“匕”中演化而來,可謂“吃”出來的兵器。⑤漢代以后,中國人筷子和餐勺并用,但仍以餐勺為主,“匕”和“匙”地位要重于“箸”。如《三國志》中的“先主方食,失匕箸”、《晉書》中的“一杯食,有兩匙”、《續齊諧記》中的“夜與神女宴寢,脫金簪與扶侍,亦贈以銀碗及流離匕”、唐代韓愈《再與鄂州柳中丞書》中的“愚初聞時方食,不覺棄匕箸起立”等記載,都將餐勺放在了筷子之前,顯示出當時人們餐具使用的先后順序和重要性。為什么勺子優先于筷子呢 考古專家認為,唐以前,中國北部以小米(黍、稷、粟、黃粱等)為食,因為小米能扛旱扛澇。小米因為顆粒小,煮成米飯易糊,最好的烹飪方法是煮成小米粥,而用筷子很不方便,用匙吃(喝)小米粥簡易且姿態優雅。⑥唐宋之際,中國人“匙”“箸”通用。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餐勺和筷子一起向東“旅行”到了日本。《三國志》中記載“倭地溫暖,冬夏食生菜……食飲用籩豆,手食。”到了宋代,同時期的日本依舊“手食”。宋代《太平寰宇記》中記載“(日本)飲食以手,而用籩豆。”我們知道“籩豆”是盛放食物菜肴的器皿,形制像今天的高腳盤或高腳碗。“籩豆”是中國的餐飲禮器,書中有這樣的記載“籩,以竹為之,口有藤緣,形制如豆,亦受四升,盛棗、栗、桃、梅、菱、茨、脯、脩、膴、鮑、糗、餌之屬是也。”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 2.早期,在中國南方和北方的人們使用勺子要比筷子重要,請從選文中找出原因。3.選文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 試舉例分析。4.舉例子是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從文中找出一例,說說其表達效果。【參考答案】一、1.(1)代表著文明,是文化人及其形象、事業的化身(2)一般被看作文采的象征(3)具有觀賞或收藏價值,與文人的生活緊密相連(4)對文化有巨大貢獻,為文人所歌詠2.作比較。將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與中國毛筆進行比較,古埃及的蘆管筆和歐洲的羽毛筆早已退出歷史舞臺,而中國毛筆至今興盛不衰,說明中國的毛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3.這篇文章語言富有文采且生動形象。畫線句引用古文使文章語言富有文采,把“文人之有硯”比作“美人之有鏡”,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硯對文人的重要作用。二、1.中國餐具的發展史。2.中國南方(尤其是太湖流域)勺子相對發達,是因為人們飲食中羹湯、粥糜類食物較多;中國北方以小米為食,小米因為顆粒小,煮成米飯易糊,最好的烹飪方法是煮成小米粥,而用筷子很不方便,用匙吃(喝)小米粥簡易且姿態優雅。3.選文采用了時間順序。如先從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的餐勺說起;然后依次介紹仰韶文化遺址中的餐勺;漢代出現的“匕”和“匙”;最后寫到唐宋之際“匙”“箸”通用。4.示例一:第④段中以“西漢揚雄在《方言》中的話”為例,意在具體說明在古漢語中,餐勺最早被稱作“匕”和“匙”。示例二:第⑤段中以“《三國志》中的記載和《晉書》中的記載”為例,意在具體說明“漢代以后,中國人筷子和餐勺并用,但仍以餐勺為主”。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