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下冊第 9課《桃花源記》復習學案【復習目標】1.牢記文學常識,積累文言詞句,準確背誦、默寫全文。2.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難點】文和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點,難點是領會詩文的的豐富內涵,品味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復習過程】【自主學習】一、回扣課本,查找短板。還有不理解的語句嗎?能準確背誦默寫課文嗎?二、知識回顧(一)文學常識1.作者簡介:陶淵明(365-427),字元亮,(朝代)著名詩人,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我們曾學過他的著名詩句:。2.文體知識:記,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作者的感情和主張。我們學過的“記”這種文體的文章有、等。(二)文言知識梳理1.給加點字注音。儼然()垂髫()遂與外人間隔()此中人語云()詣太守()2.解釋加點詞語。(1)便要還家(2)各復延至其家(3)緣溪行(4)便扶向路(5)才通人(6)詣太守(7)遂與外人間隔(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9)尋病終(10)尋向所志(11)乃不知有漢(1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13)黃發垂髫(14)既出(15)漁人甚異之3.翻譯句子。(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課文內容理解。1.本文是以為線索,按順序,把桃源、桃源、桃源、桃源等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2.說一說桃花源的環境有怎樣的特點?3.說一說桃花源中的民風怎樣?4.作者描述這樣一個世外桃源究竟有何用意?(本文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5. 這篇文章對當今社會有什么現實意義?【合作探究】上面習題,還有自己不能完成的,請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精講點撥】閱讀《桃花源記》,回答問題。1.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便舍船 屋舍儼然 B.尋向所志 便扶向路C.桑竹之屬 屬予作文以記之 D.不足為外人道也 為坻,為嶼,為堪,為巖2.下列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漁人甚異之。翻譯:漁人非常奇怪這片林子。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翻譯: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可以相互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C.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翻譯:他們問村中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D.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翻譯:沿著方向尋找所做的標記,終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武陵漁人沿著溪水劃船無意間發現桃花林,被桃林美景所迷,遂有一探究竟的沖動。B.漁人穿過桃花林即到桃花源,桃花源里,百姓生活安寧,他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C.桃源人熱情款待漁人數月,在此期間,漁人給桃源人詳細講述了外面千年的世事變遷。D.漁人回到了郡城后,立即到處說出了自己在桃花源的經歷,許多人紛紛尋訪桃花源。4.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寫法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②自然段寫田園風光、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狀態,表現桃源環境優美、社會安寧。B.“皆嘆惋”寫漁人及桃源人對世事變遷的感慨和對桃源外百姓遭遇的惋惜,言簡意豐。C.選文敘寫善用照應,如“得其船”照應“便舍船”、“尋向所志"照應"處處志之”等。D.選文描繪的世外桃源寄托著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社會的追求,在當時是無法實現的。【鞏固檢測】一、默寫填空。1.芳草鮮美,___________。2.___________,雞犬相聞。3.___________,并怡然自樂。4.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___________。二、解釋加點詞語。1.阡陌交通2.悉如外人3.并怡然自樂4.皆嘆惋5.咸來問訊6.尋向所志7.處處志之8.具答之9.欣然規往10.欲窮其林三、翻譯句子。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閱讀《桃花源記》,回答問題。1.下列對選文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通過描繪桃花源美景和民風民俗,表現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漁人“詣太守”尋找桃花源未果,表現了他的出世思想。B.村人叮囑就要離去的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與世俗交往的心理。C.全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把各個事情貫穿起來,最后以南陽劉子驥的經歷再次表明桃花源的不可得。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影響,但他所設想的境界,脫離實際,無法實現。2.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本文具有濃烈的浪漫虛幻色彩,但缺乏真實感人的力量。B.本文層層設疑,激發了讀者的興趣。C.文章行文敘事不事雕琢,樸素自然,描寫清新如畫,詩意盎然。D.作者在虛構故事時結合逼真的寫實。如選文首尾呼應,渲染真真假假的氣氛,從而加強了作品的誘人力量。【拓展延伸】(2023年·揚州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夏馥,字子治,陳留圉人也。少為諸生質直不茍,動必依道。同縣高儉及蔡氏凡二家豪富,郡人畏事之,唯馥閉門不與高、蔡通。桓帝即位,災異數發,詔百司舉直言之士各一人。太尉趙戒舉馥,不詣,隱身久之。靈帝即位,中常侍曹節等專朝,禁錮善士,謂之黨人。馥雖不交時官,然聲名為節等所憚,遂與汝南范滂、山陽張儉①等數百人并為節所誣,悉在黨中。詔下郡縣,各捕以為黨魁。馥乃頓足而嘆日:“孽自已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禍及萬家,何以生為 ”乃自翦須,變服易形入山中,為冶工客作,形貌毀悴,積傭三年,而無知者。后詔委放,儉等皆出,馥獨嘆曰:“已為人所棄,不宜復齒鄉里矣!”留賃作不歸,家人求不知處。(選自《高士傳》「晉]皇甫謐著)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1)災異數發(2)悉在黨中(3)數百人并為節所誣(4)變服易形入山中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太尉趙戒舉馥,不詣,隱身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馥雖不交時官,然聲名為節等所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