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06機械運動考點解讀 《機械運動》是學生學習物理學的第一章。其主要內容從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開始,講述的是簡單測量和機械運動的初步知識。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是基本測量,初學物理就需要從基本的動手實驗開始。所以本章首先介紹了測量長度和時間的常用工具,目的是使學生認識這些工具,使學生能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利用有限的工具進行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再通過最普遍、最簡單的運動形式—機械運動,來研究各種各樣的運動形式,了解運動的快慢的表示方法和運動的描述方法。參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實例引出,并聯系實際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實例,要求學生會聯系實際判斷已知參照物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情況和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的參照物在此基礎上,感性的分析了勻速直線運動,并說明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比值法”(定義速度是初中階段定義物理量經常采用的方法)。對于速度圖像的識別和理解是今后理解各種圖像的基礎。本章中考常考點為長度的測量、參照物的選擇、物體運動的描述方法和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應用。【母題1】(2023 福建)如表是某襯衫吊牌的部分信息,號型“”表示適穿人群的特征參數及體型。“”表示適用于一般體型,“170”表示身高,“92”表示 產品名稱:襯衫 規格: 顏色:藍色 號型:A.胸圍 B.肩膀寬 C.上臂周長 D.脖子周長【答案】【分析】的意思是適合身高在左右、胸圍在左右的人試穿。【解答】解:分析題意可知,“170”表示身高,“92”表示人體的某項參數為;根據生活常識,肩膀寬、上臂周長、脖子周長均小于,而人體的胸圍在左右,所以“92”表示胸圍為,故正確,錯誤。故選:。【母題2】(2023 日照)下列測量儀器對應的讀數,正確的是 A.B.C.D.【答案】【分析】(1)起始端沒從0刻度線開始,要以某一刻度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前面的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停表的中間的表盤代表分鐘,周圍的大表盤代表秒,停表讀數是兩個表盤的示數之和。(3)電壓表先明確量程和分度值,然后根據指針位置讀數。(4)電能表的讀數:最后一位是小數,單位是。【解答】解:、由圖知:刻度尺上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物體左側與對齊,右側與對齊,所以物體的長度為,故錯誤;、由圖可知,秒表小盤的分度值是,指針在和之間,偏過中線;大盤的分度值是,而大盤指針在,因此秒表讀數為,故錯誤。、由圖知:電壓表接的是大量程,應讀上排,分度值是,則讀數為;故正確;、電能表的表盤中最后一位是小數,單位是,則電能表的讀數為,故錯誤。故選:。【母題3】(2023 達州)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如圖是某同學使用刻度尺測量某一物體長度的情景,則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被測物體的長度是 。【答案】1;3.50。【分析】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刻度尺的分度值為相鄰的刻度線表示的長度;起始端沒從0開始,把起始刻度處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刻度值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測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而是的刻線,物體的末端對著的刻度線為,所以物體的長度為:。故答案為:1;3.50。方法技巧 1.刻度尺的選擇 測量長度若分段測量,然后再將每段長度相加也可測得結果,但誤差較大,所以一般情況下,測量物體長度時,在滿足測量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刻度尺的量程應大于待測物體的長度,以保證可一次完成測量。 2.刻度尺的放置 放置刻度尺時,零刻度線要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的一側要緊貼被測物體,與被測物體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3.刻度尺的讀數 讀取準確值后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所測物體的末端剛好對準某個刻度線,那么估讀數為“0”,且不能省略。 4.刻度尺的分度值 從測量值推斷刻度尺的分度值時應注意,測量值倒數第二位所對應的長度單位就是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母題4】(2023 貴州)如圖所示是攝影愛好者捕捉到的“烏鴉騎乘老鷹”的精彩畫面,下列能描述圖中兩者相對靜止的成語是 A.分道揚鑣 B.背道而馳 C.并駕齊驅 D.各奔東西【答案】【分析】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看這個物體與所選參照物之間是否有位置變化;若位置有變化,則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運動的;若位置沒有變化,則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靜止的。【解答】解:烏鴉站在飛翔的老鷹背上休憩,烏鴉和老鷹之間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因此以烏鴉為參照物,老鷹是靜止的,以老鷹為參照物,烏鴉也是靜止的。、分道揚鑣原指分路而行,后多比喻因目標不同而各走各的路,彼此之間發生了位置的變化,是相對運動的,故錯誤;、背道而馳原指朝著相反的方向跑,比喻行動方向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完全相反,彼此之間發生了位置的變化,是相對運動的,故錯誤;、并駕齊驅原指幾匹馬并排拉一輛車,一齊快跑,比喻齊頭并進,彼此之間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是相對靜止的,故正確;、各奔東西指各自走各自的路,彼此之間發生了位置的變化,是相對運動的,故錯誤。故選:。【母題5】(2023 牡丹江)如圖所示,2023年5月30日上午,長征二號遙十六運載火箭載著帶有三名航天員的神舟十六號飛船點火升空。升空過程中 A.以地面為參照物,航天員是靜止的B.以飛船為參照物,航天員是運動的C.以地面為參照物,飛船是運動的D.以發射塔為參照物,飛船是靜止的【答案】【分析】在研究物體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的標準,即參照物,物體的位置相對于參照物發生變化,則運動,不發生變化,則靜止。【解答】解:、以地面為參照物,航天員與地面之間有位置變化,所以航天員是運動的,故錯誤。、以飛船為參照物,航天員與飛船之間沒有位置的變化,所以航天員是靜止的,故錯誤。、以地面為參照物,飛船與地面之間有位置變化,所以飛船是運動的,故正確。、以發射塔為參照物,飛船與發射塔之間有位置變化,所以飛船是運動的,故錯誤。故選:。【母題6】(2023 邵陽)2023年5月28日上午,全球首架大型客機從上海虹橋機場順利起飛,到達北京首都機場,完成首次商業載客飛行(如圖)。飛機飛行過程中,某乘客看到機翼是靜止的,他所選的參照物是 A.云朵 B.地面 C.機翼 D.座椅【答案】【分析】我們平時說的運動或靜止都是相對于參照物而言的。若相對于參照物,位置沒有改變,則靜止;若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發生了改變,則運動。在描述物體的運動時,關鍵是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是否發生改變。【解答】解:.飛機飛行過程中,機翼相對云朵、地面有位置的變化,所以以云朵或地面為參照物,機翼是運動的,故不符合題意;.研究物體的機械運動時,不能以物體自身為參照物,故不符合題意;.飛機飛行過程中,機翼與機內座椅之間沒有位置的變化,以座椅為參照物,機翼是靜止的,故符合題意。故選:。方法技巧 1.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方法: 一定確定被研究的物體二選選定參照物三分析分析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四判斷相對于所選的參照物,若物體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則物體是靜止的;否則,就是運動的2. “運動和靜止”在物理學中的定義與我們生活中的感受有所區別: (1)物理學中運動和靜止的描述是相對的,都需要一個參照物,或者是一個參考點,相對于參考點或者參照物不運動的就是靜止; (2)在生活中,我們默認地面就是參照物,所以我們走路或者坐車時感覺是自己在“動”,太陽是“東升西落”的,而我們的眼睛更是以自己為參照物,這也就是為什么乘坐交通工具向前走的時候總是感覺周圍的景物在向后倒退的原因。【母題7】(2023 眉山)如圖所示,小明在“測平均速度”的實驗中,使小車從斜面點靜止下滑,經過點到達點,圖中已標出小車經過、、三點對應時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段距離為B.段平均速度為C.小車從點到點做勻速直線運動D.若小車過點后才開始計時,測出段平均速度將偏大【答案】【分析】(1)根據小車在、兩點的刻度得出小車經過段的路程;(2)從圖中得出小車在段的路程和所用時間,利用速度公式得出平均速度;(3)小車在斜面上做的是加速運動;(4)如果過了點才開始計時,測量的時間會偏小,測得的平均速度會偏大。【解答】解:、由圖示可知,段距離,故錯誤;、小車在段的路程,所用時間,平均速度,故錯誤;、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越來越快,因此小車在這個過程中做加速運動,故錯誤;、如果小車過了點才開始計時,計時會晚一些,測量的時間會偏小一些,根據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不變時,時間偏小,測得的平均速度會偏大,故正確。故選:。【母題8】(2023 德州)在某次測試中,甲、乙兩車都向東做直線運動,它們的圖象如圖所示,則 A.甲、乙兩車都做加速直線運動B.兩車出發前相距,甲比乙晚出發C.在第時兩車速度相等D.內乙車相對于甲車向東運動【答案】【分析】圖像表示的是物體的路程隨時間的變化圖,圖像為傾斜直線,表示的是物體的路程隨時間均勻變化,即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與縱坐標的交點表示起始位置,與橫坐標的交點表示起始時間,圖像交點表示到達同一位置,即兩物體相遇。【解答】解:圖像為圖像,圖像是傾斜的直線,表示物體的路程隨時間變化均勻,根據路程公式可知,物體的速度不變,所以是勻速直線運動,故錯誤;甲車與橫坐標相交,表明開始運動時,位置在坐標原點,運動的開始時刻是;而乙車與縱坐標相交,表示開始運動的時刻是0時刻,但是開始運動的位置在坐標原點處,所以開始運動時,甲、乙兩車相距,乙車先運動,甲車晚運動,故正確;圖像相交的點表示的是兩車在同一位置,即兩車相遇,而不是速度相同,故錯誤;內,由圖像可知甲車的速度更快,兩車均向東行駛,而乙車在甲車前方處,甲車速度比乙車快,所以距離在縮小,以甲車為參照物,則乙車相對甲車向西運動,故錯誤。故選。【母題9】(2023 長春)在“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路程 運動時間 平均速度(1)測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實驗中,小組同學發現小車通過段路程的時間過短,不便于測量時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只將木塊向 適當移動;也可以將小車倒置滑下,這是因為用 代替滾動可以增大摩擦。(3)改進后,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在表格中,計算出小車通過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小車通過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比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小車在運動過程中,支持力對小車是否做功? 。(5)小車運動到斜面底端撞到金屬片會停下來,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答案】(1);(2)右;滑動摩擦;(3)0.2;小;(4)否;(5)運動狀態。【分析】(1)測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車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越短,不便于測量時間,據此分析;(3)根據題意得出段路程和所用時間,利用求出小車通過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段路程與段路程相同,求得所用時間,利用速度公式求得的速度可得出結論;(4)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5)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也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運動狀態的改變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變。【解答】解:(1)該實驗是根據公式進行測量的;(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車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越短,不便于測量時間,因此為了便于測量時間,應將木塊向右適當移動,使它保持較小的坡度;也可以將小車倒置滑下,這是因為用滑動摩擦代替滾動可以增大摩擦;(3)路程,所用時間,小車通過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已知段路程與段路程相同,,,段平均速度:,已知,,則,(4)小車在運動過程中,支持力的方向上沒有移動距離,所以支持力對小車不做功;(5)小車運動到斜面底端撞到金屬片會停下來,小車由運動變為靜止,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故答案為:(1);(2)右;滑動摩擦;(3)0.2;小;(4)否;(5)運動狀態。1.(2023 錦江區校級模擬)我國古代曾用張開的大拇指與中指間的距離作為長度單位,稱為“拃”。如圖所示,利用刻度尺測量某人“一拃”的長度。根據圖中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測量時,必須從零刻度線量起B.觀察出,刻度尺的分度值為C.讀數時,視線可以從甲方向觀察D.記錄下,“一拃”的長度為【答案】【分析】(1)測量時要讓被測物體的一端放在刻度尺的某一刻度線上,不一定要從零刻度線量起。(2)根據刻度尺上每大格代表長度和每大格內包含多少小格即可判定其分度值。(3)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尺的尺面垂直。(4)物體左端與零刻度線對齊,讀出其右端對應刻度線即為“一拃”的長度。【解答】解:、長度測量時,被測物體的一端如果放在刻度尺的零刻度線上會使測量更簡單,直接讀出末端刻度值即為物體的長度,如果物體測量時沒有從零刻度線開始而是從某一刻度線開始也可以測量,故錯誤;、該刻度尺每大格代表,每大格內包含10小格,所以每小格代表,即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故錯誤;、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錯誤;、圖中大拇指尖在零刻度線位置,中指尖在19.0刻度位置,所以,“一拃”的長度為,故正確。故選:。2.(2023 湖北二模)用分度值為毫米的刻度尺直接測量一張紙的厚度測不出來,這時可將許多相同的紙疊起來,使之有足夠的厚度,用刻度尺測出總長度除以張數,就可間接測出一張紙的厚度了,在下列長度的測量中,與這一方法相同是 A.測一曲線的長度 B.測一枚硬幣的直徑C.測圓錐的高 D.測細銅絲的直徑【答案】【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特殊測量方法的了解與運用,對被測物理量太小,不便于直接測量則測多個相同物理量的總和,求平均值從而達到減小誤差的目的。【解答】解:由于一張紙的厚度和銅絲的直徑和質量都非常小,不能直接測量(小于測量工具的分度值);所以要測多個相同物理量的總和,求平均值從而達到減小誤差的目的。故選:。3.(2023 如東縣二模)如圖是小明用刻度尺測量一條形金屬片長度,該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屬片的長度分別是 A.、 B.、 C.、 D.、【答案】【分析】首先要確定刻度尺零刻線和分度值,然后再讀出金屬片的長度。【解答】解:由圖知: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以作為“零刻度”,物體末端對著的刻度線為,所以物體的長度即為兩刻度值差。故選:。4.(2023 東方校級三模)如圖所示,是藝人手持核雕作品——“核舟”的情景,根據圖片信息,估測該“核舟”的長度約為 A. B. C. D.【答案】【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憑借生活經驗,有的需要簡單的計算,有的要進行單位的換算,最后判斷最符合實際的是哪一個。【解答】解:普通人的食指尖端一節的長度在左右,圖片中“核舟”的長度比手指關節長,約在左右,故錯誤,正確。故選:。5.(2023 蘭山區校級模擬)如圖所示,空中加油機正在給戰斗機加油的情境,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加油機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B.以加油機為參照物,戰斗機甲是靜止的C.以地面為參照物,戰斗機乙是運動的D.以戰斗甲為參照物,戰斗機乙是運動的【答案】【分析】判斷物體的運動與靜止時,要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生改變。如果改變就是運動的,如果不變就是靜止的。【解答】解:、加油機相對于地面位置發生了改變,所以是運動的。故正確;、以加油機為參照物,戰斗機甲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所以是靜止的,故正確;、以地面為參照物,戰斗機乙的位置發生了改變,所以是運動的,故正確;、以戰斗甲為參照物,戰斗機乙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所以是靜止的。故錯誤。故選:。6.(2022 宜城市模擬)“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描繪了一幅闡述運動相對性的完美畫卷,詩中的意境如圖所示。從物理學的角度看,我們說舟中人是靜止的,所選的參照物是 A.白帝 B.江陵 C.兩岸 D.輕舟【答案】【分析】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首先要選取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研究對象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就看它與參照物的相對位置是否變化。【解答】解:從物理學的角度看,我們說乘船的人是靜止的,即人相對于船的相對位置沒有改變,故是選擇船(輕舟)為參照物的,故不符合題意;故選:。7.(2023 南山區校級四模)北京時間2023年5月30日16時29分,神舟十六號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每可繞地球一圈。如圖是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和空間站就形成了新的組合體的畫面。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以“神舟十六號”為參照物,“組合體”是運動的B.以“組合體”為參照物,“神舟十六號”是運動的C.以地球為參照物,“神舟十六號”是運動的D.以地球為參照物,“組合體”是靜止的【答案】【分析】在研究物體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的標準,即參照物,物體的位置相對于參照物發生變化,則運動,不發生變化,則靜止。【解答】解:、以“神舟十六號”為參照物,“組合體”與“神舟十六號”之間沒有發生位置變化,所以“組合體”是靜止的,故錯誤。、以“組合體”為參照物,“神舟十六號”與“組合體”之間沒有發生位置變化,所以“神舟十六號”是靜止的,故錯誤。、以地球為參照物,“神舟十六號”與地球之間有位置變化,所以“神舟十六號”是運動的,故正確。、以地球為參照物,“組合體”與地球之間有位置變化,所以“組合體”是運動的,故錯誤。故選:。8.(2023 炎陵縣模擬)寒假期間,小明與爸爸、媽媽一起駕駛小汽車回家,當汽車在快速路上快速行駛時,小明卻感覺到自己是靜止的。則小明所選取的參照物是 A.路對面駛過來的汽車 B.地面C.路邊的樹 D.自家行駛的小汽車【答案】【分析】在研究機械運動時,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相對于哪一個物體在運動,就要看這個物體相對于哪個物體位置發生變化。【解答】解:、以路對面駛過來的汽車、地面、路邊的樹為參照物,小明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是運動的,故不符合題意;、以自家行駛的小汽車為參照物,小明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是靜止的,故符合題意。故選:。9.(2023 巴中模擬)小明和小紅從同一地點,沿同一直線,以大小相等的速度,同時向相反方向勻速行走,后兩人相距。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以地面為參照物,小紅的速度是B.以小明為參照物,小紅的速度是C.以小明為參照物,小紅是靜止的D.如果說小明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是地面【答案】【分析】一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發生變化,這個物體是運動的;相對于參照物位置沒有變化,這個物體是靜止的;運動的物體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速度不同。【解答】解:、以地面為參照物,小紅行走的路程為,所以其速度是,故錯誤;、以小明為參照物,后兩人距離,所以小紅的速度是,故正確;、以小明為參照物,小紅與小明之間的位置不斷變化,所以小紅是運動的,故錯誤;、若以地面為參照物,小明與地面之間的位置不斷變化,所以小明是運動的,故錯誤。故選:。10.(2023 棗莊二模)周日做完作業,小明和小芳同學在風景如畫的柳葉湖畔騎自行車,如圖所示是他們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下列分析中錯誤的是 A.兩人所通過的路程相等B.以湖畔的垂柳為參照物,小芳總是運動的C.第末,兩人的速度相等D.小芳做勻速直線運動【答案】【分析】(1)在圖像中,圖像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等于物體通過的路程;(2)在圖像中,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說明物體的速度不變,即做勻速運動;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有位置的變化,該物體是運動的,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沒有位置的變化,該物體是靜止的;(3)在圖像中兩直線相交表示兩物體的速度相等;(4)在圖像中傾斜直線表示物體的速度一直變化,即變速運動。【解答】解:、物體的圖像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就是物體通過的路程,由圖可知,兩人的圖像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不等,因此所通過的路程不相等,故錯誤;、由圖可知小芳的圖像是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說明小芳做勻速直線運動,小芳相對于湖畔的垂柳有位置的變化,因此以湖畔的垂柳為參照物,小芳總是運動的,故正確;、由圖可知,第末兩人的圖像相交,說明兩人的速度相等,故正確;、由圖可知小明的圖像是傾斜直線,說明小明的速度一直變化,做變速運動;小芳的速度不變,小芳做勻速直線運動故正確。故選:。11.(2023 鄢陵縣二模)甲、乙兩同學沿平直公路從同一起點向西行走,他們運動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內,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B.內,甲、乙同學都做勻速直線運動C.第時,乙同學在甲同學的東面處D.內,以甲為參考物,乙始終向西運動【答案】【分析】(1)在相同的時間里,通過的路程相等,據此判斷;(2)在圖象中,過原點的直線表示物體通過的路程與其時間成正比,即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曲線,表示物體做變速運動;(3)由圖可知,甲、乙兩同學沿平直公路從同一起點向西行走,第時,乙同學行駛了,甲同學行駛了,據此判斷;(4)在內,根據速度公式比較甲車和乙車的速度大小關系,且甲和乙沿平直的公路同向東行駛,據此得出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的運動方向。【解答】解:、由圖可知,內,甲、乙通過的路程都是,則甲、乙兩同學的平均速度相等,故錯誤;、由圖象可知,內,兩同學同時出發,乙的圖象都是一條斜線,表示通過的路程與時間成正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而甲的圖象都是一條曲線,表示物體做變速運動,故錯誤。、由圖可知,甲、乙兩同學沿平直公路從同一起點向西行走,第時,乙同學行駛了,甲同學行駛了,則乙同學在甲同學的東面處,故正確;、由圖可知,乙車做勻速直線運動,甲車做減速運動(相同時間內甲車通過的路程逐漸減小),開始一段時間內甲車的速度大于乙車,后來甲車速度小于乙車,所以,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不可能始終向西運動,故錯誤。故選:。12.(2023 徐州模擬)圖象能形象直觀地反映物理量間的變化規律(如圖),下列圖象中,能正確反映“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A. B. C. D.【答案】【分析】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保持不變,根據圖象的形狀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解答】解:、的圖象是變化的曲線,并且隨時間增加路程也增加,但不成正比例,說明物體做加速運動,故不符合題意;、圖象是變化的曲線,并且隨時間增加路程在變小,說明物體做減速運動,故不符合題意;、該圖表示物體的速度不變,說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符合題意;、該圖表示物體的速度均勻增大,說明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故不符合題意。故選:。13.(2023 安徽模擬)甲、乙兩人同時同地向東運動,運動圖象如圖所示。由圖可知,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甲做勻速運動,乙做變速運動B.甲運動比乙慢C.出發后,甲、乙之間距離為D.出發后,乙通過的路程是【答案】【分析】(1)圖象中傾斜的直線表示勻變速直線運動,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勻速直線運動,乙圖為圖象,為一過原點的傾斜直線,說明路程與時間成正比;(2)認清橫坐標和縱坐標上各表示的物理量和單位,由圖象可求得乙物體的速度,然后利用速度公式變形可求得出發后,甲、乙之間的距離;(3)由速度公式變形可求得出發時,乙通過的路程。【解答】解:、甲圖為圖象,由圖知,,甲的速度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乙圖為圖象,為一過原點的傾斜直線,說明路程與時間成正比,所以,其速度大小為一定值,故乙做勻速直線運動,由圖象可知,乙物體的速度,故錯誤;、由甲、乙兩人同時同地向東運動,出發后,甲、乙之間距離△,故正確;、出發時,乙通過的路程,故錯誤。故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