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溪邊景色 同學們,你們去過溪邊嗎? 那里的景色是怎么樣的? 音樂源于生活,源于自然,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很多音樂家被大自然的美激起創作靈感,很多作曲家更是把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用動人的旋律來描繪。 你還記得我們聽過哪些作品是描繪大自然景色的呢? 聆聽歌曲: 當你聽到這首樂曲時,你好像看到了大自然的什么景色? 樂曲的名字叫 《溪邊景色》,你能感受到樂曲中描繪的潺潺流水聲嗎? 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來表現的? 邊聽邊感受,聽到流水聲時用動作表示。 樂曲中描繪的潺潺流水聲是用弦樂器在中,低音區不斷地發出快速交替的音來表現的。 以弦樂器奏出三連音構成的小溪的潺潺水聲為背景,第一小提琴引出這一樂章的斷斷續續的第一主題,表現在小溪旁邊默默出神的情調。 溪邊景色 第二主題包含著兩種音調,都顯得十分流暢,表現出清新而寧靜的抒情氣息。 邊聽邊用顫動手腕的動作,來表示聽到的顫音。 音樂中多次出現的顫音使你想到了什么? 貝多芬,近代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出生于德國波恩的一個平民家庭,自幼從父學音樂,一生以教學、演出和創作為生,他的作品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貝多芬一生坎坷26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但他仍堅持創作,寫下了許多不朽的音樂名著。 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又叫《田園交響曲》,是以農村和田園生活為題材,具有田園風味的作品。貝多芬常常到維也納的郊外去散步,有時躺在樹林中的草地上,有時站在小溪旁邊,欣賞著天空的云彩、潺潺的溪流和飛翔的小鳥,如果得到樂思,就記錄在筆記本上。貝多芬在提到 《田園交響曲》的時候,曾經對他的朋友興德勒說過:“周圍樹上的金翅鳥、鶉鳥、夜鶯和杜鵑是和我在一塊作曲的”。他為這部交響曲加上這樣一個注釋——“比音畫更有感情”。因此,《第六交響曲》不是單純地對美麗的田園景色的描繪,而是他對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大自然對他 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