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祝福》導學稿(學生版)一、課題:《祝福》二、課時安排:3課時三、學習目標:1. 自主學習,積累小說相關知識,了解小說的寫作背景。2.快速閱讀課文,通過合作探究理順小說的主要情節。第一課時【知識存盤】(一)記敘的順序:記敘的順序一般可分為順敘、倒敘、插敘(還有補敘、分敘)。順敘: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的先后順序來敘述故事的一種方法,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敘述方法。倒敘:不按時間先后順序,而是把某些發生在后的情節或結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順序敘述下去的一種方法。它可以造成懸念,增強藝術效果。插敘: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來的事件寫,這種寫法叫插敘。它可以幫助情節的展開,豐富作品的內容。(二)背景簡介《祝福》創作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第二部小說集《彷徨》中。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科學”,而阻止中國進入民主、科學時代的最大障礙,就是中國兩千多年遺留下來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婦女則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魯迅選擇婦女題材,是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祝福的習俗“祝福”是舊時浙江紹興一帶曾經流行過的迷信習俗。每當舊歷年底,地主和有錢人家舉行年終大典,宰殺家禽,置備牲肉,并將牲品煮熟作為“福禮”,恭請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謝他們保佑當年“平安”,并祈求來年幸福。(三)文學常識:1.《祝福》選自《 彷徨 》,作者是 魯迅 ,他的另兩部小說集是《 吶喊 》和《 故事新編 》,散文集是《 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是《 野草 》,還有雜文集17本。【合作探究】1.這篇小說所寫的主要人物有: 2.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主要情節。序幕: 結局: 開端: 發展: 高潮: 尾聲: 【鞏固練習】小說采用 記敘順序,這種寫作方式的好處是: 第二課時學習目標:再讀小說,找出作者描寫祥林嫂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語句,反復品味。合作探究,按照知識存盤的方法概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知識存盤】人物形象:小說主要通過鮮明而獨特的人物形象來打動讀者、感染讀者。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進行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細節等描寫,這一切都是為了刻畫、塑造鮮明而獨特的人物形象。我們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須準確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積淀的愛憎之情,這是準確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合作探究】1. 課文中有多處是對祥林嫂進行肖像描寫,請同學們將作者對祥林嫂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語句畫出來,并概括其形象特點,完成下列表格。時間 描寫角 度 初到魯鎮 再到魯鎮 捐門檻后插手祝福遭拒絕 淪為乞丐后 死前相遇 形象特點 外貌神態描寫 衣著打扮 臉 色眼睛精神狀態語言描寫 A、與“我”對話靈魂的有無 B、與四嬸、柳媽等人說阿毛的對話動作行為 A、反對再嫁: B、怕被分身: C、懷疑靈魂:2概括祥林嫂的形象。__【鞏固練習】《祝福》中除了祥林嫂外,作者還塑造了很多典型的人物,如:魯四老爺、祥林嫂的婆婆、柳媽等。請任選其中的一兩個人物來概括其形象特點。_____第三課時學習目標:1. 找出并閱讀環境描寫段落部分,通過合作探究掌握小說環境描寫的作用。2.結合創作背景,深刻體會封建禮教與封建迷信對人們思想的迫害。【知識存盤】環境描寫: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是指能反映社會、時代特征的建筑、場所、陳設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風等。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環境描寫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場所。②反映時代特征、社會特征。③渲染氣氛,襯托人物心情。④側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動情節的發展。【合作探究】1.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幾次重大變化都集中在魯鎮“祝福”的特定環境里,請在文中用“﹏”畫出三次描寫“祝福”的句子,試概括其在文中分別具有怎樣的作用。______ 2..難點爭辯:“祥林嫂死了,誰是兇手??”(學生自由分析,教師再總結)____【鞏固練習】1.下面是對《祝福》題目意義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小說起于祝福,結于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著密切的關系。 B.祥林嫂死于“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祝福聲中,從而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 C.作者深深同情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祝福》這個標題,寄托了作者對祥林嫂的悼念和祝福之意 D.用祝福的熱鬧繁忙來反襯祥林嫂死得寂寞、冷清,使“兇人愚妄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呼號”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增強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劇性,有力地表現了主題。2.選出下列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 )A.軍訓結束那天,我們舉行隊列表演,下午三時,操場上歌聲嘹亮,沸反盈天,校園成了歡樂的海洋。B.老師為我們訂復習資料,可我身邊沒有錢,連借幾位同學,也都沒有,百無聊賴,只得請假回家。C.這幾天天氣悶熱,上床以后總是惴惴不安,難以入睡。D.前有警車當道,后有群眾追趕,歹徒走投無路,扔下兇器,向警察投降。3、語言運用題:墓志銘可以是對墓主人一生業績的概括,也可以表達墓主人對生活的追求、對生命的思考。可以用第一人稱的口吻,也可以是第三人稱語氣,但要做到言簡意賅。例如:貝多芬的墓志銘:“他總是以他自己的一顆人類的善心對待所有的人。”馬克.吐溫墓志銘:“他觀察著世態的變化,但講述的卻是人間的真理。”祥林嫂在魯鎮人們“祝福”的鞭炮聲中悲慘地死去,給人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請結合祥林嫂一生的命運,給她撰寫一個墓志銘。祥林嫂墓志銘:__《祝福》導學稿(教師版)一、課題:《祝福》二、課時安排:3課時三、學習目標:1. 自主學習,積累小說相關知識,了解小說的寫作背景。2.快速閱讀課文,通過合作探究理順小說的主要情節。第一課時【知識存盤】(一)記敘的順序:記敘的順序一般可分為順敘、倒敘、插敘(還有補敘、分敘)。順敘: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的先后順序來敘述故事的一種方法,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敘述方法。倒敘:不按時間先后順序,而是把某些發生在后的情節或結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順序敘述下去的一種方法。它可以造成懸念,增強藝術效果。插敘: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來的事件寫,這種寫法叫插敘。它可以幫助情節的展開,豐富作品的內容。(二)背景簡介《祝福》創作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第二部小說集《彷徨》中。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科學”,而阻止中國進入民主、科學時代的最大障礙,就是中國兩千多年遺留下來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婦女則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魯迅選擇婦女題材,是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祝福的習俗“祝福”是舊時浙江紹興一帶曾經流行過的迷信習俗。每當舊歷年底,地主和有錢人家舉行年終大典,宰殺家禽,置備牲肉,并將牲品煮熟作為“福禮”,恭請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謝他們保佑當年“平安”,并祈求來年幸福。(三)文學常識:1.《祝福》選自《 彷徨 》,作者是 魯迅 ,他的另兩部小說集是《 吶喊 》和《 故事新編 》,散文集是《 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是《 野草 》,還有雜文集17本。【合作探究】1.這篇小說所寫的主要人物有:_祥林嫂、“我”、魯四老爺、魯四嬸、柳媽、祥林嫂的婆婆、衛老婆子。2.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主要情節。情 節 序幕 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結局 祥林嫂在魯鎮人的祝福聲中凄然死去。開端 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做工。發展 祥林嫂被強行改嫁給賀老六。高潮 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做工。尾聲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鞏固練習】小說采用____倒敘___記敘順序,這種寫作方式的好處是:A、為讀者設置了一系列懸念:祥林嫂過去是什么人?為什么會落到這個地步?為什么又會在死前提出那樣奇怪的問題呢?這一切都使讀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濃厚的悲劇氣氛,揭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尖銳的矛盾,進一步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 第二課時學習目標:再讀小說,找出作者描寫祥林嫂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語句,反復品味。合作探究,按照知識存盤的方法概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知識存盤】人物形象:小說主要通過鮮明而獨特的人物形象來打動讀者、感染讀者。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進行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細節等描寫,這一切都是為了刻畫、塑造鮮明而獨特的人物形象。我們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須準確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積淀的愛憎之情,這是準確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可以從四個方面揣摩:第一,重視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因為他們直接決定著人物的言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第二,將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環境中去理解;第三,通過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過人物間的關系分析人物性格。【合作探究】課文中有多處是對祥林嫂進行肖像描寫,請同學們將作者對祥林嫂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語句畫出來,并概括其形象特點,完成下列表格。時間 描寫角 度 初到魯鎮 再到魯鎮 捐門檻后插手祝福遭拒絕 淪為乞丐后 死前相遇 形象特點 外貌神態描寫 衣著打扮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 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 頭發全白,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 初到魯鎮時她是勤勞,樸實,安分,善良,溫順,要求極低,易于滿足的, 再到魯鎮,精神上受到刺激,有些麻木,極度悲傷。 死前與“我”相遇時,遭遇悲慘,乞討無路,陷于絕境,內心深處受到摧殘,精神麻木,已是瀕于死亡。臉 色 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 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 灰黑 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眼睛 順著眼 順著眼有淚痕 眼睛窈陷下去 眼珠間或一輪精神狀態 做工毫不懈怠,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手腳已沒有先前那樣靈活,記性壞的多,死尸似的臉, 精神更不濟、惴惴的、很膽怯 消盡悲哀 神色木刻語言描寫 A、與“我”對話靈魂的有無、 B、與四嬸、柳媽等人說阿毛的對話) 封建迷信思想桎梏下矛盾的心理,痛苦、自責、麻木、空虛,精神重壓,陷入恐懼動作行為 A、反對再嫁:逃、撞 B、怕被分身::捐(門檻) C、懷疑靈魂::問 強烈的抗爭意識,但在強大的封建禮教和迷信的影響下,終歸失敗。2.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是舊中國勤勞、善良、質樸、頑強,在舊社會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的舊社會婦女形象。【鞏固練習】《祝福》中除了祥林嫂外,作者還塑造了很多典型的人物,如:魯四老爺、祥林嫂的婆婆、柳媽等。請任選其中的一兩個人物來概括其形象特點。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堅決捍衛封建思想,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讓她生存信心徹底毀滅,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主要人物。柳媽是個吃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視為不貞的人加以奚落。出于善意,她想給祥林嫂尋求解脫的藥方,結果反而給祥林嫂造成難以支持的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慘的深淵之中。柳媽自身的被害與她不經意的害人,從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我”并不是魯迅,而是魯迅虛構的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但又軟弱無能,無力給祥林嫂以幫助。在結構上,“我”起著線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劇的見證人。第三課時學習目標:1. 找出并閱讀環境描寫段落部分,通過合作探究掌握小說環境描寫的作用。2.結合創作背景,深刻體會封建禮教與封建迷信對人們思想的迫害。【知識存盤】環境描寫: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是指能反映社會、時代特征的建筑、場所、陳設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風等。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環境描寫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場所。②反映時代特征、社會特征。③渲染氣氛,襯托人物心情。④側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動情節的發展。【合作探究】1.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幾次重大變化都集中在魯鎮“祝福”的特定環境里,請在文中用“﹏”畫出三次描寫“祝福”的句子,試概括其在文中分別具有怎樣的作用。A 開頭的祝福景象:小說在開頭就渲染了魯鎮年終祝福的熱鬧忙碌的氣氛:晚云的閃光、爆竹的鈍響、幽微的火藥和人們忙碌的景象。調動了讀者的視覺、聽覺和嗅覺,寫得層次分明,具體形象,使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課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陰暗”的天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等語句透露出作者對這種氣氛的反感和貶抑。B 祥林嫂死后當晚“冬日雪短……反而漸漸地舒暢起來”一節:這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悲涼沉寂的氣氛,烘托“我”的心情,從“寂靜”、“沉寂”等詞中可以看出。中間的議論是反語,表現了“我”對這個黑暗社會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輕松”實際上可理解為憤激和沉痛。C 祝福前夕柳媽尋祥林嫂開心時,“微雪點點地下來了”:暗示著下文柳媽的話即將帶給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陰影,起到了暗示情節的作用。D 結尾的祝福景象:這一段景物描寫是由回想到現實,第一句是過渡,與前面轉入回憶的句子照應,這一段描寫與開頭的景物描寫前后呼應,渲染了熱烈氣氛,同時反襯出祥林嫂慘死的悲涼。最后一句故意虛寫,那些“醉醺醺”蹣跚的“天地圣眾”,哪里會賜福給窮人呢?買不起爆竹的窮人們,得到的只是無限的痛苦和悲哀。這個結尾,以“我”的感受來寫景,深化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使結構更加嚴謹完善。2..難點爭辯:“祥林嫂死了,誰是兇手??”(學生自由分析,教師再總結)四叔、四嬸、柳媽、婆婆、衛老婆子、“我”、 魯鎮的人……A、封建禮教以及相關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嬸、柳媽是典型代表。他們嘲笑和歧視再嫁的祥林嫂,給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并最終導致精神崩潰。 B、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這件事中,祥林嫂沒有任何個人選擇自由,盡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沒有效果。這件事的主謀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這種做法,不是在維護封建禮教,如果是維護封建禮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應該讓祥林嫂守節,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強行出賣。因此,婆婆是一個封建禮教的破壞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蠻的手段來達到自家的功利目的,這反映的是她恃強凌弱,唯利是圖,道德淪落。婆婆代表了族權,但是封建禮教并不允許家長都會做出這樣卑劣的事,這種行徑應當受到當時社會輿論的譴責,但是卻沒有受到,這反映了社會道德的淪落。 C、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回到魯鎮,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趕了出來,無路可走,生計無著。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財產,丈夫死后,祥林嫂本來應有居住權,但是卻被大伯給趕了出來。這里面沒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強凌弱,唯利是圖,道德淪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奪。 D、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對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認同。這個問題可以一分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當時的環境缺少讓祥林嫂可以對抗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資源,這種精神資源可能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思想意識,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際關懷和精神安慰,可以減輕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這兩種精神資源祥林嫂都沒有得到,所以在聽信了柳媽的灌輸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悶異常。最后在捐門檻無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徹底崩潰。 綜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絕路的是這個黑暗的社會環境,吃人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和毫無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內的恃強凌弱,以及周圍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終葬送了祥林嫂。魯迅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用意,就是批判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內)廣大民眾的病態靈魂。 注:這種分析的特點是實事求是,不是從教條出發,把所有的義憤都對準封建禮教,我們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來,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除了封建禮教之外,還有比封建禮教更加野蠻的綁賣和掠奪,封建禮教作為舊道德固然可怕,但是還有更可怕的無道德,兩者的相互結合,也許這才是舊中國鄉村社會的真正圖景。 【鞏固練習】1.下面是對《祝福》題目意義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C ﹚ A.小說起于祝福,結于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著密切的關系。 B.祥林嫂死于“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祝福聲中,從而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 C.作者深深同情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祝福》這個標題,寄托了作者對祥林嫂的悼念和祝福之意 D.用祝福的熱鬧繁忙來反襯祥林嫂死得寂寞、冷清,使“兇人愚妄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呼號”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增強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劇性,有力地表現了主題。2.選出下列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 D )A.軍訓結束那天,我們舉行隊列表演,下午三時,操場上歌聲嘹亮,沸反盈天,校園成了歡樂的海洋。B.老師為我們訂復習資料,可我身邊沒有錢,連借幾位同學,也都沒有,百無聊賴,只得請假回家。C.這幾天天氣悶熱,上床以后總是惴惴不安,難以入睡。D.前有警車當道,后有群眾追趕,歹徒走投無路,扔下兇器,向警察投降。3、語言運用題:墓志銘可以是對墓主人一生業績的概括,也可以表達墓主人對生活的追求、對生命的思考。可以用第一人稱的口吻,也可以是第三人稱語氣,但要做到言簡意賅。例如:貝多芬的墓志銘:“他總是以他自己的一顆人類的善心對待所有的人。”馬克.吐溫墓志銘:“他觀察著世態的變化,但講述的卻是人間的真理。”祥林嫂在魯鎮人們“祝福”的鞭炮聲中悲慘地死去,給人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請結合祥林嫂一生的命運,給她撰寫一個墓志銘。祥林嫂墓志銘:她在茫茫的黑夜中搜尋著幸福、自由的的亮光。苦命人勤勞一生,期盼幸福,在“祝福”聲中逝去甚是凄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祝福》導學稿·學生版.docx 《祝福》導學稿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