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答司馬諫議書》導學稿(學生版)
一、課題:《答司馬諫議書》
二、課時:3課時
三、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字詞,初步翻譯課文。
2、了解本文駁論文的特點,學習王安石辯駁的特點
四、教學過程
預習案(2課時)
(一).了解背景
王安石, 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前后兩次被罷相,后退居江寧。
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贈太傅。紹圣元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王安石的散文大多直接為其政治服務,風格雄健峻拔,有《臨川先生文集》。
諫院是宋代設立的輿論機關,負責在朝廷中搜集建議和評論。諫院中設諫官和御史,御史負責組織各種官員收集民間的意見;諫官議論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參考,有時還可糾正皇帝的錯誤。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 ,世稱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宋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
王安石變法,是發生在宋神宗時期的改革,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
(二)、疏通文意,達到初步翻譯
1、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chǔ)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qiǎng)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chóng )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啟:陳述,稟告
②竊:用作表示自己的謙辭 游處:
③操:持 術:
④強聒:勉強嘮叨,這里指勉強解釋 見: 察:明辨,了解
⑤略:大致,簡單,不詳細 上報:敬辭,給您回信
⑥辨:同“辯”,分辯,辯解 視遇:
⑦ 鹵莽:粗疏草率,“鹵”同“魯”
⑧所以: 見恕:
【翻譯】安石陳述:昨天承蒙您來信賜教,我私下認為跟您往來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議論起政事來常常意見不合,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多有不同的緣故啊。即使我想要(向您)勉強解釋,最終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簡略地給您寫了回信,不再一一為自己辯解。又想到您實在待我優厚,書信往來不應該簡慢草率,所以現在詳細地說出我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原諒我吧。
2、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wéi)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wéi)生事;為(wèi)天下理財,不為(wéi)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wéi)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儒者:尊崇儒學、通習儒家經書的人。漢以后泛指讀書人
所爭:所+動詞=名詞/名詞性結構,爭論的問題 尤:
理:根本道理 得:
諫:舊時稱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這里指不同的意見
以致:
怨謗:怨恨毀謗 授:
有司:有具體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 為: 舉:
以:來 興:興辦
利:
理財:治理財物 辟: 邪說:
難: 壬人:善于巧言獻媚、不行正道的人
誹:非議 固:本來 前:預先
【翻譯】 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尤其在于名實是否相符。如果名實的關系明確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現在您指教我的,認為我侵奪官吏職權,生事擾民,與民爭利,拒絕接受不同意見,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議。我卻認為接受皇上命令,商議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行,這不是侵奪官吏職權;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張,以此來興利除弊,這不是生事擾民;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是與民爭利;批駁荒謬有害的言論,排斥巧辯的佞人,這不是拒絕接受他人的規勸。至于天下對我對怨恨非議這么多,那是我本來預先料到會這樣的。
3、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wéi)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茍且:得過且過,沒有長遠打算 恤:
同俗:附和世俗,流于世俗 媚:獻媚討好 善:
上:皇帝 乃:才 此:這,這種情況
眾寡:多少 抗:抵抗 洶洶然:形容聲勢盛大或兇猛的樣子。
胥怨: 非特:
為:因為 故:原因 度(dù): 度(duó):
義: 是: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為:
以:來 膏澤:名作動。施恩澤 今日:現在 當:應當 事事:做事,辦事,第一個“事”動詞,做。第二個“事”名詞,事情 守:墨守 所為:所+動詞=名詞/名詞性結構,所做的事情 而已:罷了 則:那么 所敢知:所敢于領教的事情;知:知道,這里指領教
【翻譯】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把不憂慮國事,附和世俗,向眾人獻媚討好當作上策,皇上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我不去考慮反對者的多少,想出力幫助皇上與之對抗,那么這些人又怎么會不大吵大鬧呢 盤庚遷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考慮到這樣做合宜就采取行動,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做得正確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緣故啊。如果您責備我在位時間很久,沒能幫助皇上干一番大事業,來施恩惠給百姓,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說我現在應該不做任何事,守著以前的成法罷了,那么這就不是我敢領教的事了。
4、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古代書信的套語】
由:緣由 會晤:見面 不任: 區區:小,用作自稱的謙辭
【翻譯】沒有緣由見面,內心不勝仰慕至極!
探究案(1課時)
1、了解各段的主要內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整體解讀】司馬光認為變法有哪五危害?王安石又是如何反駁司馬光的觀點?
全文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光的指責,指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進而說明自己的變法是正確的。文章逐條駁斥司馬光的觀點,揭露出朝中保守派無所作為、腐朽沒落的本質,表現了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所動的決心。
A.司馬光認為變法危害有五: , , , , 。
所謂“ ”,指王安石變法,增設新官,侵奪原來官吏的職權;
所謂“ ”,指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擾民;
所謂“ ”,指設法生財,與民爭利;
所謂“ ”。指朝中有反對的意見,拒不接受。
所謂“ ”,指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
B、王安石如何反駁司馬光的觀點?
①在辯駁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實問題”,先立于高處,揭露事情的本質,才能從根本上駁倒對方的責難,為變法正名。(先問是不是,再說好與壞)
②先駁“侵官”:指出變法是 “ ”,自己與大家在朝廷公開地議論修訂,負有專責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說便 。“受——議——授”使新法從決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順。
③次駁“生事”:“ ”是理論根據,“ ”是根本目的。這樣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國家百姓,自然不是“ ”。
④再駁“征利”:只用“ ”一句已足。因為問題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為誰征利。根本出發點正確,“征利”的責難也就站不住腳。
⑤然后駁“拒諫”:只有拒絕正確的批評,文過飾非才叫拒諫,因此,“ ”便與拒諫風馬牛不相及。
⑥最后講到“怨誹之多”:卻不再從正面反駁,僅用“ ”一語帶過,大有對此不屑一顧的輕蔑意味。
司馬光的言辭攻擊、指責非難 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
3、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辯駁有何特點?
①
② (在駁斥的同時指責司馬光忤逆“人主”旨意,違背“先王”之政,不愿為天下興利除弊,將司馬光置于壬人邪說代言人的難堪境地)【扣帽子】
③ (不為侵官/不為生事/不為征利/不為拒諫/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4、王安石在回信中也引用了盤庚遷殷的史實,他想表達什么內容?
司馬光認為盤庚遷殷聽取大家意見,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強迫百姓,司馬光借“盤庚遷殷”勸王安石能夠聽取其他人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不要一意孤行。
(資料)盤庚遷殷是指盤庚繼位后,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同時在統治者之間,對王位的爭奪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等為爭奪王位,常常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他們為私利把國家搞得混亂不堪。 就不得考慮遷都的問題。自盤庚遷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來不再遷徙。從此,政局穩定,諸侯來朝,商朝遂強盛起來。
訓練案
1、翻譯全文。《答司馬諫議書》導學稿(教師版)
一、課題:《答司馬諫議書》
二、課時:3課時
三、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字詞,初步翻譯課文。
2、了解本文駁論文的特點,學習王安石辯駁的特點
四、教學過程
預習案(2課時)
(一).了解背景
王安石, 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前后兩次被罷相,后退居江寧。
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贈太傅。紹圣元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王安石的散文大多直接為其政治服務,風格雄健峻拔,有《臨川先生文集》。
諫院是宋代設立的輿論機關,負責在朝廷中搜集建議和評論。諫院中設諫官和御史,御史負責組織各種官員收集民間的意見;諫官議論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參考,有時還可糾正皇帝的錯誤。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 ,世稱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宋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
王安石變法,是發生在宋神宗時期的改革,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
(二)、疏通文意,達到初步翻譯
1、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chǔ)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qiǎng)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chóng )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啟:陳述,稟告
②竊:用作表示自己的謙辭 游處:同游共處,交往
③操:持 術:方法,主張,這里指政治主張
④強聒:勉強嘮叨,這里指勉強解釋 見:表被動 察:明辨,了解
⑤略:大致,簡單,不詳細 上報:敬辭,給您回信
⑥辨:同“辯”,分辯,辯解 視遇:看待,對待
⑦ 鹵莽:粗疏草率,“鹵”同“魯”
⑧所以:……的原因 見恕:使我被寬恕,可翻譯為原諒我
【翻譯】安石陳述:昨天承蒙您來信賜教,我私下認為跟您往來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議論起政事來常常意見不合,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多有不同的緣故啊。即使我想要(向您)勉強解釋,最終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簡略地給您寫了回信,不再一一為自己辯解。又想到您實在待我優厚,書信往來不應該簡慢草率,所以現在詳細地說出我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原諒我吧。
2、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wéi)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wéi)生事;為(wèi)天下理財,不為(wéi)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wéi)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儒者:尊崇儒學、通習儒家經書的人。漢以后泛指讀書人
所爭:所+動詞=名詞/名詞性結構,爭論的問題 尤:特別
理:根本道理 得:清楚
諫:舊時稱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這里指不同的意見
以致:因此,因而招致
怨謗:怨恨毀謗 授:給,與
有司:有具體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 為:是 舉:施行
先王:古代賢明君王 以:來 興:興辦
利:(對天下)有利的事業,形作名
理財:治理財物 辟:批駁 邪說:不正確的言論
難:排斥,形作動 壬人:善于巧言獻媚、不行正道的人
誹:非議 固:本來 前:預先
【翻譯】 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尤其在于名實是否相符。如果名實的關系明確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現在您指教我的,認為我侵奪官吏職權,生事擾民,與民爭利,拒絕接受不同意見,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議。我卻認為接受皇上命令,商議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行,這不是侵奪官吏職權;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張,以此來興利除弊,這不是生事擾民;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是與民爭利;批駁荒謬有害的言論,排斥巧辯的佞人,這不是拒絕接受他人的規勸。至于天下對我對怨恨非議這么多,那是我本來預先料到會這樣的。
3、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wéi)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茍且:得過且過,沒有長遠打算 恤:顧念,憂慮
同俗:附和世俗,流于世俗 媚:獻媚討好 善:形作名,上策
上:皇帝 乃:才 此:這,這種情況
眾寡:多少 抗:抵抗 洶洶然:形容聲勢盛大或兇猛的樣子。
胥怨:相怨,這里指百姓對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僅
為:因為 故:原因 度(dù):計劃 度(duó):估計,揣測
義:適宜 是:認為正確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為:作為
以:來 膏澤:名作動。施恩澤 今日:現在 當:應當 事事:做事,辦事,第一個“事”動詞,做。第二個“事”名詞,事情 守:墨守 所為:所+動詞=名詞/名詞性結構,所做的事情 而已:罷了 則:那么 所敢知:所敢于領教的事情;知:知道,這里指領教
【翻譯】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把不憂慮國事,附和世俗,向眾人獻媚討好當作上策,皇上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我不去考慮反對者的多少,想出力幫助皇上與之對抗,那么這些人又怎么會不大吵大鬧呢 盤庚遷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考慮到這樣做合宜就采取行動,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做得正確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緣故啊。如果您責備我在位時間很久,沒能幫助皇上干一番大事業,來施恩惠給百姓,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說我現在應該不做任何事,守著以前的成法罷了,那么這就不是我敢領教的事了。
4、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古代書信的套語】
由:緣由 會晤:見面 不任:不勝 區區:小,用作自稱的謙辭
【翻譯】沒有緣由見面,內心不勝仰慕至極!
探究案(1課時)
1、了解各段的主要內容
第一段:闡明寫信原因和目的。
第二段:從“名實相符”的論事原則出發,反駁司馬光對變法的指責。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
第三段:指責保守派無所作為的思想,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表明堅持改革的決心。
2、【整體解讀】司馬光認為變法有哪五危害?王安石又是如何反駁司馬光的觀點?
全文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光的指責,指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進而說明自己的變法是正確的。文章逐條駁斥司馬光的觀點,揭露出朝中保守派無所作為、腐朽沒落的本質,表現了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所動的決心。
A.司馬光認為變法危害有五: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謗。
所謂“侵官”,指王安石變法,增設新官,侵奪原來官吏的職權;
所謂“生事”,指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擾民;
所謂“征利”,指設法生財,與民爭利;
所謂“拒諫”。指朝中有反對的意見,拒不接受。
所謂“致怨”,指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
B、王安石如何反駁司馬光的觀點?
①在辯駁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實問題”,先立于高處,揭露事情的本質,才能從根本上駁倒對方的責難,為變法正名。(先問是不是,再說好與壞)
②先駁“侵官”:指出變法是 “受命于人主”,自己與大家在朝廷公開地議論修訂,負有專責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說便不攻自破。“受——議——授”使新法從決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順。
③次駁“生事”:“舉先王之政”是理論根據,“興利除弊”是根本目的。這樣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國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擾民”。
④再駁“征利”:只用“為天下理財”一句已足。因為問題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為誰征利。根本出發點正確,“征利”的責難也就站不住腳。
⑤然后駁“拒諫”:只有拒絕正確的批評,文過飾非才叫拒諫,因此,“辟邪說,難壬人”便與拒諫風馬牛不相及。
⑥最后講到“怨誹之多”:卻不再從正面反駁,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語帶過,大有對此不屑一顧的輕蔑意味。
司馬光的言辭攻擊、指責非難 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
3、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辯駁有何特點?
①思路清楚、邏輯明晰【辯論高手】
②抓住問題實質,從大處高處著眼(在駁斥的同時指責司馬光忤逆“人主”旨意,違背“先王”之政,不愿為天下興利除弊,將司馬光置于壬人邪說代言人的難堪境地)【扣帽子】
③言辭銳利,氣勢逼人,鋒芒畢露(不為侵官/不為生事/不為征利/不為拒諫/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4、王安石在回信中也引用了盤庚遷殷的史實,他想表達什么內容?
王安石借“盤庚遷殷”表達變法的正確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變法的堅定決心。
司馬光認為盤庚遷殷聽取大家意見,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強迫百姓,司馬光借“盤庚遷殷”勸王安石能夠聽取其他人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不要一意孤行。
(資料)盤庚遷殷是指盤庚繼位后,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同時在統治者之間,對王位的爭奪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等為爭奪王位,常常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他們為私利把國家搞得混亂不堪。 就不得考慮遷都的問題。自盤庚遷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來不再遷徙。從此,政局穩定,諸侯來朝,商朝遂強盛起來。
訓練案
1、翻譯全文。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