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課題 《寫意花鳥畫的鑒賞與創作》來源 湘教版高中美術鑒賞國家課標《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對鑒賞中國畫的要求是:理解中國的傳統書畫的造型語言、創作觀念及文化內涵。對中國書畫的要求是:通過山水畫、花鳥畫和人物畫的臨摹和創作練習,學習中國畫的筆法、墨法和布局等,加深對中國畫特有藝術語言的理解。通過鑒賞和臨摹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研究某些中國書畫作品產生的背景、藝術家 生平、藝術特點和創作觀念等,通過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的方法鑒賞經典書畫作品,歸納其特有的藝術語言。單元學習目標1.通過第一課《走進寫意花鳥畫--鑒賞名作》了解寫意花鳥畫的藝術語言和特點;感知、熟悉寫意花鳥畫的工具材料;理解中國花鳥畫藝術特點和創作觀念背后所體現的精神氣質。2.學習第二課《托物寄情---美術作品與藝術家人生經歷的關系》運用四步鑒賞法欣賞中國傳統寫意花鳥畫的畫外之意,了解古人實現托物寄情的幾種方式,基于花鳥畫所顯示的深層人文價值了解花鳥畫的創作觀。3.實踐創作第三課《寫意花鳥畫創作---展評活動》臨摹中國傳統寫意花鳥畫,掌握寫意花鳥畫的基本筆墨技法,構思創作主題;并創作出能夠表現自己精神氣質的寫意花鳥畫;并通過展評檢驗是否彰顯了自己的精神氣質。單元組織框架導圖第 1 課 名稱 《走進寫意花鳥畫——鑒賞名作》(1課時)目標確立依據目標確立依據 課標分析 課標摘錄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有關美術鑒賞的目標是:學生能夠識別圖像的形式特征,分析圖像的風格特征和發展脈絡,理解圖像蘊含的信息。課標分析第一,所謂“識別”,是指學生在看到寫意花鳥美術作品時能明晰其中形式語言表達方式; 第二,“分析圖像的風格特征”,就是學生看到寫意花鳥畫作品時,能夠以正確審美角度鑒賞出不同風格的寫意花鳥美術作品所蘊含的中華文化深厚底蘊。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了解根據寫意花鳥畫美術作品的圖像解讀,由此對寫意花鳥美術作品的類型、定義及其所示鑒賞角度進行的最基本的歸納總結。包含兩個議題一、如何鑒賞一幅花鳥畫名作?二、如何用借用一幅寫意花鳥畫的畫面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本課教材的設計特點:本課用不同形式語言的寫意花鳥畫美術作品進行對比,學生能夠對于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究其來源背景,引導其評判標準、欣賞方法摒棄一概而論的思維方式。學情分析 寫意花鳥畫在歷史發展中,形成自己獨有的藝術思想體系和創作經驗積累,學生不太容易從專業美術角度進行鑒賞,通過本課學習,可以了解寫意花鳥畫作品中所包含的專業技法、精神內涵與審美理想。學習目標1、學生通過課前資料儲備收集、課前游戲,能夠欣賞中國傳統寫意花鳥畫作品,探究古代畫家托物言志的思想2、學生能夠選用合適的鑒賞角度借用一幅寫意花鳥畫的畫面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評價任務課前游戲和資料儲備收集,了解花鳥畫的分類,區分寫意花鳥畫與工筆花鳥畫的區別。2、 理解中國花鳥畫是浪漫東方人審美化的再現,具有象征寓意、遣興抒懷的功能。并能移注自己的審美理想和情感。學習過程·情景導入(5min):我們先來欣賞一段動畫《螳螂捕蟬》 提問:1.同學們欣賞完這段動畫片有什么感受呢?(美、生動)花鳥畫定義:顧名思義,就是以花和鳥為表現對象的中國畫。花鳥畫的題材不僅僅只局限于花和鳥,魚、蟲、禽、獸、瓜果、蔬菜等都可以成為花鳥畫表現的題材。·講授新課(5min):活動一:分類小游戲“花鳥畫的分類”北方剪紙寫意花鳥工筆花鳥畫表現方式拙、粗、重纖、巧、細畫材工具生宣或半生熟熟宣線條夸張洗練纖細柔美表現手法線條輕重、濃淡變化大細節精致風格熱情、雄厚精巧、秀美相同點樣式千姿百態,形象生動靈巧,寄托心中所想總結特點: 在國畫中,凡是一花草,魚蟲,鳥等等為描述對象的題材畫作,都稱之為花鳥畫。花鳥畫畫法中分為三大類,一種為寫意花鳥畫,一種為工筆花鳥畫,另一種為兼工帶寫。寫意花鳥畫是用簡煉概括的手法描繪對象,工筆花鳥畫是用濃、淡墨來勾勒對象,再深淺分層次著色的。而處于工筆和寫意之間的被稱為兼工帶寫。活動二:出示一組中國花鳥畫與西方靜物畫,討論二者的區別中國國畫注重的是傳神,不一定完全跟實物一樣, 西方的靜物畫注重寫實,畫出的幾乎如原物一樣,注重空間感和質感的表現。花鳥畫不是僅僅為了準確地描繪現實中的花卉禽鳥,而是借此抒發自己的情感。牡丹--富貴 菊花——隱士 蘭花——君子 荷花——清高 松鶴--長壽 歲寒三友--松菊梅 荷花和魚--連年有余總結;中國古代花鳥畫的精神內涵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活動三:探尋古代花鳥畫的歷史軌跡,學生從學習資料中尋找出古代花鳥畫的歷史軌跡(一)花鳥畫正式確立是在唐代。(二)五代時期,出現“黃家富貴,徐熙野逸” 兩種風格流派。(三)花鳥畫發展到北宋, 注重寫生。(四)明末的徐渭以草書入畫并強烈抒寫個性 情感,至清初朱耷達到史無前例的高水平。(五)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終于在近現代產生了齊白石這樣的花鳥畫大師。總結:中國花鳥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適應中國人的社會審美需要,形成了以寫生為基礎,以工筆和寫意為主的花鳥畫傳統。在摹刻客觀對象的過程中,畫家們移注了自己的審美理想和情感,所以,花鳥畫便成了擬人化的觀照,審美化的再現,而花鳥畫也有了象征寓意、遣興抒懷的功能。思考:你認為古代花鳥畫的魅力是什么?學后反思第 2 課時 名稱 《托物寄情----美術作品與藝術家人生經歷的關系》目標確立依據 課標分析 課標摘錄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有關美術鑒賞的目標是:從材料、工具、技法或題材等方面區分不同的美術門類,并在現實情境中加以識別。課標分析本課屬于高中“中國書畫”模塊,立意重點體現寫意花鳥畫托物寄情的思想。以創作屬于自己的寫意花鳥畫為情境主題,創設充滿情趣的抒情言志的藝術表達方式。學生在沒學習本節課的情況下,對寫意花鳥畫的內容與形式有初步了解,但并不能很好的感悟出畫外之意,學生通過經歷完整的主題、欣賞、技法、構思、創作、展示的學習過程,可以深化藝術理解力和研究能力,潛移默化提升藝術核心素養。課時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湘教版(2019)高中《美術鑒賞》。第一個議題“探究藝術家是如何實現托物寄情的?第二個議題是藝術家創作的美術作品與其個人經歷有什么關系?”本主題的兩個議題都是圍繞寫意花鳥畫的畫外之意展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結合朱耷“白眼對世人”,有效引導學生對傳統東方美學的弦外之音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和文化理解力。學情分析 經過主題一的學習,學生對寫意花鳥畫的基本形式,題材、構圖、造型、顏色有初步了解,并對花鳥畫中有限的素材卻能表現豐富的情感這一現象產生興趣。但對寫意花鳥畫里表現的內容與意義理解不深刻,藝術家筆下的形象是憑空創造的的嗎,創作靈感與內容選取,學生應該有更多的思考目前學生對寫意花鳥畫的認知表現為:1、學生對寫意花鳥美術有一定認知,但程度較淺,差異性也比較大。2、學生在沒學習本節課的情況下,對寫意花鳥畫的內容與形式有初步了解,但并不能很好的感悟出畫外之意,停留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認知水平學習目標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美術作品中托物寄情的方式,從而學會解讀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識、養成結合藝術家的生平進行欣賞的習慣。2.通過歸納理解美術作品與藝術家人生經歷的關系養成深入觀察和思考的良好習慣,培養熱愛本傳統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體悟”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哲學思維。評價任務【評價任務一】如何通過畫面來抒發情感?【評價任務二】 總結歸納出美術作品與藝術家人生經歷的關系圖并提煉出托物寄情是如何實現的(對標【目標二】通過朱耷“白眼示人”和梵高作品對比,學會在具象形象的基礎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畫面提供的相關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義,并形成探尋畫外之意與弦外之音的意識,獲得結合藝術家人生經歷進行作品欣賞的能力。)課時學習過程一、導入: 設計理念:藝術生活化情景預設 師播ppt攝影作品欣賞 引出課題:托物寄情——美術作品與藝術家人生經歷的關系二、新授:八大山人托物寄情方式 1、“八大山人”及獨特符號簽名的由來,朱耷的生平、所處時代背景等;設計理念:自學質疑、情景創設學法指導:新奇、興趣、激勵教學法這是誰的簽名,是何寓意,那組同學來解釋一下?同學展示研究成果并回答:2、身世解讀——視頻欣賞——人生經歷3、引出《雙雀圖》的獨特符號借此深入剖析朱耷這種孤苦心境由來的深層次原因4、合作探究——如何通過畫面來抒發情感?《安晚帖》、《魚鳥圖》、晚年作品帶著這樣的認識我們來一起看看“八大山人”《安晚帖》系列繪畫有什么特點,承載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通過欣賞朱耷的代表作品,探討動物的人格化在朱耷《安晚帖》魚系列作品中悲劇美學特征,繼而總結出美術作品與藝術家人生經歷的關系 設計依據:以學生為主體、合作探究、交流共贏學法指導:合作、激勵教學法提問:畫面中黑色石頭下面的魚的眼睛有什么特點?作品中黑色的石頭、翻白眼的魚各象征了誰,朱耷、八大山人通過整張作品寄托怎樣自己的情感?這種寄托愿因何在?晚年作品為什么發生了變化?5、討論:美術作品與藝術家人生經歷的關系 6、圖示總結人生經歷——獨特個性和人格——題材、構圖、造型、顏色——物象——個性化的美術作品三、知識運用合作探究——對比分析梵高與朱耷四、小試牛刀、同學們都是90后,雖處花樣年華青春年少, 有自己獨特審美觀和價值觀方面,請運用繪畫的形式表現自己所關注的事、人或物。(繪制工具不限)課堂繪畫實踐與評鑒環節:學生展示、評價:教師評價(1分鐘):大家審美觀和價值觀方面很成熟,可以用“富于個性與創造力、充滿自信”來評價, 同學們關注社會與民生、關注學習與生活、關注自然與環境、關注理想與未來,關注中國與世界,令人興奮。五、視頻導入看,畫中的長者用毛筆演繹了一段水墨動畫傳奇,在中國20世紀 40年代有位家喻戶曉的畫馬大師,他的孤獨與擔憂幻化為他的傳奇,他是誰、、、、探討動物的人格化在徐悲鴻《奔馬圖》作品中勵志美學的個性體現(3-8分鐘),進行審美、勵志情感的教育1、出示徐《奔馬圖》 提問:徐悲鴻筆下奔騰的駿馬給你怎樣的感覺,象征著一種什么精神?(要求學生用兩個—四個字的詞語大聲、快速回答對《奔馬圖》直觀感受)2、依次出示《到前線去》《怒吼吧,中國》 《奔馬圖》作品3、在背景音樂下體會鑒賞視頻《奔馬圖》情感層面評鑒:這時期藝術家一片丹心向祖國,創作了許多經典藝術形象托物寄情,同民族、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悲鴻的奔馬圖動感十足,這張畫的威力超越千軍萬馬啊,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很強的激勵和鼓動性,其中也帶有較強的勵志美學的特征。不同于單純的傳統文人畫的“意筆草草,聊以自娛”。美術技法層面評價: 馬是徐悲鴻駕輕就熟的題材,早在歐洲留學時他就仔細研究馬的解剖結構,畫了不下千幅馬速寫,熟悉馬的骨架、肌肉、組織、動態與神情。在這個基礎上將西畫寫實技巧與中國畫之筆墨結合起來,創造的新奔馬形象,是畫家徐悲鴻在國難當頭時內心的直接表達,勵志40年代中國!六、課堂小結總結-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詠物詩“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個中有我也。”恰好詮釋了我們的課題,藝術家的托物寄情多用象征或者隱喻手法,不同人生經歷造就了不同的表現方式-----孤傲憤世的明朝遺民八大借白眼視人的禽、魚寄情、心系民族危亡;躊躇滿志的悲鴻托奔騰的駿馬激發民族斗志,凡高的憂傷、孤獨及各位同學作品對現實生活、對環境的關注,作品雖風格各異,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深愛著自己的民族、國家。七、課堂拓展欣賞“CCTV2010年中國風” 廣告,在極具中國傳統文化水墨動畫廣告中愉快結束教學CCTV2010年“中國風” 全球推廣廣告是進入21世紀的中國國家媒體依托中國傳統水墨藝術借助現代電腦技術向全世界的人們抒了一次極具東方韻味的濃墨重彩的水墨文化情,從無形到有形,從有界到無疆,向世人再次弘揚了中國的文軟化力,這不也是濃濃的愛國情嗎,今天我們因置身祖國而倍感溫暖,明天期盼祖國因用我而富強安康!學后反思第 3 課時名稱 民間美術的保護與傳承目標確立依據 課標分析 1.課標摘錄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有關美術鑒賞的目標是:掌握2--3種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聯系文化情境認識美術作品的主題、內涵、形式和審美價值,并用恰當的的術語進行解讀、評價和交流進而達到文化理解的核心素養,獲得民族文化認同感。2.課標分析 第一,這里“掌握”是指學生能夠結合不同作品,比較熟練地運用美術欣賞的基本方法; 第二,“聯系文化情境認識美術作品的主題、內涵、形式和審美價值”學生可以對作品的形式特征、社會含義、內在精神及文化內涵進行具體分析和綜合體驗,學會以一種開放的眼觀來欣賞美術作品: 第三,“解讀、評價和交流”,學生用美術作品中蘊含的社會含義、內在精神等進行文化理解,獲得民族文化認同感并對民族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教材分析 《民間美術的保護與傳承》是人民美術出版社美術鑒賞教材第五單元主題三。本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是議題五我們應當怎樣保護與傳承民間美術。本課從“ 民間剪紙”的視角探討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旨在吸引學生關注民間美術,關注非遺文化,還以學習活動的形式展現了民間美術作為一種活態藝術向現實生活的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讓學生更加深入思考當 下社會背景中民間美術傳承發展的現實途徑。學情分析 此外當今“西化媒介宣傳的影響,使得作為各地區先進文化知識的學習者--高中生于本地區傳統民間美術還知之甚少,對民間美術的認識也較為模糊膚淺。因此,加強本地區傳統民間美術的學習與研究對于高中生提高綜合素質有很大的幫助。一、課時目標1.通過包頭本地剪紙藝術特色及現狀,理解民間美術與時代的關系,思考并討論民間美術保護和傳承的現實 路徑以及商業化發展的利與弊。(文化理解、圖像識讀) 2.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探究、 發現的學習方法,在談 -賞- 議- 評的過程中,掌握民間美術向現實生活轉化應用的方法(創意實踐)。 3.通過辯論會感受民間藝術、非遺文化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形成文化保護與傳承意識(文化理解)。二、評價任務通過欣賞包頭本地民間藝術作品,能夠體會出作品所表達內容的感受(目標1)通過播放視頻,擴展本地區其他民間美術形式彩陶、面塑、刻銅、古陶等,學生多方面欣賞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術。(目標2)通過新聞中所提主題進行辯論會,能夠對民間美術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目標3)三、學習過程·情景導入(5min):自主查閱分享會——提前布置學生查閱包頭本地民間藝術的相關知識,上課時請學生分享他們在課前查閱的資料,教師再進行陳述總結。設計意圖:銜接導入部分,了解包頭民間美術的獨特地域魅力,對本地民間文化有宏觀了解,同時激發起對本地民美作品的愛護與傳承之意。·講授新課(33min)——正反辯論明尺度環節一:聯系生活云看展、形式多樣齊欣賞(5min)跟著鏡頭去參觀線上民間藝術文創博覽會,更深層次感受民間藝術、非遺文化在現代生活的應用播放視頻,擴展本地區其他民間美術形式,如彩陶、面塑、刻銅、古陶等,讓學生多方面欣賞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術。環節二:正反辯論明尺度(28min)進行小組辯論賽,以阜西剪紙藝人李天和太和縣蔡廟鎮大宋村泥叫吹藝人宋慶云的真實案例,引出論題:即將成為傳承人的你贊成民間美術的大規模商業開發嗎?又有哪些利與弊?觀點一:“生產性保護”和“產業化保護”不是一回事;“商業性經營”和“產業化開發”不是一回事觀點二:部分的、適度的產業化總結:“產業化”是一把“雙刃劍”。只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市場所認可和接受了,有了物質基礎,才可以反哺其挖掘和保護,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活動:學生動手捏塑陶藝作品,感受陶藝魅力,實踐操作。·總結歸納民間美術優秀作品源于廣大勞動人民質樸率真的審美情趣、來源于中國人追求圓滿、生生不息的哲學思想、最重要的是它是來源于中國古老文化千百年來的積淀。我們只有立足于中國本土文化,同時大膽吸收外來優秀藝術的養分,這樣屬于中國老百姓自己的民間藝術才會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五、學后反思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民間美術傳承保護的現實困境及轉變方式,堅持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讓非遺有效活化,展現當代價值。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牢記保護傳承人民非遺的初心和使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