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第四單元 第三章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第二課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教學目標1.說出肺泡適于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2.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溫故知新1.呼吸系統的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可以進行__________。舒張 上升 收縮 下降 ————————————變小 變大 變大 縮小 2.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氣體交換新課導入外界的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進入肺。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是通過吸氣、呼氣運動實現的。 思考:外界的空氣進入肺后還會發生什么變化呢?新知講解一、肺的基本單位——肺泡氣體成分 氮氣 氧氣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 78 21 0.03 0.07 0.9在呼出氣體中的含量/% 78 16 4 1.1 0.9呼出的氣體成分發生了什么變化?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新知講解氣體交換的主要器官是肺氣體交換的主要部位是肺泡新知講解什么是肺泡?有什么作用?肺泡氣管分支形成左右支氣管,支氣管在肺里經過多次分支后,在最細的分支末端形成肺泡。肺泡是肺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基本結構。新知講解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有哪些?視頻:思考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新知講解肺泡數目多外面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薄(壁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表面積大)(只有一層上皮細胞)巧記:薄、多、多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新知講解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新知講解活動:擴散氣體擴散:一種氣體總是由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直到平衡為止。二氧化氮為紅棕色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把中間的玻璃板抽掉,結果會怎樣?兩個瓶子內的氣體會混合在一起,最后顏色變得均勻。空氣玻璃板二氧化氮新知講解肺泡氧氣血液二氧化碳肺泡中氧氣濃度血液中氧氣濃度氧氣擴散進入血液 肺泡中二氧化碳濃度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二氧化碳擴散進入肺泡 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通過擴散作用完成的新知講解1.吸入肺的氧氣穿過幾層細胞進入血液?2.在氣體交換的同時,伴隨著血液成分會發生哪些變化?2層細胞;4層細胞膜靜脈血 → 動脈血想一想,氧氣最終在細胞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組織細胞內的呼吸作用的場所:線粒體呼吸作用:有機物 + 氧氣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線粒體意義:氧化分解有機物,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新知講解課堂練習1. 嚴重的肺炎會導致某些患者的肺局部或全部纖維化,該病癥通常表現為肺泡壁增厚,肺彈性降低,不能正常擴張、回縮。這樣會影響( )①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②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③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④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A課堂練習2. 霧霾已成為我國城市標志性難題,許多城市的PM2.5含量都嚴重超標,危害人類健康。PM2.5顆粒由肺泡進入血液至少要穿過幾層細胞?( )A.一層 B.兩層 C.三層 D.四層B課堂練習3. 下列關于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毛細血管壁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B.肺泡壁由軟骨支撐C.肺泡壁也是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D.肺泡外包繞著主富的毛細血管B課堂總結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與吸入的氣體相比,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肺泡適于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數量多外面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只由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構成肺泡中的氧氣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隨呼氣排出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題名稱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第二課時) 課型 新授課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章第二節,內容是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本課內容是在學習了呼吸系統之后,進一步學習肺內的氣體交換,學生能更深入學習肺的功能,從而認同生物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教學分析 本節教材位于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章的第二節。包括兩部分內容: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這兩部分是有內在關聯的統一的整體。本節課安排在學習呼吸道對空氣處理之后,僅憑學生已有的知識理解本課有一定的難度。另本節內容上承消化系統,后續循環系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這本書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好這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難點:氣體交換原理。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進入初中學習有一個學期,對生物的學習方法有一定掌握能力。但由于本課涉及到壓強的知識,學生沒有學過物理學,這個內容對于他們來說很抽象。因此,需要通過學生體驗、實驗、模型的制作,使學生能在體驗中理解壓強與容積之間的關系,突破難點。學習目標 生命觀念: 通過學習肺及肺泡的相關知識,理解肺泡能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科學思維: 通過觀察模型與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及科學思維能力。 探究實踐: 通過視頻、資料分析、演示實驗等,從宏觀到微觀、整體到局部描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態度與責任: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遷移能力,養成健康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學習評價 自我評價表項目 評價內容 掌握情況很好 一般 不好科學知識 1 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2 概述出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探究能力 通過資料分析和演示實驗,培養歸納概括、觀察、總結能力。科學態度 利用圖片、動畫等直觀材料感受人體呼吸系統的完美結構,從而逐步建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小組評價表評價內容 得分標準 成員一 成員二 成員 三團隊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3分:重大問題能有效溝通 1分:各自獨立,不能完成任務實施能力 5分:能準確設計詳細的實驗過程和所用實驗道具。 3分:能設計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夠準確和詳細。 1分:不能設計出任何過程和方案。結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學、客觀、簡潔。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實驗結果和結論。總分設計思路 本節課為第2課時,主要內容為: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思路如下: 宏觀角度復習呼吸系統的組成及呼吸運動的產生。然后先通過吹氣球的體驗小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呼出的氣體與空氣有什么不一樣?結合七年級上冊呼吸作用鑒定二氧化碳的方法,直觀展示,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再通過比較“想一想,議一議”的氣體交換,思考:增多的二氧化碳從哪來的?減少的氧氣到哪去了? 再從微觀角度,了解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先通過圖片了解肺泡的結構特點,同時思考這些結構特點如何適于進行氣體交換。 再通過視頻跟隨氧分子,去理解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明確肺泡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原理使氣體擴散,靜脈血變成動脈血的過程。而進入血液的氧氣,最終被輸送到細胞中的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同時也產生了二氧化碳,從而形成整體的認識。 最后通過圖表總結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鏈接生活,加深對呼吸的深刻認識。教學流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 復習回顧肺與外界氣體的氣體交換過程,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 展示游泳運動員游泳的圖片:外界的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進入肺。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是通過吸氣、呼氣運動實現的。那么,外界的空氣進入肺后還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學生回憶上節課所學。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復習已學知識,激發新知,溫故知新。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并結合已學知識引導學生思考,進而進入本課主題。新知探究 肺的基本單位——肺泡 組織學生自學教材第45頁“想一想,議一議”的呼出氣體與吸入氣體成分的比較表格。提問:呼出的氣體成分發生了什么變化? 展示肺和肺泡的結構示意圖,并講解肺和肺泡的關系及功能。 展示:肺泡及其毛細血管網的圖片。思考:什么是肺泡?有什么作用? 展示圖片:肺泡整體和局部的結構。提問: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有哪些? 播放視頻: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總結:①肺泡數量多,擴大了氣體交換的面 積;②肺泡外面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③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很薄,都是由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組成。 肺泡和毛細血管發生氣體交換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學生自學教材第45頁“想一想,議一議”,并對表格進行分析比較,得出結論。 學生觀看示意圖,并理解肺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器官;肺泡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 學生觀看肺泡及其毛細血管網的圖片,思考并回答問題。 學生觀看圖片和視頻,思考、討論問題,說出外界氧氣進入人體血液里的路線, 并嘗試總結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 通過表格數據分析,激發學生的疑問,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分析能力。 引導學生從結構層次上理解肺和肺泡的功能。 通過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認識肺泡的結構,了解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同時,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認同肺的結構與呼吸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演示“墨汁在水中的擴散實驗”。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理解擴散作用的定義。 展示動圖:肺泡和毛細血管氣體交換的過程示意圖。提問:請你描述肺泡和毛細血管氣體交換的過程。 思考:1.吸入肺的氧氣穿過幾層細胞進入血液?2.在氣體交換的同時,伴隨著血液成分會發生哪些變化? 想一想,氧最后是在細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 總結:動物細胞從外界獲得的氧,通過紅細胞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氧在線粒體中參與呼吸作用,為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而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二氧化碳。身體各細胞釋放的二氧化碳隨著血液運輸到肺部,通過肺和呼吸道排出體外。 學生觀看實驗演示過程,并理解擴散作用的定義。 學生觀看動圖,并總結描述肺泡和毛細血管氣體交換的過程。 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 2層細胞;4層細胞膜。靜脈血變成了動脈血。 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 氧最后在細胞中的線粒體中被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來自體內組織細胞的呼吸作用產生的。 引導學生通過對擴散作用的理解,透過現象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 通過動圖展示,直觀的認識氣體交換的過程,并通過描述氣體交換的過程,認同肺的結構與呼吸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引導學生辨析 “呼吸”與“呼吸作用”,建構新知與舊知,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肺泡中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同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然后隨著呼氣的過程排出體外。進入血液中的氧,通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里。 學生總結歸納本課的收獲。 引導學生總結歸納本課學習的主要知識,進一步鞏固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作業設計 查閱資料,繪制肺內氣體交換的過程示意圖。板書設計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第二課時)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3.2.2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第二課時).docx 4.3.2.2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第二課時).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