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 3 課 《觀察系統》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分析】1.課標中所處模塊:過程與控制2.涉及知識與技能(1)觀察并列舉一個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了解每個部分的作用(2)分析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并借助 PowerPoint 使用框圖表示出來。3.課程關聯本課是五上第一單元《生活中的系統》的最后一課,在前兩課已經學習了系統的概 念、系統的分解與系統模塊,對于生活中的系統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將在第二單元學習 控制系統。本節課將對生活中系統的組成以及工作原理進行探究,運用前課中的系統解 構知識,完善學生對于系統的分析方法,為學習控制系統打下基礎。【教學目標】1.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系統,能夠列舉系統的組成部分與作用,并用框圖表示出系統各部分之間的關系。2. 掌握使用 PowerPoint 繪制各類形狀并添加文字的操作,能夠調整形狀位置以表述完整的邏輯關系。3. 通過觀察系統與框圖繪制,理解系統的工作原理,感悟到一個系統任務是由各個組成部分相互協作完成的,對生活中的系統產生觀察意識和探究意識。重點: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系統,能夠列舉系統的組成部分與作用,并用框圖表示出系統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難點:調整框圖以表述完整的工作邏輯關系。【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五年級學生,有一定的信息獲取和 PowerPoint 繪圖能力,經過前兩 課的學習,已經學習了系統的概念、系統的分解與系統模塊,對于生活中的系統有了初步了 解。但尚未能具體分析系統組成部分的協作原理,對系統原理沒有成體系的分析和表示方法。 對生活中系統如何運行有較大疑惑。【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教學課件、PowerPoint 軟件、多媒體教室。【教學活動設計】課堂環節 學習過程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1.情境導入教師使用教師機共享播放一段視頻。提問: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可以豐富同學們的視聽體驗,更加直觀地學習知 識。回想一下,剛剛播放的視頻都呈現在了教室的哪些設備上?音頻又是通 過什么播放?(視頻呈現在了教師機、學生機、投影上,音頻通過教室音響播放)2.提出問題教室的多媒體系統是怎樣相互協作,完成我們課堂上的種種需求的?我 們今天就通過觀察系統,探究一下在我們學習生活中常見的教室多媒體系統 的工作原理。 聯結現實,使 用學生看得見 摸得著的系統 作為范例,有 利于學生的理 解探究,引導 學生觀察系統,觀察生活。二、觀察系統 活動一:觀察教室中的多媒體系統觀察教室中的多媒體系統,在PPT上建立直角框,并將觀察到 的系統組成部分填寫在直角框內。演示:創建直角框并設置格式,填寫漢字。提醒:創建好一個直角框之后,為了避免重復設置格式過于麻煩,可以復制 直角框并粘貼,再更改文字內容。成品示例: 注重“觀察 ”, 鍛煉學生的信 息意識與信息 捕捉能力。讓 學生將現實中 的系統組成部 分拓撲到PowrPoint中, 為后續框圖繪 制任務做鋪墊。(根據各學校多媒體教室配置不同,示例不一)學生分享反饋:學生分享交流系統構成,相互補充答案。交流發現:根據不同需求,組成部分可以細化到不同程度。如細化至教師機 的鍵盤、投影儀的幕布、展臺的攝像頭等更小的模塊。在這一步,教師應統 一細化程度。三、探究系統 活動二:組成部分功能大揭秘展示:教師展示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學生根據功能分析每個組成部分的作 用與關系,完成活動二。小組討論,分析系統中各個組成部分的作用,并填寫表格。 注意寫出系統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聯性。提示:在填寫作用時,注重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信息傳遞,體現關聯性。學生分享反饋:展示表格,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分析作用,說明組成部分之間的關聯性。 由“現象 ”到 “本質 ”,通 過功能展示, 分析各部分的 作用,鍛煉學 生的信息處理 能力,為后續 框圖繪制做鋪 墊。四、整合系統 活動三:教室多媒體系統框圖根據組成部分的作用及關系,用箭頭連接活動一中的組成部 分,并標注它們的關系,形成框圖。演示:使用箭頭連接直角框,并更改箭頭格式;創建文本框,標注關系。如:成品示例: 將已有信息轉 化為圖形化的 表達方式,并 描述出來。體 現數字化學習 方式,增強信 息處理能力。學生分享反饋:展示成品框圖,根據框圖描述系統工作原理。五、評價 評價:根據停車場車牌識別系統的組成部分及作用表,畫出系統的框圖。成品展示:評價合格標準: 學生將框圖基本繪制完整,包含所有系統組成 部分,能夠基本標注出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發現 生活中的系統,增強探究 精神,使用已 有探究模型, 分析常見系統。六、小結 提問:學習了今天的課程,你知道要怎么觀察生活中的系統了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