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8課時 《孫權勸學》 分層作業單活動要點:對話之中見人物目標定位1.學習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等方法,理解文章大意。2.理解文章的重點實詞、語氣詞及稱謂語的含義。3.分析人物對話,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4. 探究《資治通鑒》的史料剪裁藝術。課時內容《孫權勸學》、學習活動單學習活動任務導引:上一節課通過復述,我們熟悉了這個簡短精練的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文章塑造人物時主要是以對話為主,因此,反復品讀文中的對話,有助于我們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這一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分析人物對話,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習活動:精讀對話,賞析人物本文中的三位人物,性格鮮明,各具風采。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對話來品析人物,請同學們完成以下閱讀任務。閱讀任務:在三位人物中,找出一位在閱讀時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并對他的最精彩的語言進行品析。品析時,可以借助以下方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1)聯系“助讀資料(一)”,關注對話發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2)結合句中的語氣詞、稱謂語或標點符號進行品讀。助讀資料(一)一、故事發生的背景1.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形。2.公元210年,周瑜去世,去世前寫了一封信給孫權。一是分析了東吳面臨的嚴峻形勢——“曹公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終”;二是推薦接班人魯肅。3.公元210年,孫權勸呂蒙學習。二、故事中人物的簡介1.孫權:三國時吳國君主,有雄才,善用兵,親賢士。對話時的年齡為28歲。2.呂蒙:三國時吳國大將。16歲即入軍營,以膽氣著稱,戰功卓著,但頗為輕狂。赤壁之戰后“拜偏將軍,領尋陽令”。對話時的年齡為32歲。3.魯肅:三國時吳國大將,能文能武,周瑜贊為“忠烈,臨事不茍”。對話時的年齡為38歲。一、假如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孫權1.為什么孫權給你留下深刻印象?2. 從語氣詞和標點符號兩個角度品讀。(1)品讀好兩個感嘆號。重點品讀語句一:“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導讀】聯系孫權的身份和說話的背景,你認為這處感嘆號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重點品讀語句二:“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導讀】這句話中的“豈”表反問,句末的感嘆號可以改成問號嗎?(2)品讀好一個語氣詞。重點品讀語句:“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導讀】本句末尾的“耳”字包含著怎樣的意味?請結合文章談談你的理解。二、假如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呂蒙1.為什么呂蒙給你留下深刻印象?2. 從稱謂語和句末語氣詞兩個角度品讀。重點品讀語句:“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導讀】有同學說,文言文語句末尾的語氣詞并沒有實在的含義,為了表達的精練,可以將之刪除。結合本句句末的“乎”字,談談你對這一說法的看法。三、假如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魯肅1.在文中魯肅著墨不多,為什么也能給你留下深刻印象?2. 從稱謂語和句末標點符號兩個角度品讀。重點品讀語句:“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導讀】聯系上下文和助讀資料,揣摩分析這句話中“卿”和句末感嘆號包含的意味。我來總結:我們通過結合說話背景和人物身份,品讀富于情味的稱謂語、語氣詞、標點符號等方法,重點揣摩分析了文中言簡意豐、生動傳神的對話描寫。透過人物個性化的語言,我們認識了三位性格迥異、各具神采的歷史人物。在《資治通鑒》中,還有許多讀來饒有趣味的人物,同學們課后可以找來看一看。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