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第 4 課夏商周的更替1、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由“公天下”變為了“家天下”。建立了早期的國家機構(建立軍隊、刑法、監獄;制定歷法“夏歷”)朝代 建立者 時間 都城 最后國君 滅亡夏 禹 公元前2070年 陽城 桀 前1600年被湯滅商 湯 公元前1600年 亳 紂 前被武王滅周 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 鎬京 周幽王 前771年被犬戎滅2、商朝,商王湯任用賢才,發展經濟,人民生活安定,商朝很快強大起來。后來,因戰亂、環境變化等響,商朝多次遷都,到商王盤庚時遷到殷,以后保持了相對的穩定。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 穩定周初政治形勢,鞏固疆土依據 血緣關系的遠近和功勞大小對象 宗親和功臣內容 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利,建立諸侯國。受封者可在自己的封地內再分封,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向周王進納貢物,服從周王調兵。作用 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了政治范圍實質 確立了周王朝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社會等級制度公元前 84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到周幽王時,朝政腐敗,前771年,被犬戎所滅。第 5 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1、青銅器(1)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出現了銅器。商朝以后,青銅器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功能由食器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制度。(2)青銅器的制作工藝高超,種類豐富,數量眾多,規模宏大,分工細致。2、甲骨文(1)含義:中國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牛、羊獸骨上的文字(2)發現者: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3)地位: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4)意義: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5)造字特點:會意、指事、象形、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已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東周分為兩個時期:春秋(公元前 770年—公元前 476年)戰國(公元前 475年—公元前 221年)(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周王室衰落,諸侯爭霸)1、社會狀況(1)經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農業發展;手工業規模擴大;商業活動活躍。(2)政治: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勢力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社會動蕩。2、諸侯爭霸(1)春秋爭霸的順序: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先后北上爭霸。(2)主要的戰爭及典故:晉楚城濮大戰(退避三舍),楚莊王:問鼎中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管仲和鮑叔牙:管鮑之交。(3)齊桓公稱霸管仲改革: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齊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為提高稱霸:齊桓公打著“尊天子,攘四夷”的旗號,號令諸侯,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3、影響(1)利:在爭霸的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大,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在長期的斗爭和交往過程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2)弊: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1、戰國七雄(1)形成:戰國出年,晉國大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齊國大夫田氏代齊。當時諸侯國中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2)著名戰役:桂林之戰(圍魏救趙)、馬陵之戰(減灶誘敵)、長平之戰(紙上談兵)(3)記憶口訣:三家分晉(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田氏代齊(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七雄方位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來。桂陵之戰—魏(龐涓)、趙、齊(孫臏)—圍魏救趙馬陵之戰—魏(龐涓)、齊(孫臏)—減灶計長平之戰—秦(白起)、趙(趙括)—紙上談兵2、商鞅變法(1)背景經濟上: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政治上: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增強;各諸侯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以求富國強兵。(2)開始:公元前 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3)內容政治 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 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最能體現改革性質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4)影響(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5)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①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根本原因)②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③商鞅敢于和舊勢力作斗爭3、都江堰(1)修建:秦國蜀郡郡守太守李冰主持,修于岷江中游(2)組成: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組成,渠首工程由魚嘴(分水堤壩),寶瓶口(內江下游的人工開鑿的出水口),飛沙堰(洪水期泄洪,并減少泥沙淤積)三個工程組成(3)功能:綜合性的水利樞紐,發揮防洪、灌溉、水運等作用(4)意義: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第8課 百家爭鳴1、老子(1)簡介: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國人,道家學派創始人,他的學說集中在《道德經》一書。(2)思想主張: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2、孔子(1)簡介:孔子是春秋后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后來由其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2)思想主張:①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愛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②政治: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③教育: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提出一系列教學方法和原則④文化:晚年整理編訂了文化典籍,對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3)影響:孔子的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3、百家爭鳴(1)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學派學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儒家 孟子 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荀子 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道家 莊子 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墨家 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選賢能的人治國;提倡節儉法家 韓非 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2)含義: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通史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3)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稱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4)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特征領域 特點 主要表現 事例政治 各國變法,社會變革 各諸侯國經過變法,加速了整個社會的前進步伐,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管仲改革,商鞅變法經濟 諸侯混戰,爭霸兼并 春秋爭霸,戰國七雄 城濮大戰,桂陵之戰等思想 百家爭鳴,著書立說 各學派著書立說,對社會發展提出不同看法,形成“百家爭等鳴” 孔子、墨子、老子(5)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最有用。(為什么?因為它的嚴厲刑法,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建立封建統治和強大的中央政權。)(6)兵家:①春秋:孫武,創始人,代表作《孫子兵法》,主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②戰國:孫臏,代表作《孫臏兵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