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學習目標1.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與意義,認識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知道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的內容及其作用。3.通過學習周恩來在重要國際會議中體現的外交才能,認識他對我國外交發展作出的貢獻。◎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方針。預習導學重點梳理知識點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背景:新中國成立以后,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實行 政策。 2.提出:1953年年底, 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 、互不侵犯、互不 、平等互利、 。 4.發展:在中國、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的倡導下, 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 5.影響: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處理 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答案:預習導學知識點一1.獨立自主 外交孤立2.周恩來3.領土完整 干涉內政 和平共處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5.國與國·圖示歸納·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間的聯系知識點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1.背景:新中國積極發展與 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 2.史實:亞非會議(萬隆會議)召開 1955年,在 的萬隆召開 特點 第一次沒有 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中國 貢獻 周恩來提出“ ”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發展:中國代表團還積極開展會外交往,與很多國家的代表團舉行會晤,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 。 答案:預習導學知識點二1.亞非2.印度尼西亞 西方殖民主義 求同存異3.團結與合作·拓展延伸· “求同存異”方針中的“同”和“異”:(1)同:①亞非各國遭遇相同,都曾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②亞非各國面臨的問題相同,即面臨如何發展國家經濟、維護民族獨立、促進世界和平的問題。(2)異:社會制度不同,建設道路不同。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及影響 材料 1953年12月31日,中印兩國就中國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談判終于開啟。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說:“中印兩國的談判在今天——12月的最后一天開始了,我們說過要在1953年開展這一談判,現在實現了。我們相信,中印兩國的關系會一天天好起來,中印兩國關系的原則是從新中國建立時確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處的原則。”——摘編自高飛《“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如何提出來的》據材料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有關新中國外交的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任務驅動二亞非會議及“求同存異”方針材料 1955年,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面對西方國家的挑撥,周恩來隨機應變,臨時將原定的發言稿改作書面材料分發參會各國。在會議上,周恩來認真聽取了各國代表發言后,從容地走上講臺進行補充發言:“……在這個會議上用不著來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這次發言得到了多數與會國代表的贊同。——摘編自《周恩來傳》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周恩來的發言為什么得到了多數與會國代表的贊同 我們可以學習周恩來總理哪些優秀的品質 答案: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處的原則。觀點: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論述:1953年年底,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訪問印度和緬甸時,和兩國的總理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任務驅動二原因:中國與多數與會國有相同的歷史背景和共同的奮斗目標,“求同存異”方針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優秀品質:超群的智慧和爭取和平的勇氣和膽識;面對重大問題時從容不迫、靈活機智;寬容、理解、尊重他人。歸納總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提出到現在,經歷了幾十年的考驗,凸顯其強大的生命力。當今的中國已經走出了昨天的陰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相信祖國的明天會更加繁榮富強。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