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曹劌論戰》第一課時 課件(共35張PPT)+教案+導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曹劌論戰》第一課時 課件(共35張PPT)+教案+導學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課時教學設計
課題 《曹劌論戰》第一課時 單元 6 學科 語文 年級 九
學習目標 借助課文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詞語古今意義地差別。學習文章地精練筆法和詳略安排。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體會他們地責任感和擔當精神。4、背誦課文。
重點 1、借助課文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詞語古今意義地差別。2、學習文章地精練筆法和詳略安排。3、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體會他們地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難點 1、積累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詞語古今意義地差別。2、學習文章地精練筆法和詳略安排。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你能列舉幾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嗎?長勺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楚漢戰爭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與長勺之戰有關。板書課題。 聽 激趣
講授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1、借助課文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詞語古今意義地差別。2、學習文章地精練筆法和詳略安排。3、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體會他們地責任感和擔當精神。4、背誦課文。《左轉》和作者簡介:《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_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后世影響很大。與《公羊傳》和《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編年體史書,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魯悼公四年(前453年)。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歷史《春秋》所編。由于《春秋》記事過簡,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敘事較為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注釋,所以后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左傳》保存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于剪裁,敘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太史公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為史官,并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 寫作背景:齊與魯是春秋時的鄰國,齊是較強大的諸侯國,魯是較弱小的諸侯國。齊魯長勺之戰的導火線是齊國的內亂。齊襄公荒淫暴虐,他的兩個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怕遭牽累,都出奔他國。公子小白出奔莒國,公子糾出奔魯國。齊襄公被齊國大臣殺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準備回國當國君。莒國和魯國都各自護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回齊國。公子小白搶先到達齊國奪得君位。公子小白就是后來的齊桓公,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當上國君后很想顯示自己的威風,建立威信,便以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進攻魯國。魯國被迫出兵抵御,戰于魯國長勺。讀課文,讀準字音曹劌請見( guì ) 又何間焉( jiàn ) 弗敢專也 ( fú )犧牲玉帛( bó ) 小信未孚( fú ) 下視其轍( zhé ) 登軾而望之( shì ) 夫戰,勇氣也( fú ) 三而竭( jié ) 望其旗靡( mǐ )再讀課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2、何以/戰  3、可/ 以 一 戰 4、一 鼓/ 作 氣,再 /而 衰,三 /而 竭。5、吾/ 視 其 轍 亂,望 其 旗 靡,故 /逐 之。讀課文,根據課下注釋,翻譯全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十年春:魯莊公十年的春天。伐:攻打。師:軍隊譯文:(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魯)國。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食:吃間:參與焉:呢鄙:淺陋,指目光短淺遠謀:深謀遠慮見:拜見譯文:曹劌請求拜見(莊公)。他的鄉親們說:“那些吃大肉的大官們會商量這件事的,你為何去參與呢?”曹劌說:“那些吃大肉的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曹劌)就進宮拜見(莊公)。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何以:憑借什么弗:不專:獨自享用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人,以,把從:服從,聽從譯文: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莊公說:“穿的吃的這樣一些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給別人(臣子)。”曹劌應答說:“這種小恩小惠并沒有普及到全體百姓身上,他們不會跟從(您去拼命作戰的)。”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犧牲: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加:虛夸、夸大信:實情孚:使信服福:賜福,保佑譯文:莊公說:“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虛報,一定要按照實情(有多少說多少)。”曹劌應答說:“這只是小信用,還不能(受到神靈的充分)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打勝仗)。”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獄:案件雖:即使察:詳察以:根據情:誠實屬:類可以:可以憑借譯文: 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個面具自己的誠心(來審理)。”曹劌應答說:“(這是)忠于職守(盡心盡力為人民辦好事)的一類(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打仗,請允許我跟著去。”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乘:同乘一輛戰車于:在鼓:擊鼓進軍之:湊音節無意義敗績:大敗譯文:魯莊公和他共乘一輛戰車。齊魯兩國的軍隊在長勺開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齊國軍隊擊了三次鼓。曹劌說:“可以(擊鼓進攻)了。”齊國軍隊大敗。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馳:驅車追趕視:察看轍: 車輪碾過留下的痕跡軾:車廂前的橫木,作扶手用。這里做動詞,扶著車廂前的橫木。望:瞭望譯文:莊公準備驅車追趕。曹劌說:“還不行。”他下車查看了齊軍戰車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眺望敵情,然后說:“可以追趕了。”(莊公)就(命令魯軍)追擊齊軍。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既:已經克:戰勝故:原因,緣故夫:發語詞譯文:已經戰勝,莊公問曹劌(那樣指揮軍隊)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作:振作再:第二次衰:減弱竭:消失盈:旺盛故:所以 譯文: 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作起來 ,第二次擊鼓的時候,他們的士氣衰減了,到第三次擊鼓時他們的士氣耗盡了。敵人士氣耗盡而我軍士氣高漲,因此戰勝了他們。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測:預測,預料伏:埋伏焉:于此譯文:(齊國這樣的)大國,很難預料,(我)害怕他們有埋伏。我看到齊軍戰車輪跡混亂,又遠遠望見齊軍戰旗倒下,(知道他們是真的敗了)所以這時才追擊他們。再讀課文,概括段落大意第一段,寫魯國戰前的迎戰、備戰。第二段,敘長勺之戰的全過程(雙方交戰)。第三段,論魯國取勝的原因。 【合作探究】整理文中的文言詞匯和特殊句式古今異義詞:1、小大之獄 獄:古義:官司、案件。 今義:監獄2、犧牲玉帛 犧牲:古義:古代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今義:為正義事業獻出自己的生命。齊師伐我 伐:古義:討伐,攻打 今義:砍伐又何間焉 間:古義:參與 今義:中間,隔開,不連接,空間,時間肉食者鄙鄙:古義: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今義:輕視,看不起弗敢加也 加:古義:虛夸,以少報多 今義:增加雖不能察 雖: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再而衰 再:古義:第二次 今義:表示事情或行為重復,又一次必以信 信:古義:實情 今義:書信忠之屬也 忠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義:忠誠必以情 情:古義:誠心 今義:感情詞類活用:1、神弗福也 福:名詞用作動詞,賜福2、一鼓作氣 鼓:名詞用作動詞,擊鼓(進軍)3、懼有伏焉 伏:動詞做名詞,埋伏一詞多義:師:①遂逐齊師( 軍隊 ) 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老師 )屬:①忠之屬也( 類 )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同“囑”,囑咐 )③屬引凄異( 連接 ) ④神情與蘇黃不屬( 類似 )故: ①故克之(因此,所以) ②公問其故(緣故,原因) ③兩狼之并驅如故( 原來,舊 )請:①曹劌請見(請求) ②戰則請從(請讓我)從:①戰則請從(跟隨) ②民弗從也(服從,聽從您的命令拼死作戰)以:①何以戰(憑,靠,憑借) ②必以分人(把) ③河曲智叟亡以應( 來 ) ④蓋以誘敵(用來)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憑 ) ⑥以其境過清(因為 )之:①肉食者謀之(代詞,代這件事) ②小大之獄(結構助詞,的)③公與之乘(代詞,他) ④公將鼓之(湊音節,無意義 )⑤兩狼之并驅如故(主謂之間,無意義 ) ⑥何陋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 )⑦寡助之至( 到 )加:弗敢加也(虛夸,夸大 ) 山不加增(加大) 萬鐘于我何加焉(益處,好處) 大王加惠 ( 施與 )特殊句式:1、判斷句:夫戰,勇氣也2、省略句: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 3、省略句:(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馳)矣。”(魯軍)遂逐齊師。4、省略句:夫大國,難測也,(我)懼(齊軍)有伏焉5、倒裝句:何以戰,以何戰 讀讀筆記筆記讀劃停頓讀課文翻譯課文讀筆記讀筆記筆記筆記筆記筆記筆記小組合作 明確目標目標1目標4目標4目標1、4目標1、4目標1目標1目標1目標目標1目標1
選擇題: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A齊師伐我( 軍隊 )( 攻打 ) B 齊師敗績( 大敗 ) C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豬、牛、羊等祭品 )( 虛報 ) D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監獄 )(雖然)下面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 萬鐘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B 弗敢專也 弗得則死C 又何間焉 其間千二百里D 必以信 小信未孚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與“必以分人”中的“以”意義相同的一項(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大易小 C、以君為長者 D、 不敢出一言以復下列句子中“之”的含義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C、公將馳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下面翻譯句子成現代漢語有誤的一項是( )A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譯句: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B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譯句: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留下的痕跡雜亂,遠望他們的戰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C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譯句:像齊國這樣的大國,是很難預測的,我害怕他們有埋伏(在那里)。D“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譯句:當權者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為什么(何必)要在這中間呢?下面翻譯句子成現代漢語有誤的一項是( )A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譯句:衣食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會把它們分給身邊的臣子。B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譯句:大丈夫打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進軍),可以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進軍),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進軍),士氣就耗盡了。C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譯句: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會根據實情來合理裁決。D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譯句:齊國軍隊大敗。魯莊公將要駕車馬追趕,曹劌說:“不可以。”【擴展延伸】鮑叔牙聞魯侯引兵而來,乃嚴陣以待。莊公亦列陣相持。鮑叔牙因乾時①得勝,有輕魯之心,下令擊鼓進兵,先陷者重賞。莊公聞鼓聲震地,亦教鳴鼓對敵。曹劌止之日:“齊鼓方銳,宜靜以待之。”傳令軍中:“有敢喧嘩者斬。”齊兵來沖魯陣,陣如鐵桶,不能沖動,只得退后。少頃,對陣鼓聲又震,魯軍寂如不聞,齊師又退。鮑叔牙曰:“魯怯戰耳。再鼓之,必走。曹劌又聞鼓響,謂莊公曰:“敗齊此其時矣,可速鼓之!”論魯是初次鳴鼓,論齊已是第三通鼓了。齊兵見魯兵兩次不動,以為不戰,都不在意了。誰知鼓聲一起,突然而來,刀砍箭射,勢如疾雷不及掩耳,殺得齊兵七零八落,大敗而奔。莊公欲行追逐,曹劌日:“未可也,臣當察之。乃下車,將齊兵列陣之處,周圍看了一遍,復登車軾遠望,良久日:“可追矣。”莊公乃驅車而進,追三十余里方還,所獲輜重甲兵無算。 (選自《東周列國志》第十六回) 【注釋】①乾時:春秋時地名,在今山東青州。下面解釋加點詞語有誤地一項是( )A再鼓之,必走 ( 跑 ) B鮑叔牙因乾時得勝 (由于 )C勢如疾雷不及掩耳 ( 快 )D追三十余里方還 ( 方圓 )翻譯句子齊師方銳,宜靜以待之。 敗齊此其時矣,可速鼓之!這篇文章也寫了齊魯長勺之戰,在詳略安排上與課文《曹劌論戰》有什么不同?試分析原因。 做練習 拓展提高
課堂小結 本文寫曹劌對長勺之戰的論述以及弱魯戰勝強齊的史實,表現了曹劌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
板書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5張PPT)
曹劌論戰
第一課時
新知導入
你能列舉幾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嗎?
長勺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楚漢戰爭
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與長勺之戰有關。
《左傳》
曹劌論戰
學習目標
1、借助課文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詞語古今意義地差別。
2、學習文章地精練筆法和詳略安排。
3、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體會他們地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4、背誦課文。
新知講解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________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_________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后世影響很大。與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稱“春秋三傳” 。
編年體
左丘明
《公羊傳》和《谷梁傳》
《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編年體史書,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魯悼公四年(前453年)。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歷史《春秋》所編。由于《春秋》記事過簡,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敘事較為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注釋,所以后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
《左傳》保存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于剪裁,敘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太史公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為史官,并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
寫作背景
齊與魯是春秋時的鄰國,齊是較強大的諸侯國,魯是較弱小的諸侯國。齊魯長勺之戰的導火線是齊國的內亂。齊襄公荒淫暴虐,他的兩個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怕遭牽累,都出奔他國。公子小白出奔莒國,公子糾出奔魯國。齊襄公被齊國大臣殺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準備回國當國君。莒國和魯國都各自護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回齊國。公子小白搶先到達齊國奪得君位。公子小白就是后來的齊桓公,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齊桓公當上國君后很想顯示自己的威風,建立威信,便以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進攻魯國。魯國被迫出兵抵御,戰于魯國長勺。
讀課文,讀準字音
曹劌請見( ) 又何間焉( ) 弗敢專也 ( )
犧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下視其轍( )
登軾而望之( ) 夫戰,勇氣也( )
三而竭( ) 望其旗靡( )
guì jiàn fú
bó fú zhé
shì fú
jié mǐ
再讀課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何以/戰  
3、可/ 以 一 戰
4、一 鼓/ 作 氣,再 /而 衰,三 /而 竭。
5、吾/ 視 其 轍 亂,望 其 旗 靡,故 /逐 之。
讀課文,根據課下注釋,翻譯全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
十年春:魯莊公十年的春天。
伐:攻打。
師:軍隊
譯文:(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魯)國。莊公將要迎戰。
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食:吃
間:參與
焉:呢
鄙:淺陋,指目光短淺
遠謀:深謀遠慮
見:拜見
譯文:曹劌請求拜見(莊公)。他的鄉親們說:“那些吃大肉的大官們會商量這件事的,你為何去參與呢?”曹劌說:“那些吃大肉的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曹劌)就進宮拜見(莊公)。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何以:憑借什么
弗:不
專:獨自享用
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人,以,把
從:服從,聽從
譯文: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莊公說:“穿的吃的這樣一些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給別人(臣子)。”曹劌應答說:“這種小恩小惠并沒有普及到全體百姓身上,他們不會跟從(您去拼命作戰的)。”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犧牲: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
加:虛夸、夸大
信:實情
孚:使信服
福:賜福,保佑
譯文:莊公說:“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虛報,一定要按照實情(有多少說多少)。”曹劌應答說:“這只是小信用,還不能(受到神靈的充分)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打勝仗)。”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獄:案件
雖:即使
察:詳察
以:根據
情:誠實
屬:類
可以:可以憑借
譯文: 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個面具自己的誠心(來審理)。”曹劌應答說:“(這是)忠于職守(盡心盡力為人民辦好事)的一類(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打仗,請允許我跟著去。”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
乘:同乘一輛戰車
于:在
鼓:擊鼓進軍
之:湊音節無意義
敗績:大敗
譯文:魯莊公和他共乘一輛戰車。齊魯兩國的軍隊在長勺開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齊國軍隊擊了三次鼓。曹劌說:“可以(擊鼓進攻)了。”齊國軍隊大敗。
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馳:驅車追趕
視:察看
轍: 車輪碾過留下的痕跡
軾:車廂前的橫木,作扶手用。這里做動詞,扶著車廂前的橫木。
望:瞭望
譯文:莊公準備驅車追趕。曹劌說:“還不行。”他下車查看了齊軍戰車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眺望敵情,然后說:“可以追趕了。”(莊公)就(命令魯軍)追擊齊軍。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
既:已經
克:戰勝
故:原因,緣故
夫:發語詞
譯文:已經戰勝,莊公問曹劌(那樣指揮軍隊)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振作
再:第二次
衰:減弱
竭:消失
盈:旺盛
故:所以
譯文: 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作起來 ,第二次擊鼓的時候,他們的士氣衰減了,到第三次擊鼓時他們的士氣耗盡了。敵人士氣耗盡而我軍士氣高漲,因此戰勝了他們。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測:預測,預料
伏:埋伏
焉:于此
譯文:(齊國這樣的)大國,很難預料,(我)害怕他們有埋伏。我看到齊軍戰車輪跡混亂,又遠遠望見齊軍戰旗倒下,(知道他們是真的敗了)所以這時才追擊他們。
第一段,寫魯國戰前的迎戰、備戰。
第二段,敘長勺之戰的全過程(雙方交戰)。
第三段,論魯國取勝的原因。
再讀課文,概括段落大意
合作探究:整理文中的文言詞匯和特殊句式
古今異義詞:
1、小大之獄 獄:古義: 今義:監獄
2、犧牲玉帛 犧牲:古義:
今義:為正義事業獻出自己的生命。
3、齊師伐我 伐:古義: 今義:砍伐
4、又何間焉 間:古義:
今義:中間,隔開,不連接,空間,時間
官司、案件。
古代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
討伐,攻打
參與
5、肉食者鄙 鄙:古義:
今義:輕視,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義: 今義:增加
7、雖不能察 雖:古義: 今義:雖然
8、再而衰 再:古義:
今義:表示事情或行為重復,又一次
9、必以信 信:古義: 今義:書信
10、忠之屬也 忠:古義: 今義:忠誠
11、必以情 情:古義: 今義:感情
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虛夸,以少報多
即使
第二次
實情
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誠心
詞類活用:
1、神弗福也
2、一鼓作氣
3、懼有伏焉
福:名詞用作動詞,賜福
鼓:名詞用作動詞,擊鼓(進軍)
伏:動詞做名詞,埋伏
一詞多義:
1、師:①遂逐齊師( ) 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2、屬:①忠之屬也( )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
③屬引凄異( ) ④神情與蘇黃不屬( )
3、故:①故克之( ) ②公問其故( )
③兩狼之并驅如故( )
4、請:①曹劌請見( ) ②戰則請從( )
5、從:①戰則請從( ) ②民弗從也( )
軍隊 老師
類 同“囑”,囑咐
連接 類似
因此,所以 緣故,原因
原來,舊
請求 請讓我
跟從 服從,聽從
6、以:
①何以戰( ) ②必以分人( )
③河曲智叟亡以應( ) ④蓋以誘敵( )
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⑥以其境過清( )
憑,靠,憑借 把
來 用來
憑 因為
之:
①肉食者謀之( ) ②小大之獄( )
③公與之乘( ) ④公將鼓之( )
⑤兩狼之并驅如故( ) ⑥寡助之至( )
⑦何陋之有( )
加:弗敢加也( ) 山不加增( )
萬鐘于我何加焉( ) 大王加惠 ( )
代詞,代這件事 結構助詞,的
代詞,他 湊音節,無意義
主謂之間,無意義 到
賓語前置的標志
虛夸,夸大 加大
益處,好處 施與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2、省略句:
3、倒裝句:
夫戰,勇氣也
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
(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馳)矣。”
(魯軍)遂逐齊師。
夫大國,難測也,(我)懼(齊軍)有伏焉
何以戰,以何戰
課堂總結
本文寫曹劌對長勺之戰的論述以及弱魯戰勝強齊的史實,表現了曹劌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
課堂練習
選擇題:
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A齊師伐我( 軍隊 )( 攻打 )
B 齊師敗績( 大敗 )
C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豬、牛、羊等祭品 )( 虛報 )
D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監獄 )(雖然)
下面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萬鐘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
B 弗敢專也 弗得則死
C 又何間焉 其間千二百里
D 必以信 小信未孚
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與“必以分人”中的“以”意義相同的一項(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大易小
C、以君為長者 D、 不敢出一言以復
下列句子中“之”的含義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B、忠之屬也,可以一戰。C、公將馳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下面翻譯句子成現代漢語有誤的一項是( )
A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譯句: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
B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譯句: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留下的痕跡雜亂,遠望他們的戰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C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譯句:像齊國這樣的大國,是很難預測的,我害怕他們有埋伏(在那里)。
D“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譯句:當權者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為什么(何必)要在這中間呢?
下面翻譯句子成現代漢語有誤的一項是( )
A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譯句:衣食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會把它們分給身邊的臣子。
B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譯句:大丈夫打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進軍),可以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進軍),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進軍),士氣就耗盡了。
C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譯句: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會根據實情來合理裁決。
D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譯句:齊國軍隊大敗。魯莊公將要駕車馬追趕,曹劌說:“不可以。”
拓展提高
鮑叔牙聞魯侯引兵而來,乃嚴陣以待。莊公亦列陣相持。鮑叔牙因乾時①得勝,有輕魯之心,下令擊鼓進兵,先陷者重賞。莊公聞鼓聲震地,亦教鳴鼓對敵。曹劌止之日:“齊鼓方銳,宜靜以待之。”傳令軍中:“有敢喧嘩者斬。”齊兵來沖魯陣,陣如鐵桶,不能沖動,只得退后。少頃,對陣鼓聲又震,魯軍寂如不聞,齊師又退。鮑叔牙曰:“魯怯戰耳。再鼓之,必走。曹劌又聞鼓響,謂莊公曰:“敗齊此其時矣,可速鼓之!”論魯是初次鳴鼓,論齊已是第三通鼓了。齊兵見魯兵兩次不動,以為不戰,都不在意了。誰知鼓聲一起,突然而來,刀砍箭射,勢如疾雷不及掩耳,殺得齊兵七零八落,大敗而奔。莊公欲行追逐,曹劌日:“未可也,臣當察之。乃下車,將齊兵列陣之處,周圍看了一遍,復登車軾遠望,良久日:“可追矣。”莊公乃驅車而進,追三十余里方還,所獲輜重甲兵無算。
(選自《東周列國志》第十六回)
【注釋】①乾時:春秋時地名,在今山東青州。
下面解釋加點詞語有誤地一項是( )
A再鼓之,必走 ( 跑 )
B鮑叔牙因乾時得勝 (由于 )
C勢如疾雷不及掩耳 ( 快 )
D追三十余里方還 ( 方圓 )
翻譯句子
(1)齊師方銳,宜靜以待之。
(2)敗齊此其時矣,可速鼓之!
這篇文章也寫了齊魯長勺之戰,在詳略安排上與課文《曹劌論戰》有什么不同?試分析原因。
作業布置
背誦并默寫
課外閱讀背誦蘇軾的其他詩詞。
板書設計
曹劌論戰
第一段,寫魯國戰前的迎戰、備戰。
第二段,敘長勺之戰的全過程(雙方交戰)。
第三段,論魯國取勝的原因。
謝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
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
詳情請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曹劌論戰》導學案
【學習目標】
借助課文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詞語古今意義地差別。
學習文章地精練筆法和詳略安排。
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體會他們地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4、背誦課文。
【學習重點】
1、借助課文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詞語古今意義地差別。
2、學習文章地精練筆法和詳略安排。
3、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體會他們地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學習難點】
1、借助課文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詞語古今意義地差別。
2、學習文章地精練筆法和詳略安排。
【學習時間】2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進程】
【導入新課】
你能列舉幾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嗎?
長勺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楚漢戰爭
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與長勺之戰有關。
這就是——曹劌論戰。
板書課題
【有關資料】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三傳”之一(《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編年體”,即按年代順序記事)。《左傳》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的。
《左傳》的文學成就:①敘事具體生動,詳略得當,手法靈活,富有故事性、戲劇性,有緊張動人的情節。②善于寫戰事,大小戰事有數百次,特別是幾次大規模戰事寫得最出色,往往描寫戰爭起因、性質、勝負的內外因素如民心向背、將帥品格等。《左傳》,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作者介紹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春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8%A5%E7%A7%8B / 98280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7%A6%E4%B8%98%E6%98%8E / _blank )末期史學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B2%E5%AD%A6%E5%AE%B6 / 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7%A6%E4%B8%98%E6%98%8E / _blank )、文學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6%87%E5%AD%A6%E5%AE%B6 / 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7%A6%E4%B8%98%E6%98%8E / _blank )、思想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0%9D%E6%83%B3%E5%AE%B6 / 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7%A6%E4%B8%98%E6%98%8E / _blank )、散文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5%A3%E6%96%87%E5%AE%B6 / 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7%A6%E4%B8%98%E6%98%8E / _blank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B6%B3%E6%81%AD / 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7%A6%E4%B8%98%E6%98%8E / _blank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太史公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為史官,并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
寫作背景
齊與魯是春秋時的鄰國,齊是較強大的諸侯國,魯是較弱小的諸侯國。齊魯長勺之戰的導火線是齊國的內亂。齊襄公荒淫暴虐,他的兩個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怕遭牽累,都出奔他國。公子小白出奔莒國,公子糾出奔魯國。齊襄公被齊國大臣殺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準備回國當國君。莒國和魯國都各自護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回齊國。公子小白搶先到達齊國奪得君位。公子小白就是后來的齊桓公,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齊桓公當上國君后很想顯示自己的威風,建立威信,便以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進攻魯國。魯國被迫出兵抵御,戰于魯國長勺。
人物形象
魯莊公:從諫如流、知人善用、性格急躁、遇事魯莽。
曹劌:有強烈的責任心與愛國熱情,善于進諫,在軍事上,指揮從容鎮定,胸有成竹,冷靜睿智,計謀出眾,做事謹慎。
段落結構
全文以齊魯長勺之戰(這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為線索,分三段,按戰前、戰中、戰后的順序來寫。
第一段,論戰前準備。寫曹劌幫助魯莊公認清作戰的前提條件——取信于民。
第二段,敘戰爭經過。寫曹劌幫助魯莊公指揮作戰,適時反擊和追擊。
第三段,論取勝原因。寫曹劌分析如何把握作戰時機。(反擊要在“彼竭我盈”之時,追擊要在對方“轍亂旗靡”之時。)
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寫曹劌對長勺之戰的論述以及弱魯戰勝強齊的史實,表現了曹劌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說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把握好作戰時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現實意義
執政者要善于聽取并采納群眾的意見,體察民情,關注民生,取信于民,從而獲得人民的支持。
【預習設計】
給加點的字注音
曹劌請見( ) 又何間焉( ) 弗敢專也 ( )
犧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下視其轍( )
登軾而望之( ) 夫戰,勇氣也( )
三而竭( ) 望其旗靡( )
讀課文,注意下面句子的節奏: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何以戰   
3、可以一戰
4、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5、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釋加點詞:
齊師伐我( )( ) 其鄉人曰( )
肉食者謀之( ) 又何間焉( )( )
肉食者鄙( ) 乃入見( ) 何以戰( )
衣食所安( ) 弗敢專也( )( )
必以分人( ) 小惠未遍( ) 犧牲玉帛( )
弗敢加也( ) 必以信( ) 小信未孚( )
神弗福也 ( ) 小大之獄( )( )
雖不能察( )( ) 必以情( )
忠之屬也( ) 可以一戰( ) 戰則請從( )
公與之乘( ) 戰于長勺( ) 公將鼓之( )
齊師敗績( ) 公將馳之( )( )
下視其轍( ) 登軾而望之( )( )
遂逐齊師( ) 既克( ) ( )
公問其故( ) 夫戰,勇氣也( ) 一鼓作氣( )
再而衰( ) 彼竭我盈( )( )
故克之( ) 難測也( )( )
懼有伏焉( )( ) 望其旗靡( )
翻譯句子: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4、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5、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9、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10、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11、既克,公問其故。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13、彼竭我盈,故克之。
14、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合作探究】
歸納總結本課的文言詞匯和句式。
【擴展延伸】
鮑叔牙聞魯侯引兵而來,乃嚴陣以待。莊公亦列陣相持。鮑叔牙因乾時①得勝,有輕魯之心,下令擊鼓進兵,先陷者重賞。莊公聞鼓聲震地,亦教鳴鼓對敵。曹劌止之日:“齊鼓方銳,宜靜以待之。”傳令軍中:“有敢喧嘩者斬。”齊兵來沖魯陣,陣如鐵桶,不能沖動,只得退后。少頃,對陣鼓聲又震,魯軍寂如不聞,齊師又退。鮑叔牙曰:“魯怯戰耳。再鼓之,必走。曹劌又聞鼓響,謂莊公曰:“敗齊此其時矣,可速鼓之!”論魯是初次鳴鼓,論齊已是第三通鼓了。齊兵見魯兵兩次不動,以為不戰,都不在意了。誰知鼓聲一起,突然而來,刀砍箭射,勢如疾雷不及掩耳,殺得齊兵七零八落,大敗而奔。莊公欲行追逐,曹劌日:“未可也,臣當察之。乃下車,將齊兵列陣之處,周圍看了一遍,復登車軾遠望,良久日:“可追矣。”莊公乃驅車而進,追三十余里方還,所獲輜重甲兵無算。
(選自《東周列國志》第十六回)
【注釋】①乾時:春秋時地名,在今山東青州。
下面解釋加點詞語有誤地一項是( )
A再鼓之,必走 ( 跑 )
B鮑叔牙因乾時得勝 (由于 )
C勢如疾雷不及掩耳 ( 快 )
D追三十余里方還 ( 方圓 )
翻譯句子
齊師方銳,宜靜以待之。
敗齊此其時矣,可速鼓之!
這篇文章也寫了齊魯長勺之戰,在詳略安排上與課文《曹劌論戰》有什么不同?試分析原因。
【課堂檢測】
選擇題:
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A齊師伐我( 軍隊 )( 攻打 )
B 齊師敗績( 大敗 )
C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豬、牛、羊等祭品 )( 虛報 )
D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監獄 )(雖然)
下面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萬鐘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
B 弗敢專也 弗得則死
C 又何間焉 其間千二百里
D 必以信 小信未孚
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與“必以分人”中的“以”意義相同的一項(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大易小
C、以君為長者 D、 不敢出一言以復
下列句子中“之”的含義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B、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C、公將馳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下面翻譯句子成現代漢語有誤的一項是( )
A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譯句: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
B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譯句: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留下的痕跡雜亂,遠望他們的戰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C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譯句:像齊國這樣的大國,是很難預測的,我害怕他們有埋伏(在那里)。
D“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譯句:當權者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為什么(何必)要在這中間呢?
下面翻譯句子成現代漢語有誤的一項是( )
A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譯句:衣食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會把它們分給身邊的臣子。
B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譯句:大丈夫打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進軍),可以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進軍),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進軍),士氣就耗盡了。
C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譯句: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會根據實情來合理裁決。
D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譯句:齊國軍隊大敗。魯莊公將要駕車馬追趕,曹劌說:“不可以。”
【作業布置】
讀了這則短文,魯國獲勝給你啟示最深的一點是什么呢?請聯系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學后反思】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曹劌論戰》導學案
【學習目標】
借助課文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詞語古今意義地差別。
學習文章地精練筆法和詳略安排。
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體會他們地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4、背誦課文。
【學習重點】
1、借助課文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詞語古今意義地差別。
2、學習文章地精練筆法和詳略安排。
3、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體會他們地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學習難點】
1、借助課文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詞語古今意義地差別。
2、學習文章地精練筆法和詳略安排。
【學習時間】2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進程】
【導入新課】
你能列舉幾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嗎?
長勺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楚漢戰爭
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與長勺之戰有關。
這就是——曹劌論戰。
板書課題
【有關資料】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三傳”之一(《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編年體”,即按年代順序記事)。《左傳》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的。
《左傳》的文學成就:①敘事具體生動,詳略得當,手法靈活,富有故事性、戲劇性,有緊張動人的情節。②善于寫戰事,大小戰事有數百次,特別是幾次大規模戰事寫得最出色,往往描寫戰爭起因、性質、勝負的內外因素如民心向背、將帥品格等。《左傳》,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作者介紹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春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8%A5%E7%A7%8B / 98280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7%A6%E4%B8%98%E6%98%8E / _blank )末期史學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B2%E5%AD%A6%E5%AE%B6 / 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7%A6%E4%B8%98%E6%98%8E / _blank )、文學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6%87%E5%AD%A6%E5%AE%B6 / 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7%A6%E4%B8%98%E6%98%8E / _blank )、思想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0%9D%E6%83%B3%E5%AE%B6 / 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7%A6%E4%B8%98%E6%98%8E / _blank )、散文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5%A3%E6%96%87%E5%AE%B6 / 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7%A6%E4%B8%98%E6%98%8E / _blank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B6%B3%E6%81%AD / 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7%A6%E4%B8%98%E6%98%8E / _blank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太史公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為史官,并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
寫作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
人物形象
魯莊公:從諫如流、知人善用、性格急躁、遇事魯莽。
曹劌:有強烈的責任心與愛國熱情,善于進諫,在軍事上,指揮從容鎮定,胸有成竹,冷靜睿智,計謀出眾,做事謹慎。
段落結構
全文以齊魯長勺之戰(這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為線索,分三段,按戰前、戰中、戰后的順序來寫。
第一段,論戰前準備。寫曹劌幫助魯莊公認清作戰的前提條件——取信于民。
第二段,敘戰爭經過。寫曹劌幫助魯莊公指揮作戰,適時反擊和追擊。
第三段,論取勝原因。寫曹劌分析如何把握作戰時機。(反擊要在“彼竭我盈”之時,追擊要在對方“轍亂旗靡”之時。)
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寫曹劌對長勺之戰的論述以及弱魯戰勝強齊的史實,表現了曹劌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說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把握好作戰時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現實意義
執政者要善于聽取并采納群眾的意見,體察民情,關注民生,取信于民,從而獲得人民的支持。
【預習設計】
給加點的字注音
曹劌請見( ) 又何間焉( ) 弗敢專也 ( )
犧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下視其轍( )
登軾而望之( ) 夫戰,勇氣也( )
三而竭( ) 望其旗靡( )
【答案】
曹劌請見( guì ) 又何間焉( jiàn ) 弗敢專也 ( fú )
犧牲玉帛( bó ) 小信未孚( fú ) 下視其轍( zhé )
登軾而望之( shì ) 夫戰,勇氣也( fú )
三而竭( jié ) 望其旗靡( mǐ )
讀課文,注意下面句子的節奏: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何以戰   
3、可以一戰
4、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5、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答案】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何以/戰   
3、可/以一戰
4、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5、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釋加點詞:
齊師伐我( )( ) 其鄉人曰( )
肉食者謀之( ) 又何間焉( )( )
肉食者鄙( ) 乃入見( ) 何以戰( )
衣食所安( ) 弗敢專也( )( )
必以分人( ) 小惠未遍( ) 犧牲玉帛( )
弗敢加也( ) 必以信( ) 小信未孚( )
神弗福也 ( ) 小大之獄( )( )
雖不能察( )( ) 必以情( )
忠之屬也( ) 可以一戰( ) 戰則請從( )
公與之乘( ) 戰于長勺( ) 公將鼓之( )
齊師敗績( ) 公將馳之( )( )
下視其轍( ) 登軾而望之( )( )
遂逐齊師( ) 既克( ) ( )
公問其故( ) 夫戰,勇氣也( ) 一鼓作氣( )
再而衰( ) 彼竭我盈( )( )
故克之( ) 難測也( )( )
懼有伏焉( )( ) 望其旗靡( )
【答案】
齊師伐我( 軍隊 )( 攻打 ) 其鄉人曰( 他的 )
肉食者謀之( 謀劃 ) 又何間焉( 參與 )( 呢 )
肉食者鄙(淺陋,這里指目光淺短 ) 乃入見( 于是,就 ) 何以戰( 憑 )
衣食所安( 安身 ) 弗敢專也( 不 )( 獨自享有,獨自專有 )
必以分人( 把 ) 小惠未遍( 恩惠)
犧牲玉帛( 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 ) 弗敢加也( 虛夸,夸大 )
必以信( 實情 ) 小信未孚( 使信服 )
神弗福也 ( 賜福,保佑 ) 小大之獄( 的 )( 案件 )
雖不能察( 即使 )( 明察 ) 必以情( 誠實,誠心 )
忠之屬也( 類 ) 可以一戰( 可以憑借 ) 戰則請從( 就 )
公與之乘( 代曹劌 ) 戰于長勺( 在 )
公將鼓之( 擊鼓進軍 ) (湊音節,無意義) 齊師敗績( 大敗 )
公將馳之( (驅車)追趕 ) 下視其轍( 車輪碾過留下的痕跡 )
登軾而望之( 車廂前的橫木,作扶手用。這里做動詞,扶著車廂前的橫木。)( 表順接 )
遂逐齊師( 追趕 ) 既克( 已經 ) ( 戰勝 )
公問其故( 原因,緣故 ) 夫戰,勇氣也( 發語詞,無意義 )
再而衰( 第二次 ) 彼竭我盈( 窮盡 )( 充滿 )
故克之( 所以 ) 難測也( 推測,估計 )
懼有伏焉( 埋伏 )( 于此 ) 望其旗靡( 倒下 )
翻譯句子: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4、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5、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9、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10、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11、既克,公問其故。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13、彼竭我盈,故克之。
14、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答案】
1、當權者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為什么(何必)要參與呢?
2、當權者淺陋無知,不能長遠地謀劃(深謀遠慮)。
3、衣食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會把它們分給身邊的臣子。
4、小小的恩惠沒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
5、祭祀用的東西,我不敢虛報夸大,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
6、小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會保佑您的。
7、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誠心處理。
8、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著這一點來打一仗了。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從您一起去。
9、魯莊公和他共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
10、曹劌下車,仔細察看齊軍車輪碾過留下的痕跡,然后登上戰車,扶著車廂前的橫木,遠望(敗退的)齊軍。
11、戰爭勝利之后,魯莊公問曹劌這樣指揮的原因(取勝的原因)。
12、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進軍),可以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進軍),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進軍),士氣就耗盡了。
13、對方(他們)的士氣耗盡了,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
14、像齊國這樣的大國,是很難預測的,我害怕他們有埋伏(在那里)。
15、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留下的痕跡雜亂,遠望他們的戰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合作探究】
歸納總結本課的文言詞匯和句式。
【答案】
古今異義詞:
1、小大之獄 獄:古義:官司、案件。 今義:監獄
2、犧牲玉帛 犧牲:古義:古代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
今義:為正義事業獻出自己的生命。
3、齊師伐我 伐:古義:討伐,攻打 今義:砍伐
4、又何間焉 間:古義:參與 今義:中間,隔開,不連接,空間,時間
  5、肉食者鄙 鄙:古義: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今義:輕視,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義:虛夸,以少報多 今義:增加
  7、雖不能察 雖: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8、再而衰 再:古義:第二次 今義:表示事情或行為重復,又一次
  9、必以信 信:古義:實情 今義:書信
10、忠之屬也 忠: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義:忠誠
11、必以情 情:古義:誠心 今義:感情
詞類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詞用作動詞,賜福
2、一鼓作氣 鼓:名詞用作動詞,擊鼓(進軍)
3、懼有伏焉 伏:動詞做名詞,埋伏
一詞多義:
1、師:①遂逐齊師( 軍隊 ) 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老師 )
2、屬:①忠之屬也( 類 )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同“囑”,囑咐 )
③屬引凄異( 連接 ) ④神情與蘇黃不屬( 類似 )
3、故:①故克之(因此,所以) ②公問其故(緣故,原因)
③兩狼之并驅如故( 原來,舊 )
4、請:①曹劌請見(請求) ②戰則請從(請讓我)
5、從:①戰則請從(跟隨) ②民弗從也(服從,聽從您的命令拼死作戰)
6、以:①何以戰(憑,靠,憑借) ②必以分人(把)
③河曲智叟亡以應( 來 ) ④蓋以誘敵(用來)
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憑 ) ⑥以其境過清(因為 )
7、之:①肉食者謀之(代詞,代這件事) ②小大之獄(結構助詞,的)
③公與之乘(代詞,他) ④公將鼓之(湊音節,無意義 )
⑤兩狼之并驅如故(主謂之間,無意義 ) ⑥何陋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 )
⑦寡助之至( 到 )
加:弗敢加也(虛夸,夸大 ) 山不加增(加大)
萬鐘于我何加焉(益處,好處) 大王加惠 ( 施與 )
特殊句式:
1、判斷句:夫戰,勇氣也
2、省略句: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
3、省略句:(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馳)矣。”(魯軍)遂逐齊師。
4、省略句:夫大國,難測也,(我)懼(齊軍)有伏焉
5、倒裝句:何以戰,以何戰

【擴展延伸】
鮑叔牙聞魯侯引兵而來,乃嚴陣以待。莊公亦列陣相持。鮑叔牙因乾時①得勝,有輕魯之心,下令擊鼓進兵,先陷者重賞。莊公聞鼓聲震地,亦教鳴鼓對敵。曹劌止之日:“齊鼓方銳,宜靜以待之。”傳令軍中:“有敢喧嘩者斬。”齊兵來沖魯陣,陣如鐵桶,不能沖動,只得退后。少頃,對陣鼓聲又震,魯軍寂如不聞,齊師又退。鮑叔牙曰:“魯怯戰耳。再鼓之,必走。曹劌又聞鼓響,謂莊公曰:“敗齊此其時矣,可速鼓之!”論魯是初次鳴鼓,論齊已是第三通鼓了。齊兵見魯兵兩次不動,以為不戰,都不在意了。誰知鼓聲一起,突然而來,刀砍箭射,勢如疾雷不及掩耳,殺得齊兵七零八落,大敗而奔。莊公欲行追逐,曹劌日:“未可也,臣當察之。乃下車,將齊兵列陣之處,周圍看了一遍,復登車軾遠望,良久日:“可追矣。”莊公乃驅車而進,追三十余里方還,所獲輜重甲兵無算。
(選自《東周列國志》第十六回)
【注釋】①乾時:春秋時地名,在今山東青州。
下面解釋加點詞語有誤地一項是( )
A再鼓之,必走 ( 跑 )
B鮑叔牙因乾時得勝 (由于 )
C勢如疾雷不及掩耳 ( 快 )
D追三十余里方還 ( 方圓 )
【答案】D
【解析】應解釋為:才
翻譯句子
齊師方銳,宜靜以待之。
敗齊此其時矣,可速鼓之!
【答案】(1)齊國的軍隊士氣正旺,我們應該以靜制動。
(2)現在是打敗齊軍的時候了,可以趕緊擊鼓。
這篇文章也寫了齊魯長勺之戰,在詳略安排上與課文《曹劌論戰》有什么不同?試分析原因。
【答案】
本文詳寫戰爭過程。因為《東周列國志》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需要有豐富而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讀者。《曹劌論戰》詳寫戰前和戰后的論戰,略寫戰爭過程;因為該文的中心是緊扣“論戰”,表現曹劌杰出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附譯文】
鮑叔牙聽說魯莊公率兵前來,于是擺好陣勢等待著。魯莊公也是擺好陣勢相持不動。鮑叔牙由于在乾時獲勝,就十分輕視魯軍,下令擊鼓進攻,誰先攻陷對方會有重賞。魯莊公聽到外面鼓聲震地,也下令擊鼓迎敵。曹劌制止他說“齊軍正銳氣十足,應當安靜地等待。”于是在軍中下令:“誰敢擅自大聲喧嘩,立斬。”齊軍向魯軍的陣列沖來,魯軍的陣列像鐵桶一樣,無法攻破,齊軍只得后退。-會兒,齊軍的鼓聲又響起,魯軍依舊安靜得好像什么也聽不見,齊軍又退了回去。鮑叔牙說:“魯軍害怕同我軍作戰。如果再次擊鼓進軍,他們一定會逃跑。”曾劌又一次聽到鼓響,對魯莊公說:“打敗齊軍就在這個時候了,你可以快速下令擊鼓進軍!”從魯軍這方來說,這是第一次擊鼓進軍,從齊軍來說這已是第三次擊鼓進軍了。齊軍看魯軍兩次都是按兵不動,以為這次也不會出兵迎戰,心里都沒有把這次進軍當回事。誰知鼓聲一響,對方的士兵一下沖了過來,又是刀砍,又是射箭,攻打的速度如同打雷時來不及遮住耳朵一樣,殺得齊軍是七零八落,大敗而逃。魯莊公想要追趕,曹劌說:“不可以,我要仔細地觀察一下。”于是下車,把齊軍列陣的地方四周都仔細地看了一遍,又登上車軾向遠處眺望,很久后說:“可以追趕了。”魯莊公于是驅趕戰車追趕,追趕了有三十多里才返回,所繳獲的戰車武器等沒有辦法統計。
【課堂檢測】
選擇題:
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A齊師伐我( 軍隊 )( 攻打 )
B 齊師敗績( 大敗 )
C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豬、牛、羊等祭品 )( 虛報 )
D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監獄 )(雖然)
【答案】D
【解析】獄:案件;雖:即使
下面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萬鐘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
B 弗敢專也 弗得則死
C 又何間焉 其間千二百里
D 必以信 小信未孚
【答案】B
【解析】A益處;虛夸;B不;不;C參與;之間;D實情;信用
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與“必以分人”中的“以”意義相同的一項(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大易小
C、以君為長者 D、 不敢出一言以復
【答案】C
【解析】A因為;B用;C把;D來。例句:必以分人,以:把,故選C
下列句子中“之”的含義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B、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C、公將馳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B
【解析】A代詞;B的;C代詞;D代詞。
下面翻譯句子成現代漢語有誤的一項是( )
A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譯句: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
B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譯句: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留下的痕跡雜亂,遠望他們的戰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C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譯句:像齊國這樣的大國,是很難預測的,我害怕他們有埋伏(在那里)。
D“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譯句:當權者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為什么(何必)要在這中間呢?
【答案】D
【解析】應譯為:當權者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為什么(何必)要參與呢?
下面翻譯句子成現代漢語有誤的一項是( )
A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譯句:衣食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會把它們分給身邊的臣子。
B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譯句:大丈夫打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進軍),可以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進軍),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進軍),士氣就耗盡了。
C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譯句: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會根據實情來合理裁決。
D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譯句:齊國軍隊大敗。魯莊公將要駕車馬追趕,曹劌說:“不可以。”
【答案】B
【解析】正確譯文應為: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進軍),可以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進軍),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進軍),士氣就耗盡了。
【作業布置】
讀了這則短文,魯國獲勝給你啟示最深的一點是什么呢?請聯系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魯國獲勝的主要啟示有:
  (1)獲勝的根本是取信于民,獲得人民的支持。
  (2)戰爭中要善于分析敵情,把握戰機。
  (3)統治者應善于聽取并采納群眾的意見……
  (結合文章任選一個角度,聯系實際談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學后反思】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旺苍县| 同心县| 西充县| 广宗县| 凌源市| 贺州市| 萨迦县| 信宜市| 敦化市| 濮阳市| 博湖县| 沽源县| 乌审旗| 日土县| 罗源县| 中宁县| 利辛县| 巴楚县| 鸡东县| 会东县| 宁陕县| 芮城县| 云梦县| 武隆县| 扎囊县| 高雄县| 阿克陶县| 汪清县| 阿鲁科尔沁旗| 大竹县| 新兴县| 高安市| 五原县| 泾源县| 南宁市| 西乌珠穆沁旗| 邯郸县| 册亨县| 扎鲁特旗| 华容县| 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