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整治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目標以某生態脆弱區為例,說明該類地區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以及綜合治理措施。 1.結合案例,了解生態脆弱區的含義,說明該區的環境問題及其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2.結合案例,分析生態脆弱區的土地退化的綜合治理措施。(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學習任務目標一:閱讀教材,認識生態脆弱區的含義,了解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的主要環境問題、原因及綜合治理措施。 [情境] 閱讀教材圖文內容。 任務1:圈畫出生態脆弱區和土地退化的概念,說明兩者有何關系? 參考答案:土地退化是生態脆弱區的主要生態問題。 任務2:查閱資料,了解你家鄉有沒有土地退化現象,如果有,主要表現在哪個(些)方面? 參考答案:略。 任務3: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的主要環境和發展問題是什么?造成該問題的原因有哪些? 參考答案:土地退化是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的主要環境和發展問題。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臨界性且變率大;多大風;②人為原因:過度開墾;過度放牧。 任務4: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土地退化綜合治理的原則是什么? 參考答案:①樹立生態脆弱區要以保護、恢復自然環境為第一要務的觀念;②綜合運用生物、工程、經濟、社會等措施解決問題、實現人地和諧發展。 任務5: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土地退化綜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參考答案: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構筑防護林體系;以地養地,自然恢復;調整牲畜結構和數量;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 1.正確認識生態脆弱區 (1)從成因看: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難以恢復,往往是氣候變異以及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對其脆弱的生態產生強烈干擾。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 (2)從分布看:生態脆弱區往往具有過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濕交替、農牧交錯、水陸交界,森林邊緣、沙漠邊緣等地區。 (3)從表現看:生態脆弱區的土地易退化,呈現出荒漠化景觀,不同的區域呈現出不同的表現。 2.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原因 (2)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①干旱是土地退化的潛在原因 干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北方農牧交錯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如圖所示: ②氣候異常是導致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如圖所示: (3)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人為原因 土地退化的人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壓力,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對環境的壓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方式,人類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土地的退化。其人為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如下圖所示: ①過度樵采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另外,人類對水資源利用不當,也會加劇土地退化,比如在綠洲地區,河流中上游過度利用水資源灌溉農業區,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會導致生態惡化和次生鹽漬化。 判斷不同地區土地退化人為因素的技巧 不同的地區,因為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方式的差異,造成土地退化發生、發展的主要人為因素有所不同: 人為因素典型地區主要危害過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區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壞過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區、干旱的綠洲邊緣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進程過度開墾農墾區周圍及荒漠綠洲使土壤風蝕沙化和次生鹽漬化水資源 利用不當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古城遺址上游用水過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綠洲退化、沙化3.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綜合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在西部地區,不同的區域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體如下表所示: 地區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農作區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鹽堿化牧區草原減少水井的數量,以免牲畜的大量無序增長干旱的內陸地區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要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要顧及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優化土地利用結構 (4)以地養地,自然恢復 (5)調整牲畜結構和數量 (6)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7)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 讀“我國自然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分布示意圖”,完成1~2題。 1.圖中A,C,D,E四個生態脆弱區共同存在的生態問題為( ) A.森林破壞 B.水土流失 C.草場退化 D.生物多樣性銳減 【答案】B 【解析】讀圖可知,四個地區都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降水較多且集中于夏季;且都有山地或丘陵的分布,具備水土流失發生的條件,故選B。 2.B地區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①深居內陸,氣候干旱 ②地處第二、三級階梯交界處 ③土地貧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為季節性河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B地區地處西北內陸地區,位于我國第一、二級階梯的交界處,氣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為內流河,故選D。 農牧過渡帶是較為脆弱的地區。讀我國近代農牧過渡帶范圍圖,完成3~4題。 3.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甲地區荒漠化的是( ) A.加強天氣預報 B.改變農業生產結構 C.發展耐旱農作物 D.全面種草,發展畜牧業 【答案】B 【解析】甲地主要表現為過度農墾造成的環境問題,解決措施應為改變農業生產結構。 4.農牧過渡帶會隨著人類的生產活動的改變發生移動。推斷在近代之前的農牧過渡帶可能位于現在過渡帶的( ) A.西北方向 B.東南方向 C.現在位置 D.北方 【答案】B 【解析】歷史上的農牧過渡帶位于現在的東南方向,由于過度農墾造成過渡帶向西北方向移動。目標二:結合案例,分析生態脆弱區環境問題的原因及綜合治理措施。 [情境1] 閱讀教材P.27活動材料。 任務1:根據圖2.14和材料,并聯系已學知識,分析薩赫勒地區的氣候等自然特征,并說明出現荒漠化的潛在自然因素。 參考答案:薩赫勒地區處于干旱與半干旱,熱帶沙漠與熱帶草原的過渡地帶。氣溫高,蒸發旺盛,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任務2:薩赫勒地區的傳統經濟以自給性游牧業為主,20世紀以來,隨著人口和經濟的發展及交通條件的改善,這里的游牧業向商品性定居牧業轉變,根據圖2.15分析這一轉變對草場帶來的影響。 參考答案:傳統的自給性的游牧經濟:牲畜品種多樣,經營規模小且分散,季節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復生長,是一種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經濟模式。 商品性的定居牧業:牲畜品種的單一性,大規模的集中經營,采取掘井定居的經營模式,勢必增加草場的壓力,導致草場退化,甚至導致整個草場的毀滅。 任務3: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口急劇增加,糧食需求迅速增加。這一因素促使薩赫地區以南的旱作農業不斷向北推進,農牧用地之爭加劇。人口過快增長和貧困是薩赫勒地區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請解釋圖2.16試提出一種解決非洲貧困問題的可能辦法。 參考答案:人口過快增長,造成貧困饑荒與荒漠化的惡性循環,問題的源頭就在人口的過快增長。如果控制人口增長與實行環境整治雙管齊下,就可以避免惡性循環。 [情境2]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這里高寒多風少雨,每年積雪長達7個月,自然條件十分嚴酷歷史時期的濫墾亂伐和過渡樵采,使該地森林幾乎蕩然無存,成為“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風沙肆虐之地。1962年,國家在此建立塞罕壩林場,經過三代人艱苦不懈的努力,從一棵樹到115萬畝人工林,造就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綠色奇跡”。如今,塞罕壩成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這里水草豐美,森林茂密,花開遍野,美不勝收!下圖示意塞罕壩林場在京津冀區域中的位置。 任務1:從氣候過渡性方面描述塞罕壩地理位置特征。 參考答案:塞罕壩是我國暖溫帶向中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季風氣候區向大陸性氣候區的過渡地帶。 任務2:指出塞罕壩人工育林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 參考答案:海拔較高,氣溫較低,熱量不足;距冬季風源地近,風力較大,氣候條件較差;長期植被破壞,沙漠化加劇;土壤較貧瘠,含水量較低;地處山地向高原的過渡地帶,交通等基礎設施不完善。 任務3:塞罕壩林場50多年艱苦造綠的案例,給予我們哪些啟迪?談一談你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解。 參考答案:經濟發展不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發展是硬道理,但絕不能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絕不能一味索取資源。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合理即可) 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黃土分布區。這里雖有自然資源(尤其是能源資源)豐富的優勢,但也存在著生態環境脆弱的劣勢。根據所學內容,回答1~2題。 1.目前黃土高原地區最大的生態環境問題是( ) A.土地荒漠化 B.酸雨 C.水土流失 D.氣候變暖 【答案】C 【解析】黃土高原由于自然原因(夏季多暴雨,土質疏松)和人為原因(植被破壞等),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因此最大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 2.下列關于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它處于平原向山地高原過渡地區 B.它處于從濕潤區向干旱區過渡區 C.它處于從農業區向牧業區過渡的地區 D.它處于從森林向荒漠過渡地區 【答案】D 【解析】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即處于從平原向山地高原過渡、從沿海向內陸過渡、從濕潤向干旱過渡、從森林向草原過渡、從農業向牧業過渡的地區,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交錯,自然環境條件不夠穩定,表現為地質地震災害、水旱災害和氣象災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蝕等自然災害比較頻繁和嚴重。而人類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如過度開墾、過度樵采、過度放牧等,都會引起自然環境的強烈反應,使得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大。 包蘭鐵路自包頭至蘭州,全長990 km,全線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衛和干塘間經過騰格里沙漠(如圖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獲198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讀圖完成3~4題。 3.采用麥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來防沙、治沙,是因為( ) A.增加土層腐殖質,有利于植物生長 B.降低風速,減少沙丘面風沙的吹蝕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麥草這一類原料豐富,成本低廉 【答案】B 【解析】采用麥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從而降低風速、減小風力,減輕沙丘風沙侵害。 4.圖中綠洲在發展種植業的過程中,最有可能出現的農業生態問題是( ) A.土地鹽堿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酸化 D.地面沉降 【答案】A 【解析】該處綠洲附近引水灌溉發展種植業,會導致地下水位上升而出現鹽堿化。【學習總結】 回顧本課時及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或知識樹等形式建立本課時知識結構。2第2課時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整治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目標以某生態脆弱區為例,說明該類地區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以及綜合治理措施。 1.結合案例,了解生態脆弱區的含義,說明該區的環境問題及其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2.結合案例,分析生態脆弱區的土地退化的綜合治理措施。(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學習任務目標一:閱讀教材,認識生態脆弱區的含義,了解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的主要環境問題、原因及綜合治理措施。 [情境] 閱讀教材圖文內容。 任務1:圈畫出生態脆弱區和土地退化的概念,說明兩者有何關系? 任務2:查閱資料,了解你家鄉有沒有土地退化現象,如果有,主要表現在哪個(些)方面? 任務3: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的主要環境和發展問題是什么?造成該問題的原因有哪些? 任務4: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土地退化綜合治理的原則是什么? 任務5: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土地退化綜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1.正確認識生態脆弱區 (1)從成因看: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難以恢復,往往是氣候變異以及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對其脆弱的生態產生強烈干擾。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 (2)從分布看:生態脆弱區往往具有過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濕交替、農牧交錯、水陸交界,森林邊緣、沙漠邊緣等地區。 (3)從表現看:生態脆弱區的土地易退化,呈現出荒漠化景觀,不同的區域呈現出不同的表現。 2.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原因 (2)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①干旱是土地退化的潛在原因 干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北方農牧交錯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如圖所示: ②氣候異常是導致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如圖所示: (3)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人為原因 土地退化的人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壓力,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對環境的壓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方式,人類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土地的退化。其人為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如下圖所示: ①過度樵采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另外,人類對水資源利用不當,也會加劇土地退化,比如在綠洲地區,河流中上游過度利用水資源灌溉農業區,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會導致生態惡化和次生鹽漬化。 判斷不同地區土地退化人為因素的技巧 不同的地區,因為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方式的差異,造成土地退化發生、發展的主要人為因素有所不同: 人為因素典型地區主要危害過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區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壞過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區、干旱的綠洲邊緣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進程過度開墾農墾區周圍及荒漠綠洲使土壤風蝕沙化和次生鹽漬化水資源 利用不當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古城遺址上游用水過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綠洲退化、沙化3.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綜合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在西部地區,不同的區域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體如下表所示: 地區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農作區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鹽堿化牧區草原減少水井的數量,以免牲畜的大量無序增長干旱的內陸地區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要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要顧及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優化土地利用結構 (4)以地養地,自然恢復 (5)調整牲畜結構和數量 (6)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7)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 讀“我國自然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分布示意圖”,完成1~2題。 1.圖中A,C,D,E四個生態脆弱區共同存在的生態問題為( ) A.森林破壞 B.水土流失 C.草場退化 D.生物多樣性銳減 2.B地區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①深居內陸,氣候干旱 ②地處第二、三級階梯交界處 ③土地貧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為季節性河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農牧過渡帶是較為脆弱的地區。讀我國近代農牧過渡帶范圍圖,完成3~4題。 3.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甲地區荒漠化的是( ) A.加強天氣預報 B.改變農業生產結構 C.發展耐旱農作物 D.全面種草,發展畜牧業 4.農牧過渡帶會隨著人類的生產活動的改變發生移動。推斷在近代之前的農牧過渡帶可能位于現在過渡帶的( ) A.西北方向 B.東南方向 C.現在位置 D.北方目標二:結合案例,分析生態脆弱區環境問題的原因及綜合治理措施。 [情境1] 閱讀教材P.27活動材料。 任務1:根據圖2.14和材料,并聯系已學知識,分析薩赫勒地區的氣候等自然特征,并說明出現荒漠化的潛在自然因素。 任務2:薩赫勒地區的傳統經濟以自給性游牧業為主,20世紀以來,隨著人口和經濟的發展及交通條件的改善,這里的游牧業向商品性定居牧業轉變,根據圖2.15分析這一轉變對草場帶來的影響。 任務3: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口急劇增加,糧食需求迅速增加。這一因素促使薩赫地區以南的旱作農業不斷向北推進,農牧用地之爭加劇。人口過快增長和貧困是薩赫勒地區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請解釋圖2.16試提出一種解決非洲貧困問題的可能辦法。 [情境2]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這里高寒多風少雨,每年積雪長達7個月,自然條件十分嚴酷歷史時期的濫墾亂伐和過渡樵采,使該地森林幾乎蕩然無存,成為“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風沙肆虐之地。1962年,國家在此建立塞罕壩林場,經過三代人艱苦不懈的努力,從一棵樹到115萬畝人工林,造就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綠色奇跡”。如今,塞罕壩成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這里水草豐美,森林茂密,花開遍野,美不勝收!下圖示意塞罕壩林場在京津冀區域中的位置。 任務1:從氣候過渡性方面描述塞罕壩地理位置特征。 任務2:指出塞罕壩人工育林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 任務3:塞罕壩林場50多年艱苦造綠的案例,給予我們哪些啟迪?談一談你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解。 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黃土分布區。這里雖有自然資源(尤其是能源資源)豐富的優勢,但也存在著生態環境脆弱的劣勢。根據所學內容,回答1~2題。 1.目前黃土高原地區最大的生態環境問題是( ) A.土地荒漠化 B.酸雨 C.水土流失 D.氣候變暖 2.下列關于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它處于平原向山地高原過渡地區 B.它處于從濕潤區向干旱區過渡區 C.它處于從農業區向牧業區過渡的地區 D.它處于從森林向荒漠過渡地區 包蘭鐵路自包頭至蘭州,全長990 km,全線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衛和干塘間經過騰格里沙漠(如圖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獲198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讀圖完成3~4題。 3.采用麥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來防沙、治沙,是因為( ) A.增加土層腐殖質,有利于植物生長 B.降低風速,減少沙丘面風沙的吹蝕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麥草這一類原料豐富,成本低廉 4.圖中綠洲在發展種植業的過程中,最有可能出現的農業生態問題是( ) A.土地鹽堿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酸化 D.地面沉降【學習總結】 回顧本課時及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或知識樹等形式建立本課時知識結構。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2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整治(學生版).docx 2.2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整治(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